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秀 曾秀娟
摘要: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颈椎固定枕的设计理念及制作方法,并对其在颈椎微创手术中应用效果观察。方法 将60例行颈前路人颈椎微创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摆放法,观察组使用新型颈椎固定枕摆放体位,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体位摆放时间、舒适度、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体位摆放时间(6.87±0.81)min,观察组(2.45±0.15)min,对照组舒适度72.13%,观察组舒适度92.03%,观察组满意度93.33%,对照组满意度73.33%。结论 新型颈椎固定枕在颈前路人颈椎微创手术体位摆放中应用能缩短体位摆放时间,提升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新型颈椎固定枕;颈椎微创手术;临床应用
颈椎微创手术主要包括经皮穿刺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术、射频介入治疗术、胶原酶化学溶解术、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激光介入治疗术、臭氧介入治疗术、椎间盘旋切治疗术及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等[1],而大部分的颈椎微创手术都是采用颈椎前入路,该入路对术中体位要求较严格,多在局麻下进行、部位险要、手术难度大,术中易发生各种意外,为了确保患者在局麻清醒状态下舒适、平稳、安全地度过手术期,术中快速安置恰当合适的手术体位,尽量减少手术时间是头颈微创手术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颈椎前路手术的体位安置[2]:在手术床上横铺1块大治疗巾,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在双肩胛下垫上一个厚约5 cm的软枕,头向后仰,颈下垫直径约7.5cm的圆枕,防止颈部悬空,头下置一头圈,头部两侧各放1个小沙袋固定头部;双手臂用大治疗巾固定在身体两侧,膝关节处放软枕,并用束腿带固定双腿。由于沙袋垫于患者颈部通常会出现衬垫不严而需要辅助软垫加固,沙袋和辅助软垫在一定的操作外力作用下往往会发生相对滑动使得体位发生改变,导致手术野暴露欠佳;沙袋的坚韧度和透气性较差,长时间垫于患者颈部导致颈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损伤[3],此种摆放体位步骤繁琐,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增加了患者风险。笔者于2015年1月制作了新型颈椎固定枕,并应用于我院疼痛科60例颈椎微创手术患者中,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疼痛科行颈椎微创手术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3.24±3.31)岁,以随机数字表法按1:1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中采取传统摆体位方式法,观察组:术中应用颈椎枕摆体位方法。两组患学在年龄、性别、术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新型颈椎固定枕的制作:我科采用聚氨酯海绵(或PU海绵),防滑棉布套,宽松紧带、粘合剂(如胶水)等材料,根据人体生物力学[4]、不同人群的体型大小制作大、中、小三种型号的简易颈椎枕。本自制简易颈椎枕由底座、圆柱状的颈垫及头部固定带组成,分为枕部、颈部、肩背部三部分,颈垫用粘合剂粘于底座中间相应位置,枕部、颈部、肩背部为一体,头部固定带为松紧带制成,位置可随意调节,外覆相应大小防滑棉布套,该颈椎枕使用简单方便,上枕即可。中号枕:底座长为46 cm、宽为40 cm、枕端厚度为4 cm、肩背端为一斜坡,斜坡高处厚度为7 cm,颈垫直径为6 cm且固定在底座中间位置,颈部高为10 cm(4 cm+6 cm),枕部直径为14 cm,头部固定带长为75 cm、宽为7 cm。大号枕:底座的长、宽、厚度与中号的一样,颈垫直径为8 cm、枕区直径为15 cm,头部固定带长为75 cm、宽为8 cm。小号枕:底座的长、宽、厚度与中号的一样,颈垫直径小号为4 cm,、枕区直径为13 cm,头部固定带长为75 cm、宽为6 cm,见图1、图2。
1.3主要观察指标
1.3.1计算手术体位摆放时间 从开始准备摆放体位开始精确秒表计时,至摆放至满意的手术体位时停止,统计所耗时间,时钟以介入室同一挂钟。
1.3.2舒适度 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肢体麻痛、颈部不适,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的方式来评估患者的舒适度,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和“10”,0分表示非常不舒适,10分表示非常舒适,满分为10分,本课题组每组各30例,即总分为300分。计算舒适度:舒适度(%)=每组患者所得的总分/300×100%,比较两组得分,分数高的更为舒适。
1.3.3手术体位耐受满意度 询问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手术体位,计算耐受满意度:满意度(%)= 耐受满意例数/n。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搜集并经核查后,所得数据应用SPSS19.0分析软件,采用?字2检验, Logistic回归模型假设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患者体位摆放方法使用的效果比较,见表1。
3讨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不良的生活姿势导致慢性颈椎疾患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报道目前我国颈椎病患者已达五千万人,每年新增颈椎病患者大约一百万人[5]。其中相当部分的患者要通过手术进行结构或功能重建,而目前微创手术已成为各类慢性疼痛性疾病首选治疗方式之一,并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大部分的颈椎微创手术都是采用颈椎前入路,该入路对术中体位要求较严格,良好的手术体位是手术快速成功的关键步骤,手术体位安置的科学合理与否对手术顺利进行与预防术中、术后的医疗护理缺陷、不良事件或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笔者根据颈椎微创手术患者大多以垫肩头后仰卧位为主的特点,设计开发出一种新型颈椎固定枕,该颈椎枕在尽量满足人体颈椎生理学曲线前提下,可充分暴露颈部,暴露手术视野,操作过程简单方便,上枕即可,节约摆体位所需耗材,减少摆放手术体位时间,从而减少整个手术时间,节省人力物力。我们研制的新型颈椎固定枕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根据人体生物力学,不同人群体型制作不同型号的颈椎枕,新型颈椎固定枕不仅可适用于颈椎前入路的各类颈椎微创手术,还可适用于如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等头面部微创手术,以及颈椎术后的护理应用等,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延青,崔健君.实用疼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陈玲莉,唐乃梅,曹軍华. 颈椎手术病人术中体位安置及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家庭护士,2008,6(3):793-794.
[3] 吕刚,姚红玲,曹琼华等. 颈前入路颈椎手术体位垫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1713-1714.
[4] 贺石生,部玉军,侯铁胜等. 成人卧位状态下枕高的测量分析[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 6):709-710.
[5]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编辑/高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