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上午,乡音版《临川四梦》剧目座谈会在光明日报社举行。八位专家对该剧的创排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示乡音版《临川四梦》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创新,将四部戏剧名著合为一体,并首次把作者汤显祖引入剧中,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临川四梦》,还可以了解汤显祖其人,非常不容易。同时,大家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就进一步提升乡音版《临川四梦》的质量和水准,把这台戏打造成精品力作,开门见山、实事求是、直奔主题,各抒己见,提出Tf艮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李春林(光明日报副总编):“汤显祖故乡带来的《临川四梦》确实填补了很多遗憾,让人眼前一亮。”
汤公故里——抚州创排了乡音版(盱河高腔)《临川四梦》,昨晚,该剧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在座的很多人都去看7,网上评价很高。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全国昆曲院都很积极,但感觉品种少于一些。再一个集中在《牡丹亭》上,对其他三奉《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报道得比较少。作品讲得多,汤公本身讲得少。汤显祖故乡带来的《临川四梦》确实填补了很多遗憾,让人眼前一亮,所以我们觉得今天这个座谈会很有意义。一个是汤公故乡举办的活动,一个是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尽管是每一梦讲一折,那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现。在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整体文化活动当中,江西抚州奉献的这台《临川四梦》很有价值,很有意义。
在我们学中文的人心中,研究汤显祖,抚州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这次一些同志的介绍到这台戏上演可以看出,汤显祖的故乡对汤显祖这么重视,让人很欣慰。
和莎士比亚的莎学相较,汤学已经呼之欲出7。下一步中国如果真的有湯学,汤学的研究重地应该在江西抚州。借这个机会,希望接下来的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活动当中,江西抚州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廖奔(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这么严谨的舞台台风,这么亮丽的舞台形象,这么高的舞台品位,这是让我很过瘾的。”
抚州乡音版《临川四梦》进京演出,把今年的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又推上一个新高潮。特别是给我们带来声光电交织在一起、美轮美奂的演出,我非常高兴。
我没想到这个戏有这么严谨的舞台台风,这么亮丽的舞台形象,这么高的舞台品位,这是让我很过瘾的。首先这个点、这个构思好。我头一次看见把“四梦”和汤显祖的人生经历编织在一起,来体现汤显祖的这个主题。这个主题恰好适合今年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普通老百姓可能看全的“四梦”比较难,在今年的热点下又想了解究竟怎么回事,这个尝试开局非常好。
其次,创作团队有比较高品位的追求。特别是我第一次听到盱河高腔的唱腔,这台戏里面用到不少。听这个唱腔的时候,特别是听到盱河高腔唱“姹紫嫣红”的时候,和我脑海里面习惯的昆曲唱腔进行对比,我觉得这个盱河高腔也很美,是另外一种风味,代表汤显祖本土风味的旋律,给人浮想联翩的感受。包括舞美、灯光都很空灵、很简约,所以整个看起来是美的享受。
这个创作的构思非常完整,就是想通过汤显祖人生的四个阶段,将这四个剧串起来,反映他对生活的感悟,对爱的追求,对人生的期望,对梦想的幻灭,表现他的整个人生追求的过程。这个点构思得非常好。我研究汤显祖的时候发现,汤显祖的人生恰恰对应了他的四个作品,“四梦”基本上反映了他人生的情感追求和他的观念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当然不能完全对应,毕竟这是文学艺术创作。但是在其他作家那里很少能够找到,所以这个点想得非常好。
梅敬忠(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这部剧既有当代性还有传统文化的血脉,乡音版《临川四梦》的编创是对中华美学具像的传承和当代的呈现。”
我昨天晚上提前一个小时到了剧院,认认真真地看了这场剧。剧场的效果特别好,最后导演谢幕的时候,观众半天坐在那里不走,很热烈,这是很少见的,每次谢幕的时候都可以看出观众的心态。
具体到这个剧,我谈四点感受。一个叫做适逢其时。2015年10月,习总书记在伦敦市政厅发表演讲的时候专门提议要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我体会总书记说的就是要弘扬民族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乃至增进世界人民的相互理解与交流,真正达成文明互鉴。所以我们做好汤显祖这个篇章,包括抚州市委、市政府44场的活动,我觉得是抓住了特别好的机遇,完全是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完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习总书记还说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社会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这两者是打通的。这部剧既有当代性还有传统文化的血脉,《临川四梦》的编创是对中华美学具像的传承和当代的呈现。
对我来说,从编剧的角度,建议可以弄成两个版本,一个上、下两部版的或者三个多小时版的。这部剧从经典的角度看还是短了。
第二个感受是发人深省。前两个梦是讴歌人间的摯情摯爱,包括《紫钗记》,包括《牡丹亭》,他呼喚的是有情之天下,后面两个梦是封建官场黑暗的丑恶还有揭示人性的扭曲,这和反腐倡廉都联系起来,人性的扭曲,世界观的扭曲,或者官德的扭曲,从这个角度,我们要不忘初心,回归赤子之心。但在唱词里面或者在串场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讲得更明白一点,不然的话会产生误会,或者是不理解。
汤显祖一些著名的诗、著名的书信也可以用画外音或者其他形式串到剧作中。汤显祖不仅仅是戏曲家,其实还是一个思想家。这是第二个方面,从思想的角度还可以再深化。
第三个感受是视角独特。剧作视角独特,把《临川四梦》精华的段落编缀成完整的一台戏,而且是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大作,是有心之作,有为之作,可以看出童导、曹老师精心的构撰。我觉得舞台效果童导编得确实好,有热闹,有安静。如果没有小鬼出现,如果没有判官的场景,没有花神,那肯定不好看,肯定太冷场了,所以我觉得是有心有为之作,首次将“四梦”一体介绍给观众,起了导读观众的作用。我相信,如果在清华大学演出,它能够起到导读的作用,很可能它起到一个我们想象不到的好作用。原来除了《牡丹亭》之外,还有《南柯记》,还有《邯郸记》,会刺激大学生看很多经典的东西,包括南柯一梦典故的来历,推动古典文化立体深刻的感悟,我觉得这个非常好,这个做得很到位。
视角独特还有一点就是在这么热闹的青春版《牡丹亭》之外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现在大家都知道青春版《牡丹亭》,都知道白先勇,这个新的园地,把“四梦”一体介绍,刚好弥补了这个空白,这是一个很好的作品,尤其是它立体地介绍了汤显祖。所以我主张要大力推广。
最后一个感受是美轮美奂,这是我昨天看的感受,在开场的时候,在中间的时候听了一些议论,在散场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舞美好,舞美又简练又文气又有抒情色彩。演员表现很到位,包括唱腔。总体来说,这台戏表演精湛,舞美诗情画意,唱腔特色鲜明,合唱气氛热烈。舞台调度把握也非常有功力。
李简(北京大学教授):“抚州推出这样一个乡音版的《临川四梦》,又用汤显祖家乡的声腔表演、以乡音版命名,丰富了汤显祖的舞台表现。”
汤显祖是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剧作家,就像刚才主持人所说,作为中文系的出身,汤显祖是我们非常热爱的剧作家。抚州是汤显祖的故乡,在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时候,抚州推出这样一个乡音版的《临川四梦》,“四梦”又由汤显祖家乡的声腔表演、以乡音版命名,我想这丰富了汤显祖的舞台表现,所以特别感谢编剧、导演还有演员在改编、编排剧目的时候所付出的所有辛劳。这样一台戏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非常感谢。
第二个感想就是,这个剧本是以汤显祖来串起他的“四梦”,用汤显祖“四梦”编的折子戏,以汤显祖来串,从文本的结构上来讲它是很有新意的,在构思上是很有特点的。它的好处就是既呈现了每个剧本的经典片断,同时又借这些经典片断,借汤显祖的述说去表现汤显祖。所以我觉得这个想法是非常好的,是有新意的。
路应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戏的内容很丰富,剧情很流畅,直接的观感是很好的。”
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首先我的感觉是我们抚州市领导对利用本土化资源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非常重视,用了很大的力量,给我的印象很深。
这部戏构思很奇妙,把汤显祖的四部戏串起来,这在改编经典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路子。戏的内容很丰富,剧情很流畅,直接的观感是很好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的印象。
至于问题,我觉得汤显祖应该是个主导人物,而不止是串场,但客观给人的感觉,给观众的感觉汤显祖就是个串场。这个怎么解决,重心放在什么地方,给观众最强烈的印象在什么地方,作品挖得最深的地方在哪里,是这四部戏本身还是汤显祖本身?主线应该再加强,凝聚点再亮一点,这是我小小的期望,一种感觉。
音乐的深度和美真的很亮,不止是行云流水。按照我对传统高腔的理解,现代音乐肯定跟传统高腔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是必然的,真的把盱河高腔扔掉的话,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对这个新的问题,我觉得新到这种程度是可以的,我绝对不会批评它,你没有传统特色,我不会这么看这个事情,我们保证传统是保证传统,音乐上肯定要新,好听是第一位的,好听比一个剧种特色还重要,这是我的看法。
总的来说,我们都是一种希望,我们真的是很希望出好东西,希望这次抚州做的这个事情,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痕迹,留下一个印象,留下一个地位,这是我的一种感觉,一种期望。
谢柏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对这个戏我感觉特别佩服,呈现到这样的程度我觉得非常美好。”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我特别感佩抚州方面做出的那么多的努力,包括乡音版的《临川四梦》。
我对这个团队创作的《临川四梦》真心的感佩,我觉得短短的两个多小时把汤显祖的精华浓缩下来,又把汤显祖的事迹大体能够串联进去很不容易。我认为这台戏,风格大气,美轮美奂,跟汤显祖也好,跟“四梦”也好,我觉得都很大气,整个演出也不错。尤其是演员的表演也很大气。这个班底包括这批演员我认为是豪华的。昨天那么多专家、那么多观众包括领导在内,大家都比较欣赏,真的祝贺大家。
对这个戏我感觉特别的佩服,呈现到这样的程度我觉得非常的美好。咱们抚州政府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在今后怎么样把咱们的事情持续地推动下去,现在的纪念活动搞得很热烈,但问题是400年之后还应该怎么样纪念,还应该怎么样研究?我非常认同刚才主持人的讲话,还是要从汤学的方面研究,推动不同的剧种,持续地进行演出。我觉得这个还可以做工作,必要的时候抚州还可以组织新一届全国的汤显祖演出的活动。我上次也跟抚州方面提过类似的想法。国际艺术节打造是容易的,坚持是不容易的。做到江西是容易的,做到全国乃至世界是不容易的,做到昆曲等几个剧种的编排上演是容易的,做到各大剧种和全球的其他剧种都上演就不容易了。希望抚州方面能真正打造下去,坚持下去。
我认为,这个戏可以传下去。但是有些地方稍微打磨一点更好。比如说,有一个地方说汤显祖,好像自己对仕途还想东山再起,这个大可不必。我觉得汤显祖个人对仕途、对整个官场已经绝望到极致,他不可能还有东山再起的感觉。我也同意路教授的看法,这个戏大的体系未必用乡音版最为合适,用高腔我觉得更好。
吴凤雏(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汤显祖的四梦都是言情的,因情生梦,因梦成戏,以戏言情。戏剧抓住这个情字,许多点都抓得很好”
首先我作为汤显祖家乡的文化人,非常感谢为《临川四梦》付出辛勤劳动的曹老师和童导,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关注和精彩发言,感谢《光明日报》和各位媒体朋友。
《临川四梦》这台戏我看了几遍。借这个机会我也讲讲个人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戏有三大看点。第一个看点是戏剧结构方面。特色在于一条主线,双重串联。用汤显祖作为一个大串联,紧紧抓住一个情字、一以贯之,把汤显祖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来,把四个原本各自独立、没有故事牵连关系的戏联成一台7。实际上汤显祖的“四梦”都是言情的,因情生梦,因梦成戏,以戏言情。编者抓住这个情字,许多点都抓得很好。用汤显祖一串,整个戏变成有机的整体了。
双重串联,是用剧中角色作为叙述人串联各梦的情节。因为此剧中的每个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折子戏,它是每个戏精华的东西撷取连缀,这刚好印证了王思任说的侠也、情也、佛也、道也。这是在结构上。而且他抓住了这四个戏的情,比如说《紫钗记》是钟情,“人生何处说相思,我辈钟情似此”。《牡丹亭》是“至情”,可生可死、感天动鬼。《南柯记》是情了,“梦了为情,情了为佛”。《邯郸记》是情甚,“于中宠辱得丧,生死之情甚具”。我觉得这些抓得非常准,是非常不错的。
第二个大看点,是戏曲音乐。用接近当年演唱的戏曲高腔
有海盐腔遗音的盱河高腔演唱“四梦”。明代是戏曲繁荣、声腔争胜的时代。弋阳、海盐、余姚、昆山,四大声腔各领风骚,特别是后来的昆山腔,后来居上,风靡江浙。江右一直是弋阳腔盛传地。到了嘉靖年代,谭綸把海盐腔引入了抚州;到汤显祖的时候,海盐支派的宜黄腔在江西已经盛行了,光宜黄弟子就有一千多人。抚州是“四梦”原创地和首演地。当时的首批演唱者是宜伶,演唱声腔是宜黄土本化的海盐腔。但后来失传了。现在抚州宜黄戏是板腔体,跟当年的宜黄海盐腔不是一回事。后来,声腔研究者流沙、苏子裕等发现,在抚河上游广昌县甘竹曾家和大路背刘家的宗族戏——孟戏,从明代一直传唱至今,中有高腔海盐遗音,即盱河高腔,被认为是最接近当年演唱“四梦”的声腔。这次最大的亮点就是用盱河高腔加上现代演绎唱“四梦”。
第三个大看点是临川的剧种、剧团演唱《临川四梦》。用家乡的高腔,或者说用比较接近当年演唱“四梦”的声腔元素加入了现代的手段,演绎成当代的盱河高腔《临川四梦》,这也是一个大看点。至于空灵写意的舞美等等也是亮点。刚才几位都说了,我就不说了。
关于“四梦”这次演出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也跟曹先生交流过,非常敬佩他的构戏智慧。关键是选什么很重要。比如说《南柯记》跟《邯郸记》还不同,有很多汤显祖自己的心理得失,而《邯郸记》基本上就是完全的讽喻。《邯郸记》应该是三起三落,现在一开始就是落,如果前面有一个得意的情节(如私写诰命),再落下来云阳问斩等等,就更有波澜。见仁见智,都是可以商量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要让汤显祖更入戏。怎么让他更入戏?他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心路历程,还有他的创作历程。他的创作历程也要融进去。恐怕是时间长度问题。四部戏共一百多出,现在两个多小时,擷取确实不容易。
关于音乐我也提一点。高腔的色彩不够浓,就是路老师说的,我觉得昨天晚上的演出帮腔伴唱还没有在南昌的效果好。我也跟搞戏曲声腔的专家讨论过,我们这个高腔怎么靠?现在有点往外靠、往弋阳腔靠。要往内靠,更往抚州的乡音
宜黄、采茶、盱河方面靠。
总之,这是个好戏。艺无止境,十年磨一戏,我们才一年。这个戏要让它留下来,不要丢了。
责任编辑:杨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