二月清明柳最娇

2017-04-22 05:26
养生月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折柳柳色杨柳依依

二月清明柳最娇

◎潘春华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清明时节,花草芳菲,日丽风和,天清地明。柳树抽出嫩绿的细枝,千万条垂下来,丝丝缕缕。春风如一把利剪,裁出了细细的柳叶,青丝万缕,低垂袅袅。这份随风飘拂在清明中的美丽,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明净而简洁。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柳节。唐代诗人来鹏在《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中写道:

几宿春山逐陆郎,

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

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

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

满耳蛙声正夕阳。

烟光,便是柳色。袅袅炊烟中柳枝若隐若现,阳光一照,如烟似雾,一派春意融融好风光,使人倍感惬意。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咏柳的名篇佳作。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有云: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的是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南宋诗人陆游的《柳》中写道:

春来无处不春风,

偏在湖桥柳色中。

看得浅黄成嫩绿,

始知造物有全功。

把春柳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心旷神怡。

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写的是别意;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写的则是哀怨。

古人清明送别友人时,有折柳相赠的风俗。早在《诗经·小雅·采薇》里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令人回味的诗句。李白的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表达出诗人对离别的无限悲伤。南宋吴文英在《风入松》中云:“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寥寥数语,把情人间折柳送别、依依不舍的情景刻画得入木三分。西安灞河上的灞桥,是古人折柳送客之地,故刘禹锡有“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诗句。古人赠柳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在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细软纤柔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另“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清明,古代还有插柳于户,戴柳于首以示吉祥的习俗。宋伯仁《清明插柳》诗云:

清明是处插垂杨,

宅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

不簪杨柳亦何妨。

清明之时,人们摘采新柳,或簪柳叶于发际,或戴柳圈于头上,或结柳球于鬓间,或插于宅门之上,清目翠色。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顶从汴梁郊外扫墓回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杨柳枝,可见宋代插柳戴柳之俗已盛。

“二月清明柳最娇,春痕红到海棠梢。”清明是从柳梢开始的,柳色浓了,清明也就到了。杨柳依依,春色青青,呈现出一派清新和朴实之风。这也许就是柳的可贵之处吧。

猜你喜欢
折柳柳色杨柳依依
鲁 兰
孙钢坪
折柳寄情
捣练子·春
奔跑的柳色
长安柳色
年年柳色
一斛珠·灞桥折柳
过 往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