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的良好习惯

2017-04-21 03:27潘倩
魅力中国 2016年40期
关键词:品德习惯同学

潘倩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身就是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加之教育与课程实施的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学生亲历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任课教师必须长期关注,一而贯之的。

品德与生活课学生要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方面的,根据学科特点,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尤其值得关注 :

一、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的,一般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品德与生活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展开。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容易忽视细节。而细微的生活细节正是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展开的“生长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观察总会遵循一定的角度,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观察与现实生活的落差,因此,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全面地观察、带着思考的观察是良好的对生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交流不断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如教学《秋天来了》,教师从教室里的电扇为话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变化感受秋天,学生从空洞的树叶黄了、天气冷了……进而观察身边的生活现象:地上的树叶多了;穿毛线衣啦;戴帽子啦……这样的交流展开后,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细节展开观察,学生对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的感受也随之加深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养成。

二、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是信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种发展必须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以实现,就如在岸上是教不会游泳一样。交往离不开合作,这就需要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与生活课程是综合的活动型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成为主体,否则学生个体是无法逐一落实的,只有实现合作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课堂形态的转变。有研究表明,“合作取向”的学习优于“个人取向”的学习和“竞争取向”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首先要鼓励学生学习与他人交往。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交往能力的缺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更多地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建立“有困难,找人帮”的群体意识,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价值。引导学生乐于交往,进而善于交往。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还要学会倾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能以自我为中心,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但对于他人的意见、观点则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拒绝。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经常提醒,逐步帮助学生养成谦虚的倾听的习惯。此外还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学习小组的合理建构;合作学习小组长的产生通过竞选、轮值、奖励、分专题等形式产生,让人人都有机会;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逐个操练、争相发言、共同讨论、互帮互学、小组竞赛……学生一旦掌握了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后,他们的合作学习就能有效地展开,反过来又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技能,有助于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教学《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学生分小组探讨生活中人们的“不一样”时,一个小组围绕学生自己的发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原来学习小组中一位同学说了这样一件事情:他和妈妈去买鞋,他想要白色的旅游鞋,可妈妈偏看上了一双凉鞋。小组同学们纷纷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帮助这位同学,有的说:我们的脚长得快,凉鞋便宜,小了就扔了也不可惜;有的说:妈妈可能是怕我们臭脚;还有的说,大人就是不理解小孩,其实我们也有我们的想法……最后,这位同学在大家的启发下,开始理解妈妈的“不一样”的想法了,并尝试着与妈妈就买鞋的事情交流交流。其实,不管结果如何,孩子在生活中成长了。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习惯

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品德与生活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课堂教学中我们越来越多的需要学生参与,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进行得是否圆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关注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的养成。美国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曾经说过,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的和这一过程合作。她认为“卷入”是参与学习活动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学生的参与不仅是活动形式上的参与,更多的要体现在思维的参与上,那样才是较为深刻的“卷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参与,就要与学生展开“对话”。这里的对话不是教师替代学生思考,更不是教师把自己的思考强加于学生,而是交流,引导学生多问、多想、多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质疑与反思,体验与感悟,进而获得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参与的习惯将会伴随着活动的始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即评价,在评价时,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这样有助于学生完成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同时,我们也要理解被评价者,使之在充满人性关怀、同情与理解的氛围中享受到参与的乐趣。如教学《我能行》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站在高台上大声发言的活动,老师注意到有的学生想试一试,又有些胆怯。这时候,老师走上前去,蹲在那位同学旁边进行对话,激发学生战胜挑战的愿望,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同学终于站了上去。老师适时地引导同学们进行评价,同学们对这位战胜害怕的同学给予了更热烈的掌声,然后老师巧妙地将对话引向深入,让这位同学体验战胜挑战以后的感受,以及将上来前的心情与完成任务以后的心情进行比照,那位同学发自内心的说:“我能行!”。我们觉得,这样的参与是有深度的,而不仅仅是走走过场。在这样的活动进程中也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参与习惯的养成。

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动气不如用心,和学生一起克服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这是我们老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品德习惯同学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学者贤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好习惯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