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顺
摘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依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推进教学发展是目前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的教学方法。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爱学、想学、乐此不疲,由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地学习。从而,不会的可以变会,未知的可以变为已知,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会增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起点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更加积极地投人到学习中去也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这是每个高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教学难点。
一、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一项针对高三毕业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喜欢数学,但是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5%;很多学生即使是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也认为作业负担较重的科目是数学。据悉,有的学校教师一节课让学生进行选择题训练,做20张卷子,学生像做题机器,被数学作业压得喘不过气。这样,学生整天做大量的数学题,对数学作业达到深恶痛绝的地步,还谈什么兴趣呢?因此,教师要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竞赛。学生都有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竞赛中都想取得好成绩,教师就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竞赛中赛出水平。竞赛只是一个契机,学生会在课下暗暗努力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很浓厚,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原来的黑板、粉笔,能将视频、图象、声音结合起来,生动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无论是数、关系、形状、推理,还是数据分析和整理,他们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某些侧面的数学反映。因此,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所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例如,在均值不等式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A方案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B方案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C方案两次都打折销售,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可归结为比较与大小的问题,用特值可猜测,即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上接受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产生浓厚兴趣,联想相关知识,数学建模,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人,所以我们可以用课堂导入生活化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我以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的故事作为新课的开端。一个叫韦伯的人打算与百万富翁杰米订一份合同,他将在一个月中每天给杰米10万元而杰米第一天只需给他一分钱,第二天给他二分钱,以后每天给他的钱数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一听,欣喜若狂,当场签了合同。大家想一想杰米果真能赚到很多钱吗?题目一出,同学们议论纷纷,绝大部分同学凭直觉断定杰米能赚到很多钱。他们认为韦伯每天给他10万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值。此时我话锋一转,恰恰是韦伯赚了很多钱,杰米破产了。韦伯给杰米3000000元,而杰米要给韦伯约10737418.23元。同学们感到很惊奇、很兴奋,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我趁势引导他们得到具体的和式1+2+22+....+229,问题便转化为求和式的值,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再如,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问题与数学有关,如存款利率、彩票中奖、个人所得税等问题,在报刊、电视新闻中经常看到,我们应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这些事例,并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生日问题,同学们很感兴趣。教学中我曾出示如下问题:考察一个50人的班,至少有两个同学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很多人猜测概率不大。在学生疑虑之时,我与学生一起推导:n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计算公式为:P(mn)=1-(An365)/(365n),借助对数表可算得P(m23)=0.5,P(m50)=0.997。可知23人中至少有两个同学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约为0.5,而在50人中这个事件几乎成了必然事件。结论出乎同学们的意料之外,这样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巨大威力,无形中强化了数学应用意识。
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课堂上所授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二者联系的纽带。教师要通过课堂内容的合理设置、对学情的充分把握来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人最佳的学习状态。老师在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要让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就形成了教师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就有了学习动力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把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知识的勇于探索对教育事业认真负责和真学实干、默默奉献的精神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堂教学中都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对老师的敬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要不断“强身健体”内外兼修不断提升素质塑造完美的自身形象。
总之数学学科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有兴趣让学生乐于其中,教师要结合以上几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以兴趣导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