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胡权
浅谈高校教材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与发展
王胡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及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应用中的不断深入,以纸质教材为核心,通过二维码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APP应用等信息技术将纸质教材与多种形态的数字化资源相融合,支持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新型出版形式,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需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密技术将强教材的版权保护,有效地打击盗版,保障作者、出版商及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高校教材;数字出版;出版融合;新型教材;版权保护
[作 者]王胡权,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
所谓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在新技术的引导下,高校教材数字出版不断衍生出新的手段和新的理念。对于数字出版是否可以代替纸质出版,业界有两类不同的看法:一类认为数字出版业前景看好,必将完全取代传统纸质出版,以后的出版将没有纸张,没有铅字,只有数字、电脑、电子屏幕;另一类则认为纸质出版必然受到数字出版的冲击,但不会被完全取代。在高校教材中,数字出版将作为出版业的一个分支,作为纸质出版的补充,使高等教育教材出版业更加完善,即在高校教材出版业内,数字出版将依附于纸质出版并与之并存,呈现出相融合的趋势。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带来了高校传统教材出版的革命,将纸质出版推向边缘,但在校学生的数字化教材学习依然需要以纸质教材为依托,纸质教材不会丧失其中心地位。高校教材数字出版业会日渐成熟,作为出版业的分支之一,和其他形式一起丰富高校教材出版市场。[1-6]
为探讨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相互关系及融合的路径,下文首先以培生教育集团为例总结国外领先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的数字化,然后探讨国内高校教材出版形态发展的几个阶段,最后介绍科学出版社高校教材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的几个小案例。我们认为,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必将逐步融合,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材,这种新型教材具体指以纸质教材为核心,通过二维码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APP应用等信息技术将纸质教材与多种形态的数字化资源相融合,支持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新型出版形式(这里多形态的数字化资源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包括重难点讲解、相关知识点讲解等的教学微课程;二是教学PPT课件、教学背景知识,课堂教学案例、拓展阅读材料等资源;三是相关测试题、参考答案等)。
国外知名出版公司通过长期以来积累的对教材、教辅内容和版权等资源的掌控,对内容进行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同时通过技术和平台的支持,提升客户用户体验,加强客户黏性,作为营销升级的工具。培生教育、麦格劳希尔、圣智学习等大多数教育出版平台都利用自身在教材领域的核心优势,深入数字出版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外高等教育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大致有几类:一是在线课程,使用视频、音频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在线教育课程;二是家庭作业管理模式,使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通过同步各地教材及作业试题,达到匹配学生的课堂测试课后作业需求,激发学习潜能,提供个性化作业解决方案的作业管理平台;三是在线测评系统,利用开放软件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四是电子书,提供在线下载,并可实现不同书籍和不同章节的组合下载;五是在线虚拟体验材料,如游戏作业等。
例如培生教育集团便是传统图书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的成功典范,培生教育前期主要业务是出版各种教材、学习辅导资料,如今已经拥有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纸质教材、教师资源、数字教育、测评系统的一体化平台与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培生教育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及用户对象、平台功能如表1所示[7]。
我国传统的高校课程教材,基本上是以纯文本形态出版的,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材的特色等通过文字、图表等静态形式表现。课程及学习者需要的相关拓展阅读材料,大多以注释方式供读者参考,或由读者自己购买其他相关书籍或资料解决。同时受内容更新过程、出版周期等影响,纯文本教材内容更新慢,修订重版周期长。受篇幅和定价影响,相关阅读材料提供的非常有限。
表1:培生教育集团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一览表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应用,国家开始通过网络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高等院校也开始从纯纸质教材的讲授向“纸质教材讲授+网络课程学习”转变。高校教材由原来的纯文本变为文本教材加上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学习光盘或者网络课程学习卡的形式。这种教材组合形式增加了学习辅导材料,对鲜活的教学案例等视频材料也有了一定数量的呈现,方便了教学和学习,但由于受计算机和有线网络等学习设备、VCD或DVD等资源存储介质容量的影响,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校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大力投入,智能手机及PAD等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移动学习逐渐兴起,并成为“90后”大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和财政部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其中国家精品开发课程建设与共享成为主要内容。与之相配套的新型教材建设需求也应运而生。与之前教材相比,新型教材将文本学习与相关数字资源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扫描文本中的二维码(或AR技术扫描文本页面),相关资源即可调用,借此达到立体化、数字化、随时随地学习的目的。这种新型教材与前两种形态的教材相比,在具体功能、教育理念、资源丰富程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见表2)。
科学出版社自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为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出版服务和知识传播服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出版社在深刻理解用户的需求的基础上,引进新的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逐步从传统纸本图书出版向提供增值数字化出版及知识服务、学习解决方案转型。科学出版社教育出版板块的广大员工从未停止过对更优质的教材及教学资源的探索和实践,下面截取几个小的案例与读者分享。
由北京大学丘维声教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著的《高等代数》于2013年在我社出版。记得2012年我社收到手写书稿后,审稿编辑加工后采用正16开本排版,排版后正文有600多页,习题解答与提示部分200多页,作者希望能将两部分一起出版,并且定价不宜太高。对于传统纸质出版来说,这谓难题。在和作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采用了通过以纸质出版的主教材为依托,以习题解答、学习指导、教学课件的网络出版相配套,以加密技术为手段的纸质出版+网络出版(依托于科学文库网站http://reading.sciencepress.cn/)的混合出版形式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关于这一出版形式,根据个人实践,还有其他几点值得提及的地方。
(1)关于激活码的制作。为保障作者及出版社的利益,加强教材的版权保护,有效地打击盗版,我们对科学文库的访问者设置了一定的权限,在高等代数纸质版主教材上张贴了预先制作的激活码,规定必须购买正版的读者才有权限免费阅读《高等代数习题答案与提示》。
表2:我国高校教材出版形态演化一览表
(2)关于纸制书中编者按的写作。编者按的写作需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方便性,所以交代应该具体和详细,例如链接介绍是考虑从“内容简介提及+前言详细介绍使用流程”的方法指导读者可按步骤在线全文阅读高等代数习题解答与提示部分的内容。
(3)为了了解该出版形式的实际效果,设计了“《高等代数》配套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并通过课后发放问卷的形式开展了实证研究。该调查问卷设计简洁清晰,主要关注3个方面的内容:用户对“科学文库网站”的使用情况、用户使用在线配套资源的行为分析、用户对这种出版形式的反馈意见。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向学生发放问卷60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是83.4%,用户对“科学文库网站”的使用情况,在被调查的50名学生中,有41学生登录了“科学文库网站”,但只有29名学生激活了该书的配套教学资源。
(二)案例2:《新编基础物理学》等二维码教材的实践
以王少杰等主编的《新编基础物理学(第二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例展示科学出版社二维码教材的主要形态、功能及使用效果。该书在设计时有以下特点:
(1)全彩印刷、版式设计人性化,留有笔记栏,方便学生笔记,引入大量工程与生活应用案例,积分学生学习兴趣。
(2)在每章均设置了二维码,让学生自主扫描,获得动画、视频、物理演示实验、程序设计等内容,将静态文本资源拓展为立体化、数字化富媒体资源,从而拓展了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该书配有习题解答、电子课件、学习辅导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并引入信息化模拟案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案例3:《人体解剖学(第四版)》等基于AR技术的APP教材的实践
基于AR技术的APP教材具体指以纸质教材为核心,通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及《爱医课》APP等信息技术将纸质教材与多种形态的数字化资源相融合,支持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新型出版形式。本文以邹锦慧等主编的《人体解剖学(第四版)》为例展示我社基于AR技术的APP教材的设计理念及功能。《爱医课》互动教学平台中的“互动课程模块”具有“扫一扫”“超强云笔记”等功能,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可实现优质数字化资源与纸质图书的无缝对接,用户只需扫描纸质图书的页面(无须印制二维码),就能迅速调用图文、音频、视频、三维医学模型动画以及超链接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与老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聚合内容的阅读体验。同时,用户还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集聚、移动端机考、移动教学、师生互动、定制化教材等需求。
实践证明,这种以纸质主教材为依托,将相关测试题及参考答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及背景知识、教学PPT课件及教学微课程等数字资源通过二维码技术关联的新型出版形式,在我国高校教材数字化程度不高的现实下,能够较好地适应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减少教材大规模复印和被盗版的风险。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校教材数字出版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如何尽快摆脱传统教材出版和经营的固有模式,缩短与培生教育集团等国外教材出版巨头在高校教材数字出版方面的差距,更好地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服务仍是我们出版人需要加倍重视和持续努力的重要课题。
[1]张立.解读数字出版[J].出版参考,2007(19).
[2]毕海滨,王安琳.数字教材的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2(7).
[3]马晓玲,吴士蓉,周健,李思琰,吴永和.电子课本在中国大学应用的调查与展望[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
[4]张景,高晓晨.我国高校教材数字化出版的困境与出路[J].学报编辑论丛,2012(00).
[5]张立.解读数字出版[J].出版参考,2007(19).
[6]汤雪梅.互联网生态下数字出版发展新方向[J].编辑之友,2014(2).
[7]培生中国业务概览[EB/OL].ww.pearson.com.cn.
例1:《高等代数》纸质出版+
教材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