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以“三维目标”为导向,使具有一定能量的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场” 因子发生交互作用,产生“场”效应.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优化学习动机的激活、优化学习兴趣的激发、优化立体交流的路径、优化多元评价的机制为“抓手”,可以使优化物理课堂“学习场”真正接“地气”、显“灵气”,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物理课堂教学,其本质是物理教师、学生、物理教材、学习环境等“场” 因子发生交互作用,亦即“场”作用,通过各种学习媒介和富有情义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交流与评价等活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效整合,形成类似于物理学中电场、磁场、引力场的——“学习场”,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促、共进和双赢.
物理课堂“学习场”,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场域”中的内在需要、探究体验、能力提高和素养提升,十分重视师生的情感融通、对话交流和相互迎合,“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生成有助于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场.”“促进学生的自立与人格成长.”(钟启泉语)实现关系主义对实体主义的自由超越.优化物理课堂“学习场”,是物理新课程进入“深水区”的应然诉求.1优化学习动机的激活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动机是激活、维持和促进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优化学生学习动机的激活,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它是优化物理课堂“学习场”的基点.
1.1巧设悬疑,诱发动机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语)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悬疑,引导学生将自身需求由“隐性”转入“显性”,产生一种迫切解悬、释疑的心理冲动,诱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在教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设置悬疑:河面上有一条小船,船头垂直指向对岸:
(1)如果河水静止,小船具有一定的速度;
(2)如果河水具有一定流速且关闭船的动力;
(3)如果河水具有一定流速且船有一定的速度.小船的运动轨迹分别如何?在教学“摩擦力”时,设置悬疑: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大石块吗?1.2借助“三力”,强化动机
推力是指促使学生内心自发产生学习的愿望和需求,它侧重强化学生的内部动机;拉力是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压力是指客观现实对学习者的要求.拉力和压力可以迫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它们侧重强化学生的外部动机.
如在教學“曲线运动”时,播放正在运行的过山车视频,学生会被惊悚、刺激的情景深深吸引,有的会迅速回忆其亲历,有的会想着以后亲自去感受(推力作用).
提出问题:在高处,为什么过山车在轨道的下面不会掉下来?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拉力作用)再出示过山车运动轨道的物理模型,通过相关课堂训练予以强化.(压力作用)
1.3自我实现,固化动机
学习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可以彰显自我价值,挖掘自我潜能,优化自我德性,固化学习动机.自我实现只有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服务,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
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针对有学生提出:马拉车前进马拉车的力应该大于车拉马的力.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消除迷思概念.在教学“天然放射现象”时,播放居里夫人寻找镭元素的视频片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其,感悟居里夫人无疆的大爱:“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
2优化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动力源”.“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语)“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杨振宁语)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优化学习兴趣的激发是优化物理课堂“学习场”的支点.
2.1动静结合,引发兴趣
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独特优势,使物理课堂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变“被动”为“主动”,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乐于探究.
如在教学“单摆”时,播放单摆摆动过程的视频或动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栩栩如生的画面,变无声为有声且动静结合,学生定会兴趣盎然、百看不厌.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系列物理趣味小实验、小论文评选、小发明展示以及自制实验器材、自主探究等活动,选准兴趣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2营造氛围,活化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宽松愉悦、情感融洽的物理课堂氛围,可以激活学生的积极期望和求知激情,品享进步、成功的乐趣.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应有机融入态度、价值、伦理等要素.
如在教学“超重与失重”时,设计随堂小实验:在适当宽度的纸带下面固定一个重锤并使其在竖直方向保持静止.不借助其它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向学生介绍有关物理学家的轶事、物理学史以及物理美等,瞄准兴趣点,活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间接的学习兴趣.
2.3亲历体验,延伸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基于个人经验构建知识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体验,因为自身体验最清楚也最容易得出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波利亚语)“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语)
如在教学“自感”时,请一位学生作为导体连入设计的电路中(学生有点紧张),闭合开关(电源是两节干电池),该生毫无异感(有点放松),突然断开开关,该生瞬间有被电击的感觉(惊讶、恐惧).断电后回路中为什么会有很高的电压?这怎么可能呢?带着惊奇和疑惑,学生就会满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后续的学习.
3优化立体交流的路径
智慧的教与学需要自我完善,更需要彼此完善.富有宽度、深度、高度和效度的课堂交流,应综合考量教育价值、课堂文化、教与学的智慧生成以及社会生活等,厘清、打通课堂交流的各种通道,实现课堂交流的路径网络化,让学生想说、敢说、善说.优化立体交流的路径是优化物理课堂“学习场”的着力点.
3.1和谐相处,让学生想说
课堂,理应是师生和谐相处的“乐园”.教师要转变惯常的教学行为,创设具有正能量的课堂交流“引力场”, 激活学生想说的潜能和愿望,以亲和、欣赏的心态,倾听、品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声,立体交流“场”在“谐振”中就会有效生根、发芽.
如在探究“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比和匝数比的关系”时,教师先在示教变压器铁芯上接入400匝原线圈并接到220 V的交流电源上,然后让学生用一根长绝缘导线绕几匝副线圈,观察串联在该导线上的小灯泡亮度变化.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比和匝数比有什么关系?再通过课堂练习予以强化:一电器中的变压器可视为理想变压器,它将220 V交变电流改为110 V,已知变压器原线圈匝数为800,则副线圈匝数为(2015年江苏省高考物理题)
A.200B.400
C.1600 D.3200
3.2平等对话,让学生敢说
课堂,理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舞台”. 教师要善于弯下腰、蹲下身,构建平等的对话机制,赋予各“场”因子充分的的话语权,多给不同层次学生说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大声说、抢着说、人人说,立体交流“场”在“自激”中就会如花绽放.
如在探究活动中,说的内容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如何设计并进行实验、证据收集和数据整理、得出的结论、自我反思等.陈述的形式应包括文字、表格、图像、公式等.对于语言表达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其先准备好讲稿再说.
3.3多向互动,让学生善说
课堂,理应是师生多向互动的“交际场”.“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当课堂教学的各“场因子”,实时“相荡”、有效“ 相击”,学生就能正确、全面地说,进而完美地说,立体交流“场” 在“互激”中就会结出累累硕果.
如在学习“超重和失重”时:让一学生站在机械指针型体重计上(其他学生可以自由体验或围观),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何?让学生说猜想、说现象、说过程、说结论,联系生活實际说.还可以从听、读、写、做等方面拓展互动的渠道,引导学生善于与教材、编者和各种资源进行对话.
4优化多元评价的机制
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心、激励、唤醒、鼓舞.”多元评价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现状,“有助于学生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优化多元评价的机制是优化物理课堂“学习场”的生成点.
4.1评价主体多元化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提倡评价的多主体.”使评价成为学生、同伴、教师、家长和社区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
同伴、教师、家长和社区的评价属于他人评价,一般较为严格、客观且可信度高,凸显“学习场”的依存性.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它有利于学生的自查、自省、自控和自纠,彰显“学习场”的独立性.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有效耦合,可以促使个体“应力场”、“应变场” 发生“共振”.
4.2评价方式多元化
重视形成性评价,杜绝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多元的、可操作性强的、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如笔试、作业评价、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探究活动表现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宜采取分层评价方式.
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和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力求“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成绩、优势和不足.”如交流活动的评价,宜采用自评、互评和个体内差异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着力于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意识、乐趣和成功感,而不宜采用绝对评价或定量评价.
4.3激励诊断多元化
物理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点滴进步,以书面、言语、非语言、奖品以及成长记录档案等方式进行激励评价,要发挥静态评价、动态评价和延时性评价的不同功能.
物理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的诊断功能,”从课堂参与、情感投入、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作业书写、课堂检测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诊断.诊断结果实时反馈给学生,反馈渠道应多元化,如考试成绩宜采取单向反馈的方式,不能采取张榜公示或直接发给学生家长等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使评价结果相同也应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
物理课堂“学习场”, 在师生“看来正如他坐的椅子一样实在.”(爱因斯坦语)优化物理课堂“学习场”,旨在使教师、学生、教材、学习环境等“场” 因子 “诗意地栖居”, 有效传递各“场”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并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有效“链接”,形成“统一场”,促进教与学的有序、高效运行,催化“三维目标”的加速、有效实现,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能级、品质.
物理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概言之,物理教学所要培养的不只是拥有物理知识和物理素养的人,它的完整目标应是培养马克思所说的“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这正是优化物理课堂“学习场”所期待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