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睿+杜超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举措,打破了固有的产学研契合度不高的现状,开辟了行政管理与科学研究分离的运行模式,意在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强化优势农产品,创造更多的效益。经过8年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初见成效,以梨产业技术体系为例,其已经为梨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提供了科研、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但現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仍然需要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运营的能力,加快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梨产业体系;利益;成效
农业是中国基础性、长久性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经济要实现高效率、高科技的发展,必须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将资源型、劳动型农业向科技人才型农业转变。现在,全国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广而散,农业科研和推广产生了断层,许多科学技术“存贮”在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广大农民依然靠经验来发展农业。至此,中央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决定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棉花、柑橘、苹果、生猪、奶牛等10个农产品中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旨在提升整个国家和区域的创新能力、农业科技自创自营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
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创新
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设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设置呈现全方位、立体化。体系在农业部的领导下,每个优势农产品下设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1名首席科学家领导,首席科学家根据自身成就经相关部门推荐设立。研发中心由功能实验室组成,实验室依据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设置,研发中心和功能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都依靠依托单位的支持。研发中心下设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还下辖若干个科技示范县。科技示范县和建设依托单位成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集成试验与示范推广的主体。
体系内部管理实行“三权分立”,执行专家组执行管理咨询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内部事务的决策,而监督评估委员会监督执行专家组的执行情况,三个机构相互协作,相互制约。体系内部工作人员任用和经费使用必须经过考核。人员流动实行“岗位不变人员调整”的管理办法,科学家和工作人员根据其日常工作,对论文专利、技术推广、经费使用等内容进行考核。科研经费由中央、地方政府和依托单位共同承担,根据其考核情况滚动支持,打破“铁饭碗”的怪圈。
另外,国家规定整个体系所产生的创新、成果是公益性质的,为国家所有,可以被整个社会无偿合法使用。
2、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点
从宏观上看,整个体系将全国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技术、人才调动起来,同时又将涉及农业的个体、群体、组织融入其中,促使农业的发展向技术层次转型。从微观上看,农业科技组织在推广技术、提供信息、引进人才方面惠及了更多的农户以及涉农企业,国家农业的发展与他们紧密得联系在一起。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设置纵横兼顾。横向集中优势科研团队研发优势农产品,增强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纵向给予每个农产品配备全方位、系统化农产品产业链,从农产品的育种、病虫害防治到销售加工自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业发展产业链中的断层问题。2012年为止,体系共建有研发中心50个,功能研究室230个,科学家岗位944个,综合试验站970个,形成了 “覆盖全国、上下垂直”的科学研究体系。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将各个利益体联系起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主要提供农业技术的革新与推广;农户、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是农业技术的长期需求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体系建设依托单位为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提供各方面保障,管理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监督评估委员会保障体系的健康高效运行。无论是中央农业还是千千万万的农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都提供了可观的科研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利益成效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各个利益体都提供了可观的发展效益。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体系通过强化优势农产品,能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全国农业总体竞争力;同时能够突出当地农业发展优势,给予地方经济活力点,进而扩大就业,充实地方财政。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农产品科研技术的发展需要依靠依托单位,这无形中给予依托单位更加广泛的科研资源,改善了科研条件,为科研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同时,各依托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为其科研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经验。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满足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对技术的长期需求。它提供了获取良种良法、技术支持的有效渠道,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涉农企业也能在产业升级、工艺创新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有所提高。对于整个科研技术的贡献者来说,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团队通过广阔的科研成果应用平台,将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全国农技推广和产学研的链接,践行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
二、梨产业技术体系在发展中的效益分析
2008年,经上级部门批准,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启动运行,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依托单位,成立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由1个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4个功能实验室和21个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构成。根据国家梨产业体系中心统计,截至2105年12月,里产业技术体系覆盖19个省区、105个示范县,建设了207个试验示范园,其中包含10个梨体系重点建设标准示范园,主要集中于栽培技术和生产技术的示范,负责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梨产业技术体系的设置基本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框架进行,功能研究室实现了从育种到销售的链接,良种的繁殖、梨树的生长保护、梨品的销售和深加工都有专门的研究人员,保证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1、科研效益
梨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至今,科研成就重点集中在品种选育、技术栽培、病虫害防治三个方面,解决了新优品种少、品种选育效率低、主要病虫害肆虐等问题。集成梨省力化栽培技术及管理模式来应对农村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上升的现状。筛选有效的生防细菌或植物源农药,采用色板、性诱剂、迷向丝、天敌等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控,有效控制农药有害残留及其对果品安全和质量的影响。
在积极推动内部科研力量壮大的同时,梨产业体系还举行全国性主题学术交流活动,给予各方学者一个高效、综合的平台,研讨梨产业繁殖育种、栽种养殖等方面的成果,实现科研成果共享。
梨产业体系从育种上巩固梨的优良性状,加强栽培技术的机械化、精准化,同时科学控制病虫害,保证梨产业发展绿色、环保、低碳,创造的科研效益强化了全国梨产业的优势地位,提升了梨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同时完善了以南京农业大学为首的高校院所的科研条件,提供了更多实用的科研基地,为梨的遗传育种以及栽培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科研资源。
2、社会效益
梨产业体系的发展不但推动了科研技术的创新,同时为整个社会、政府、广大农民提供了巨大的社会文化效益。工作人员通过现场培训、课堂讲解、发放技术指导手册、技术简报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示范和科技服务,每年培训的果农及基层技术人员500人次以上,及时将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通过试验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梨产业体系积极协助解决梨产业突发性事件,挽救天灾人祸带来的损失。
通过大众传媒、新媒体和自媒体多种方式将标准化生产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至各个示范园、示范县以及农户,促进了梨科研技术的成果转化,解决了农户和相关合作组织的技术需求和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了农民的收入,从微观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性。
3、信息效益
梨产业体系积极推动梨产业信息化,建设公共咨询服务平台,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建立了以“中国梨在线”(pear.njau.edu.cn)为首的四大专业网站,向政府部门提交了《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等调研报告,建成20个较完善的产业基础数据库,为国家和农业主管部门随时了解和利用梨产业相关数据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成为一个科学的信息提供者和客观的决策咨询者。
三、以梨产业体系为例探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不足
1、体系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地方经济受益弱化
纵观梨产业技术体系,成果重点集中在梨的遗传育种与栽培耕作上,著述、论文、专利几乎全部与此相关。而梨的产业经济、贮藏加工和生产销售涉及不深,所带动的经济效益也无从估算,体系所预想的“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并没有完全做到。通过梨产业体系产生的效益来看,国家梨产业和农民生产受益良多,但是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优势没有突出强化,因为应用新技术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没有产生规模效应,没有发挥出最佳水平。
2、农业科技推广和互动方式单一
科研成果在推广过程中逐级减弱,重点集中于10个示范园中,农民所吸收的新技术、新方法仅仅是科研院所研究成果的几成。更重要的是农户和科研院所的互动方式呈单向性,科学技术从科学家向农户传播,农民或者农企被动接受农技的推广,农民诉求却很难反映至体系中;而在农民的长期生活实践中,有一些经验是可供研究推广的。另外,农户的需求往往跟科研方向有所偏差,科学家教授们传播的并不一定是农民此刻需要的,所以,体系还需要更加融洽及时的信息传播与反馈。
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建议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比之前的农业推广体系来说,最大的改变在于根据农业生产布局,建立完善农产品产业链,真正实现从育种到销售、从研发到市场的链接,加快了农业推广。另外在管理模式上,实行行政与科研分离,物尽其用,避免了科研和管理的双重衡量。但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也有不足之处,农业技术的实施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业技术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转化离不开农民,然而,农户并没有融入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各个环节和市场流通信息都缺乏认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产业发展不均衡,产后成为薄弱环节,尤其是产后销售、加工贮藏等方面。
1、内部运行透明高效,外部政策保驾护航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未来发展完善方向,首先国家应该创造其发展的安全环境,营造有利于体系高效健康运行的系统性、延续性政策法规;其次加强体系内部各方面的监管,确保整个体系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虽然已实行行政与科研分离,但是如何将全部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优化整合、如何实现科技推广率最大化是体系的重点建设问题。
2、创新发展模式,重点依靠农业组织、企业、依托单位
活跃地方经济需要打破长久以来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进行科学技术推广的时候,“依托单位+合作社、农企+农户”的方式,加快农业企业和农业组织对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引导,促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门化、产业化,从科研推广的角度推动农业生产的合作化,新技术的广泛科学运用推动地方优势农产品对地方财政的充实。
3、通過资源整合促进体系完整和信息的双向互动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最重要的特点是资源有针对性的高度整合,所以梳理体系内外部资源,形成一个全面动态的科技网络,静时能够推动科研力量发展,动时能够将动员全国科学力量解决突发问题,突出其创新性公益服务性质。加强体系贮藏加工、产品经济、营销等方面的功能,为广大农民和企业提供产后金融、销售、物流运输信息,增强产后经济效益。同时,定期举行农业生产交流分享会,将各色农民和经营者推作主体,全力推进体系的完整性和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李 平.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绩效及提升策略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256.
[2] 苏小姗.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一基于制度创新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156.
[3] 韩天富. 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十大关系[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3):6-9.
[4] 张克俊,张娜敏,伍红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特征、问题及对策建议[J]. 农村经济,2014,(11):37-41.
[5] 刘 涛.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抉择—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J]. 现代经济探讨,2011(11):79-82.
[6] 姜晓林. 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6月.
[7] 王忠平. 现代项目管理在科技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6(11):28-31.
[8] 姚杰. 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作物杂志,2008(2):18-20.
[9] 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18-20.
[10] 赖琰萍.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及对策探讨[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0(0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