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 吴晓红
学分制评价在初中校本课程中的应用
文 | 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 吴晓红
吴晓红
1994年7月,就职于武汉市建港中学,历任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务主任、教学副校长等职。
2002年7月,任武汉市第二十三初级中学校长,创办二十三初中,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2012年7月至今,任武汉第三寄宿中学校长,提出并践行品质教育,以“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探索品质德育,实施品质课堂,开发品质课程,打造品质教师,培育品质学生。
个人先后获得省教育系统先进女教工、武汉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市劳动模范、市优秀校长、市廉洁勤政好校长、市综合办学水平先进校长等称号;被聘为省教育厅“国培计划——农村教师、校长跟岗挂职”指导老师;主持课程改革,四项研究课题结题,其中一项获市级优秀成果奖;发表论文十多篇。
随着课程改革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在学校不断深化,学校更加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及管理。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上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校本课程评价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不同于国家课程的分数评价。学分制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有利于克服分数评价的片面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学生观,有利于促进课程的质量的提升。
我校采取的学分制评价与大学的学分制不同,它不仅能够计量学生的学习量,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成果做出较为客观的记录与评价,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一种途径。在学分制评价应用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把学生在校表现的综合状况通过学分的方式体现出来,进而摆脱结果性评价的片面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管理以及评价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评价标准多元化
主要是学生在校本课程基本学分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互动学习的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表现等。奖励性学分的设立,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学分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运用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还有网络评价。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考核的成绩是可以量化的,但有些还不便量化(如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转变,学习态度的好坏),此时还需要定性的评价。
在过程性评价中,学校设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让学生记录自己认为最满意或最重要的作品。过程性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程度两方面。网络评价主要以量化表为主要形式,使用账号密码登录评价终端,依据评价标准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后台管理生成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习效果。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学分制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自评: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每学期或课程结束时,由学生进行反思写出自评报告一份。报告涵盖思想状况、文化学习、身体心理、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的成长情况。
小组互评:在主题教育和社会活动、探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常用这种评价方法。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对学习伙伴进行评价,评价应本着发现、挖掘被评价学生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的宗旨,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正面诱导功能。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课堂观察、考试成绩或学生作品等要素,给出评价。
(一)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分类
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目标为基础,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形成“多元选择、彰显个性、成就品质”的学校校本课程理念体系。
校本课程包括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两个领域:
拓展型课程由自主拓展课程和限定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和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探究型课程是基于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之上更高层次的一类课程,着眼于在专题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出兴趣培养和适应合作学习的需要,它强调改变学习方式,提倡在做中学,因而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发明、创造的乐趣。强调过程而不强调结果,具有专题性、开放性与实践性等特点。
(二)学分制的评价体系
学分以学期为计算单位,根据课程类型不同,将学分分为基础学分和奖励性学分。
其中基础学分是指修完每学期所修课程后,其学业水平达到最低要求时所计学分,未达到最低要求时,该学科不计学分。
奖励学分是指某课程的学业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所奖励的学分。学生课外参加的有益于综合素质提升的特长类学习、科技创新活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计奖励学分。课程的奖励学分根据其优秀程度或校外活动的时间与效果制定具体的奖励学分。
(三)学分制评价的综合运用
1.学分是评定星级学生的重要依据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以学分的形式记载好一个学期学分,在学期末评定时,按一定的标准转换为五星、四星、三星、二星四个等级,并记入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报告单》。
2.学分制评价与综合素质评定挂勾。学校规定,学生获得四星级以上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为5A的评定条件之一。
学分制是学校评选优秀毕业生的必备条件之一。优秀毕业生的学分评价应至少有3次达到五星级。
(一)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和个性化成长
实现学分制评价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调查显示,在实行学分制评价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有较大的改变。
学分制管理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表现优秀的行为进行加分肯定,对不好的行为进行扣分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调查发现,60%的教师认为加分制度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有效果”,78.45%的学生也认同这一点;60%的教师认同扣分制度对改正学生的错误很有效果,75%的学生也认为如此。
在学分制是否促进个人特长发展方面,83.62%的学生认同学分制有利于促进个人特长,16.38%的学生认为没有促进。这说明我校选修课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个人特长的发展,但是也反映出我校选修课程的类型以及选课制度还有让学生不满意、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学分制管理促使师生评价方式改变,促进了师生关系改善
学分制评价与传统的师生评价方式大有不同,将传统的封闭式评价系统转变为双向的、开放的评价系统,需要考量的方面更加全面。调查显示,在实行学分制管理后,6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明显改变”,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所改变。
我校所实施的学分制评价,有一大特色是实行小组互评。而小组互评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以及同伴互评。通过调查发现,学分制评价在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肯定。43.1%的学生认为对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有非常大的作用,34.48%的同学认为有比较大的作用。
在学分制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方面,95%的教师认为有促进作用,79.31%的学生认为有促进作用。这说明师生均认为学分制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师生在学分制评价过程中达到了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