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
“这么多年过去了,雷锋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鞭策着我。”冷宽说,“我始终记住一条,就是像雷锋那样做个小螺丝钉。”
当年,他是雷锋的战友。而今,他是雷锋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
海军原副政委冷宽中将,是雷锋团走出来的职务最高的首长。“我和雷锋有两年零八个月时间在一个团队里。雷锋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不是靠策划炒作出来的。雷锋影响了我们半个多世纪,并且会一直影响下去,凭的是精神。”
和雷锋在一起的时光
1960年1月,雷锋入伍时,冷宽任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参谋。冷宽说,在入伍仪式上,雷锋被选为新兵代表讲话。
全团迎新大会上,团部首长号召大家做“五好战士”。室外的冷风劲吹,代表全团新兵登台发言的雷锋,手中的讲稿被风吹得难以拿稳,冷宽只见雷锋索性把稿子装进裤兜,开始即兴演讲:“刚才首长讲了,要做‘五好战士,别说‘五好,就是‘六好‘七好‘八好,我们都去争都去做。”
台下一片哈哈大笑。刚入伍的雷锋不知道,“五好”是当时部队倡导的一项专项活动。
其实雷锋那一天的讲话很精彩,当天团政委就表示“可以好好培养培养”。在发言当中,雷锋讲到自己苦难的家史,讲到他为什么要入伍,最后代表新兵表示了决心。这个敢于表达的、既可爱又上进的小个子,就此烙进了冷宽的记忆。
“从我见到他第一面起,我就觉得这个兵的精神状态和别人不一样,总是乐呵呵的。”冷宽说,凡是亲眼见过雷锋的人,都会被他的笑容打动,那是发自内心的阳光微笑,是一个旧社会孤儿翻身得解放后对共产党感恩的微笑,也是雷锋对战友、对社会真诚相报的微笑。
以后,冷宽因为工作关系和雷锋接触的机会多起来。“在‘忆苦思甜活动中,雷锋经常要到兄弟部队和地方作报告,我曾陪他一同前往。再就是,每当他外出作报告时,都到团政治处来;驾车执行运输任务时,中午都在机关食堂就餐——所以,我们是经常见面的。”冷宽回忆说:“他总是用他那种微笑、那种行为感染着你。”
在饭堂,冷宽发现雷锋确实跟别人不一样,他每次吃完饭,都跟炊事员一块儿洗洗碗筷、整理餐具,然后把地扫干净了才离开餐厅。在部队,新战士入党很难,可雷锋10个月就加入党组织,可见雷锋的表现确实很优秀。“中午我们休息,他就坐在驾驶楼里学习。有一次我就问他,‘雷锋你怎么不睡会儿觉啊?他说‘我都习惯了,我抓紧时间多看点书。雷锋对生活的热爱,就是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这个印象非常深。学习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了。”
“当时,部队经常能收到关于雷锋的表扬信。”冷宽说,比如雷锋路过建筑工地,帮工人搬砖的故事。
“做好事不应留名,为什么他所做好事的情况都写在日记里?”冷宽说,“雷锋写日记是给自己看的。只不过,在他去世后,他的部分日记被结集成书出版。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他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的,到处助人为乐。至于雷锋日记中对做好事的记载,这恰恰是他重视道德修养,注重总结提高的表现。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对自己做的事情进行总结和思考,只不过做到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就不容易了。”
1956年,雷锋小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先后在乡政府当通讯员和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爱写东西是雷锋的长处,他善于总结和学习,悟性很高。”冷宽说,“不仅仅是记录做过的好人好事,他把生活感受、工作感悟都写进日记里,以反省提高自己。”
艰苦朴素是雷锋精神的内涵之一。冷宽说,除了大家熟知的帮战友补衣服的故事,在做汽车兵的时候,每次运完水泥,雷锋都把散落在车斗里的水泥打扫下来,最后,经雷锋的手攒起来的水泥有1000多公斤。
1958年,18岁的雷锋从湖南望城县来到鞍钢,“当时,厂里有援建的苏联专家,工人们经常利用周末举行舞会,有工友看到雷锋整天穿着工作服,就说‘这里是鞍钢,不是农村,雷锋就买了皮夹克、毛料裤子和皮鞋。入伍后,这些都被他装进小皮箱里,除了当了一次演出服,再没拿出来穿过。”
在冷宽印象里,“雷锋生活上非常俭朴,包括他把自己仅有的津贴费省下来、存起来,用到最需要用的地方,自己的袜子补了又补,最后成为‘千层底。那么这好像矛盾了,一方面艰苦奋斗,一方面又穿皮夹克、戴手表,这和雷锋的身世有关系——雷锋是个孤儿,一个皮箱就是全部的家当,没有家,没有房子,当时他在地方挣工资,一个月26块钱,他完全有能力买这些东西”。冷宽强调,雷锋在生活上是朴实的,但是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普通青年,爱美、让生活更阳光一些,完全可以理解。
“雷锋不是神,是人,他性格阳光、热爱生活。”冷宽回忆,雷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普通的战士,很爱照相,在入伍、当选人大代表等许多重要的时刻,他都要到照相馆留念。“得知被批准入伍了,他就跑到照相馆身披红花拍照。”
有人说,在当时的年代,吃饭都成问题,雷锋这样太奢侈。冷宽说,雷锋7岁就成了孤儿,上不养老、下不养小,经济负担不重,当时照一张相两毛钱,雷锋能负担得起。“正因为他非常热爱生活,对生活始终充满憧憬,所以他的照片在那个年代比较多。”
雷锋生前默默无闻,做好事不留名,结果成了名人。也有人质疑,雷锋的照片都是摆拍。冷宽说:“雷锋的照片非常多,这正是雷锋给我们留下的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随着雷锋事迹慢慢传开,他在军内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了把一些他做过的事情真实反映出来,领导又请一些专门搞摄影的同志去现场补拍镜头,虽然有一部分是补拍的,但它是历史的还原,是一个真实的雷锋——绝不是捏造,是根据实事补拍的!这也是他照片多的一个原因。”
言及当前社会上一些青年朋友对雷锋的事迹半信半疑,作为雷锋的生前战友,冷寬坦陈:“雷锋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一些青年朋友提出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到底是对雷锋这个典型人物的关切,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温暖的人际关系的渴望。只要我们把一个真实的雷锋告诉他们,相信广大青年朋友会比我们学习得更好。”
雷锋殉职后的岁月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营区指挥战友乔安山倒车,意外发生了。头部严重受伤的雷锋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雷锋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毛主席,生前他已接到了邀请,可以当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冷宽说。遗憾的是,这一切都在此前的这场车祸中戛然而止。
雷锋牺牲的消息传开后,共青团抚顺市委立即作出了《学雷锋做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的决定。这年10月22日,抚顺市首次举办了雷锋生平事迹展览,两个月时间,参观群众达28万人次;12月12日,由陈广生采写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开始在《抚顺日报》进行连载。自此,雷锋的事迹从抚顺传向全国。
在雷锋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个“传家宝”,就是雷锋生前用过的10件遗物,也是雷锋精神在形成过程中的真实体现的实物。这“十件寶”就是由冷宽当年整理、归纳的。
雷锋牺牲后,雷锋所在团团党委决定正式报请命名“雷锋班”。“我随团里的首长一起到雷锋生前所在运输连蹲点,为组建‘雷锋班做准备,后来由我代笔为雷锋生前所在的四班起草了一份申请书。”
冷宽随团政委韩万金下到雷锋生前所在的运输连四班,对全班战士进行考核、政审,准备申请上级命名“雷锋班”。在确定“雷锋班”成员时,党委成员在是否保留乔安山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大多数同志认为,乔安山虽然出了这么大的事故,但人老实、工作认真,特别是作为雷锋的助手这一特殊的位置谁也代替不了。冷宽在运输连调查时,全连官兵及四班的全体战士也都希望乔安山能留下来。
冷宽负责整理雷锋事迹,实事求是地把雷锋事迹归纳为10个方面,选用雷锋生前用过的10件东西,即:雷锋生前学习的《毛泽东选集》,驾驶过的13号汽车,生前用过的冲锋枪,送大嫂时穿的雨衣,训练用过的教练手榴弹,勤俭节约的节约箱,当校外辅导员戴过的红领巾,随身携带的针线包,给战友和群众理发用的理发工具,装毛主席著作、笔记本、钢笔的挎包。这“十件宝”真实地体现了雷锋助人为乐、刻苦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后经各级党组织逐级申报,国防部最终于1963年1月7日批准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的四班为“雷锋班”。这一年,雷锋殉职一周年纪念大会在营口市一所高中的礼堂举行。为反映部队一年来学习雷锋所取得的成绩,纪念大会上团政委韩万金的报告材料的主笔者就是冷宽。后来,冷宽和有关领导率“雷锋班”参加了沈阳军区后勤系统在金州三十里堡、军区司令部在吉林通化、军委工程兵在大官厅水库组织的三次大比武活动,其间他负责记载和整理“雷锋班”的大事记。
让冷宽终身难忘的是,1964年上级决定重新安葬雷锋。那天,冷宽和雷锋班6位战士抬着雷锋的棺椁从公墓送到新的安葬地。十几公里的途中,两边是自发送行群众,有的围着白毛巾,有的戴着黑纱,有的戴着白胸花,汽车在长长的人流中整整走了两个半小时。
后来,冷宽历任工程兵建筑团政治处主任,海军工程兵建筑团政治处主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长、副部长、部长,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舰队政治部副主任,海军政治学院政治委员,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海军政治部副主任,海军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等职。在他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后,除了本人注重宣传雷锋外,他还多次把雷锋生前的战友请到部队,为广大官兵报告雷锋事迹,对推动部队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弘扬雷锋精神的晚年
1994年12月,冷宽任海军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6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弘扬雷锋精神成为冷宽一辈子的追求。还在担任领导职务的时候,他就请《雷锋的故事》的作者陈广生32次给海军官兵作雷锋事迹报告,经常组织官兵开展学雷锋活动,教育官兵树立雷锋人生观。
退休之后的冷宽,担任过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顾问和《雷锋精神研究》杂志顾问,后来着手筹建学雷锋社团组织,并为此殚精竭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是由冷宽等一批雷锋战友于2011年11月发起成立的一个全国性学雷锋平台,冷宽出任名誉主任。成立这个组织宗旨就是弘扬雷锋精神、传承雷锋文化,推动学雷锋事业发展。
作为自雷锋团走出来的职务最高的首长,冷宽多年来有一个心愿,希望将培养和接触过雷锋的老领导、老战友组织起来,发挥群体特有的社会影响力,并整合全社会学雷锋资源,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学雷锋常态化办实事。这个组织里有培养过雷锋的老领导,多年研究宣传雷锋的理论工作者,有与雷锋共同生活工作过的战友,有雷锋当年辅导过的少先队员,有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雷锋传人。学雷锋基金成立后,冷宽与他的同事们利用这个组织平台珍贵的学雷锋资源积极筹划、组织系列学雷锋活动。
作为一群纯粹的志愿者,整个学雷锋基金管委会的8名工作人员,任何人不拿一分钱的报酬,有时甚至还从自己的家底里倒贴一部分。冷宽说:“这是责任。”
冷宽的身体并不是很好,多年来常常靠吃安定片入眠。但组织学雷锋活动,他总是挺身而出,像战士那样冲锋。组织学雷锋报告团、举办学雷锋论坛、开展“雷锋文化万里行”活动、策划雷锋图书进书店、举办百名将军《雷锋日记》书法展……冷宽的工作日程排得非常满,加班到深夜是常事。
雷锋在当下的被误解,在很大程度上与宣传方式有关,学雷锋的动机和目的导致学雷锋行为屡屡出现各种怪状。比如,每年3月5日学雷锋,不是马路被扫了10遍,就是敬老院的老人被洗了10次头,学雷锋成了走形式。许多雷锋生前的战友痛斥形式主义和功利心态让学雷锋走了样,泛政治化的刻板宣传则让他们觉察到雷锋精神的“被伤害”。
冷宽对学雷锋走形式深恶痛绝。他说,雷锋为什么被误解,其中一个原因就在宣传上。不是真假的问题,是根据需要随意“捏雷锋”。比如说,当年曾经有一段时间讲“反潮流”,就把雷锋当成“反潮流”的一个英雄来塑造。又有一段时期强调高消费,媒体又把雷锋当作一个高消费的典型来宣传。这样的宣传方式看似把雷锋拔高、把学雷锋的氛围变浓,实际上,高悬即意味着遮蔽。冷宽说,“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把雷锋往某一方向拉,生拉硬拽,结果就会失去雷锋精神本身的一些东西。”
每次雷锋生前图片展开展前,冷宽特意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补拍、抓拍的照片区分开来。冷宽说,展览中,摄影家要现场跟大家说清楚,哪些是补拍的,哪些是原拍的,把它说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慢慢还原一个真实的雷锋。
“这么多年过去了,雷锋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鞭策着我。”冷宽说,“我工作岗位前后变化了10多次吧,但是我始终记住一条,就是像雷锋那样做个小螺丝钉。只要把我放那里,我就像雷锋那样扎扎实实去工作。我也始终认为把雷锋精神放在更大范围传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冷宽认为,必须把弘扬雷锋精神常态化。的确,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有了英雄不珍惜更可悲。规律表明,摧垮一个精神雕像容易,重建却需要付出几倍的努力。“要做到常态化,就要把雷锋精神和时代相结合,要跟道德建设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避免一阵风。”
在冷宽脑海里,雷锋永远定格在那个喜欢笑、操着一口湘音的阳光青年形象上。值得自豪的是,雷锋精神已成为一种文化血液,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植根于所有善行厚德者的心底。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