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改革看党史工作“补短板”

2017-04-22 17:57张亚青
唯实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党史供给

张亚青

“供给侧改革”是中央在经济出现新常态阶段性特征的背景下提出的经济结构性改革。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更深层次的供需结构失衡矛盾凸显。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如何从“补短板”入手来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做好党史工作的供给侧改革,还需要深入探讨。

一、从供给侧改革理论看“补短板”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改革,明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以来,20多份细则文件密集出台,供给侧改革完成了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需求理论、要素理论、创新理论、品牌理论等供给侧改革理论在经济领域的生动实践,也为我们审视党史工作短板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需求理论。满足旺盛需求是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目的就是通过改善供给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这一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广大党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党史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党史宣传教育成绩斐然。但是,与党的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相比,还存在差距。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各条战线都在关心党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然而,党史工作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却不太理想。在党史成果中真正被社会大众充分消费并成为滋润心灵的精神产品不是很多,整体党史成果呈现“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目前一些西方国家仍然以冷战思维看待中国,绞尽脑汁用各种形式和方法来歪曲中共党史,混淆民众视听;少数干部群众也认为时代不同了,党史宣传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再怀念这些过往的历史。而党史部门在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挑战、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方面缺乏敢于亮剑正面反击的勇气,正面引导、主动发声不足;挖掘历史资源、用好党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能力还有欠缺等,这些都是党史工作没有提供有效供给的突出表现。

要素理论。要素市场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经济领域的要素市场改革包括进一步开放要素市场,打通要素流动通道,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等,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下大力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供给要素。党中央非常关注党史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开创党史工作新局面,关键靠人才。只有不断培养造就党史大家、名家,才能实现精品力作荟萃;只有党史学科带头人大量涌现,才能提升党史研究和党史宣傳教育水平;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史人才队伍,才能实现党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党史部门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还远远跟不上党史工作转型发展的脚步。面对全国13亿多人口特别是8000多万党员的党史教育需求,党史工作队伍的力量远远不够,结构也不合理。从全国党史部门看,目前在编人数1万多人,从事党史征编和研究工作的人员只占全部人员的37.5%;高水平的党史领军人物缺乏,贯通党的全部历史,并在某个历史阶段或某几方面有深入研究的党史大家和党史名家少之又少;党史人才储备不足,青黄不接现象严重,未形成“老中青”梯队层次,党史事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党史宣传和策划的人才缺乏,在实践中历练不够,优秀的宣传、策划、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人才十分稀缺。这些都是制约党史事业发展的瓶颈。

创新理论。创新驱动是供给侧改革的抓手。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在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也是党史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工作中需要具有积极的活跃的超前思想观念,紧随着时代的节拍、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各行各业的变化去大胆地思维,果敢地想象,努力地追求。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党史工作的时代特色,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党史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现实服务方面的成效不太明显,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说,感觉与中心工作距离较远,因此常常陷入半封闭式的、为史而史的“自我服务”怪圈,推出的成果经常脱离现实生活,“炒冷饭”般的重复宣传较多,缺乏对新形势下敏感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的研究热情和担当勇气;在党史书籍的文风上,相当部分有史无文、有骨无肉,枯燥干巴、味同嚼蜡,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无法引领年轻人和未成年人兴趣阅读;在治史方法上,仍然摆脱不了习惯的束缚,缺乏创新意识,滞后于时代潮流;在宣传的手段上,大部分还是沿用书籍、陈列展览等传统方式,对于迅猛发展的新闻出版融合形势和数字转型机遇,没有主动融入。

品牌理论。打造品牌是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市场竞争、商品消费越来越多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和消费。

党史品牌在党史宣传教育中同样具有很强的社会效应。提高党史研究质量,打造党史成果品牌,是党史部门应对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核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关键,才能进一步增强党史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党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然而,各地党史部门工作同质化现象严重,编研成果雷同,在工作项目的选题和策划上,缺乏创意,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形成一窝蜂跟进的现象;除去编研党史基本著作等规定动作,其余作品无论是在选题策划方面还是在框架设计等环节,由于缺乏基本的调查研究,存在着“克隆”抄袭,表现出盲目跟风;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党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利用和宣传推广,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党史品牌。正因为选题大同小异,造成了各地党史部门的编研成果似曾相识,自身的品牌建设和特色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从党史工作特点看“补短板”

从党史工作特点考虑,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不应该只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手段,而是在于运用全新的理念、高质量的成果来引导和满足全社会正能量的精神需求,也是一种带动精神文化领域变革的思维方式。

党史姓党。“党史姓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工作和党史学科根本政治属性的精辟概括,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党史工作性质做出的重大判断,是对党史工作方向做出的明确定位。

“党史姓党”就是要“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党史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为党修史立传、为党撰修“红色家谱”。我们党的性质在于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这必然也是党史工作的价值取向。同时,党的性质从来都是全党在践行党的纲领、宗旨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原则、准则表现出来的,党史部门在工作中也要坚持作为底线的原则或准则,如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对党绝对忠诚的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坚持“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的原则,坚持“坚决抵制和反对党史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的原则,等等。

实现“党史姓党”,首要的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要把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党史工作的灵魂、旗帜和指南。当前,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所蕴含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来指导党史工作。因此,党史工作的供给侧改革不同于经济领域,党史成果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党史领域的补短板,就不能只是为了供需平衡、适销对路,而是要坚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正确分析、综合、判断和处理党史工作所面临的任务。作为党史工作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党性原则,保持忠诚的品格,在事关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不退让半步;坚持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和行为守规矩的统一,传播党史知识,净化人民心灵,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党的形象。

党史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党史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经济学里的“萨伊定律”告诉我们,供给能够创造需求。党史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承载方式,如果正面宣传、正本清源的成果供给较多,人们的意识方向和需求品位就会增进,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需求也会增多,反之亦然。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自觉、勇敢、坚定地担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新时期人民对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初心的呼唤和怀念是真实存在的,而党史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正是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人民群众向往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

党史工作的补短板就要以社会大众的需求为导向,以弘扬正能量为取向,激发红色基因,厚植精神土壤,发挥好意識形态主观能动性。不在于用品种繁多的党史书籍来满足那些一般的阅读需求,而在于用高质量、多形式的党史成果来发挥党的奋斗历程和优良传统的鼓舞作用;不在于满足完成任务式的被动工作,而是用全新的理念,关注新的阅读需求,开发新的阅读潜能,激发新的阅读兴趣,扩大新的受众层次,更好地发挥党史成果对理论创新的借鉴作用、对党委和政府决策制定的参谋作用、对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引领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从体制机制层面看“补短板”

问题就是导向。就一般情况来说,短板就是问题,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而任何短板的存在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与我们的工作思路、发展理念、实践路径和精神状态等,都有着紧密联系。我们不仅要看到具体的微观的短板,还要分析宏观的“四梁八柱”的短板;既要看到表面的短板现象,又要看到深层次的制度供给不足的短板。

党史工作部门的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党史部门既是党史研究部门,又是各级党委主管党史业务的工作部门,工作属性具有党政机关和学术机构的双重特点。但是由于受传统认知观念的影响以及体制机制的束缚,党史部门长期侧重于“办公室”职能;加上党史部门属于参照公务员管理,一切经费支出都由财政供给,因此这就使得党史部门顺理成章地把党史成果的创造看作是机关的工作而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党史部门往往以行政机关的运作模式作为工作的日常安排,工作评价标准错位,只重完成任务不重潜心研究,只重工作过程不重长远效果。虽然党史部门在工作中一直强调只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才能聚人气、增士气,但是由于长期在机关形成的“你写我看”、“我送你收”的供给方式,已外化为党史部门一些工作人员固有和主流的思维方式,导致党史工作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与现实需求脱节。

与其他工作部门相比较,由于党史工作创造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具有无形性、间接性、模糊性和波动性,因此一些地方对党史工作的地位也产生模糊或者缺乏足够的认识,单纯地认为党史工作是一项务虚不务实的工作,不能创造经济效益,与服务于党的建设和党委中心工作现实难以对接。相对于重要工作部门来说,一些地方党委对党史部门关注较少,在对党史部门的领导配备、工作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重视不够,也较少给党史部门安排指令性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党史部门容易安于现状,采取“自己提、自己做”工作模式,习惯于做容易的、自己会做的、程序化的工作,囿于传统的惯性思维和价值判断,缺乏对党史工作大势的洞察和把握,出现“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自我封闭、内部循环现象。

党史研究的科学评价体系。任何学科的发展都要以明确自身定位作为前提。中共党史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以往它被放在一级学科历史学、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下面的三级学科。后来,中共党史被调整成一级学科法学、二级学科政治学下面的三级学科,在院系设置中一般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这个目录划分,中共党史属于政治学,但理论界、学术界对于这一划分一直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中共党史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特点,固应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也有人认为党史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的纵向学科,其性质应属于历史学科,中共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限内的一部专门史;还有人认为中共党史应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更有人建议中共党史应该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等等。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体系就没有追求。党史学科体系的这种划分和中共党史的理论地位、社会作用极不相称,导致了省市县党史研究机构和其他学术研究机构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发展不平衡;中共党史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不强;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用多种语言翻译和推介到世界上去,在国际上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能力还很欠缺。目前,中国特色的中共党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形成,但如何增强党史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为党史研究出学术规范、评价标准、学术样板,把中共党史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一步建设好,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党史工作的顶层设计。党史工作的顶层设计,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高度,对党史工作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通过集中有效的资源,高效快速地实现目标,使打造出来的党史成果不仅仅是展示精粹,更重要的是要有主题、有内涵、有特色、有持续性,深入人心,产生品牌效应。顶层设计对党史工作的补短板意义重大,它能够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实际工作中,党史部门的顶层设计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工作内容上,经常缺乏宏观把控和有序规划,没有长期的品牌建设和特色发展意识,对一些重大的党史课题缺少集中攻关,供给产品缺乏高端性;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项目设计趋于保守,与市场脱节,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敏锐的觉察力,难以及时有效判断和引领社会需求;在项目过程的控制上,对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工作进度、审核程序、质量把关等缺乏科学规范,缺少“工匠精神”。部分项目满足于汇编成书,缺乏沉下心来到基层、部门、实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的积累过程,研究能力无法提高;在党史成果的利用上,成果投放渠道单一,很多在举行首发式之后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项目完成后,缺乏资料的保留、经验的总结和成果的拓展,造成研究成果分散以及资源的浪费;在整合党史工作力量上,“大黨史”工作格局没有完全形成,经常关门办史,孤军作战,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联动机制尚未规范运行等。补好党史工作短板,顶层设计任重道远。

党史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党史工作的政治性、业务性很强,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纪律和勇于担当的党史工作队伍。党史队伍是党史成果的供给主体,其素质和能力关系着党史资政成果的质量,影响着党史工作补短板的成效。

人才的成长需要完善的培养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党史部门在人才建设上存在短板,反映出体制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在干部的选拔任用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党史部门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提拔重用交流机会不多,因此有能力的、业务素质高的同志不愿进党史部门工作,导致党史人才枯竭,加上人员缺乏交流,使部分干部安于现状、缺乏工作热情;在人才的培养培训方面,有些党史选题策划水平不高,对个人的吸引力不够,培养人才的力度欠佳。与外单位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尚未建立,在项目运行中无法借助外界的研究力量培养人才。同时,由于党史部门的双重属性,要求业务人员既要具有研究能力,又要能说、会写、善于协调、勇于创新,而党史部门缺少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干部轮岗力度也不够,导致一些工作人员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庸政懒政怠政现象突出;在人才的激励机制方面,有些党史部门奖惩机制不到位,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还有的晋升渠道过于单一,个人进步只有“当官”一条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导致一些短时间内晋升无望的优秀人员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更易让一些人变得一心为“官”,大搞投机取巧、争名逐利那一套,牵绊着党史人员的职业发展,影响了单位作风和工作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党史工作既要扬起风帆,继续发挥优势,又要着力找短板、补短板,精准聚焦党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积极主动履职尽责。工作中既要关注硬短板,也要关注软短板;既要关注发展短板,也要关注制度短板;既要关注党史补短板的一般性,也要关注党史补短板的特殊性,使干部素质在补短板中体现,研究能力在补短板中提高,担当精神在补短板中展示,有力促进党史事业的发展。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党史供给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