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白族“里格高”的传承研究

2017-04-21 04:11刘信
科技资讯 2016年34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传承

刘信

摘 要:该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大理西山“里格高”的民族体育文化,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有机结合,从其“独特性”及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动作两方面解读其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化,观其传承现状,并分析其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困境问题,为维护“里格高”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探讨“里格高”的传承思路。

关键词:文化生态 里格高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a)-0240-02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整体、全面、动态的社会文化研究,而不是孤立地考察文化因素的某项内容或某一方面,只有把各种复杂的文化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够说明环境因素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才能说明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与环境的关系。“里格高”是大理洱源西山乡白族村寨中娱乐性非常强的集体舞蹈,没有音乐的伴奏,依赖服饰与装饰品来把控刚劲的舞蹈节奏,粗狂明艳的服饰,刚柔错致的动作,给人以原始、质朴、自然、和谐的享受。从文化生态学视野来解读大理白族“里格高”的体育文化,就是要将大理白族“里格高”的民族体育文化与大理西山乡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加深其体育文化的认识,促进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里格高”民族体育舞蹈的文化生态解读

“里格高”作为大理洱源西山仅有的几个村寨的白族原始体育舞蹈,从文化生态学的视野来说,它的体育文化与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有密切关系,下面主要從其“独特性”以及“里格高”的具体动作两方面进行文化生态的解读。

1.1 “里格高”民族体育舞蹈“独特性”文化生态解读

“里格高”, 确切地说,仅仅是留传在云南省洱源县西山乡的几个村舍,而不是整个西山地区。具体应该包括流传在西山的栗坪村,团结一带的原始白族舞蹈,白族话为“礼格戈”,“礼格”即为白族话“伲格(人)”的近音,在白族语言文化发展中,当时他们用“伲格”是为了区别于其他的一些表现动物的舞蹈,比如:“沓实戈(狮舞)”,并且“礼格戈”从起源就是专门在人们办喜事时欢庆客人的一种礼仪性体育舞蹈。“礼格戈”在汉语的演化中就成了如今的“里格高”,没有音乐的伴奏,一种古朴的白族原始舞蹈。

“里格高”由于所处的山高沟深、地广人稀的西山立坪等地域环境,落后的经济,闭塞的交通注定了它的古朴原始,再加上“里格高”节奏的特殊性,整个舞动过程中,四二拍、四三拍和四五拍交错进行,而且前后不一,只有当地熟悉这个体育舞蹈的村民才能用击节相和,形成西山立坪村等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舞蹈。

1.2 “里格高”民族体育舞蹈动作文化生态解读

“里格高”分为数字开头节拍动作、模仿动物类动作和生活劳动类动作三大类动作,其中数字开头的主要是步型变化的提示是跺脚,蹉步、跳步的步数,比如:一步插、四梅花等;模仿动物类动作主要与“里格高”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相关,西山地区到处都是原始森林,猴子很多,从西山调唱词“自从来了共产党,麻衣变布衣”可以看出,旧社会西山白族穿的是麻布衣,靠自己纺麻线编布,而有灵气的猴子经常出没村子,耳濡目染了人们纺线织布的场景,所以时常就模仿人们在胸前轮番绞动等纺线织布动作,也就有了“五刷气私”的舞蹈动作。而“唛上趴”就是模仿马儿相互踢咬嬉戏的动作,还有老鹰扑小鸡等;而“上场敢”“上语岛”就是人们在收打荞麦是大家围成一个圈,边打边转、边打边穿插等劳作动作编织而成的。所以,“里格高”所有动作源于古代狩猎采集过程中,依赖飞禽走兽以及原始生产生活的某些动作编制而成的集体舞蹈。曾被不少民族研究学者誉为“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2 “里格高”民族体育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

2.1 “里格高”民族体育舞蹈传承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的高度重视,“里格高”在传承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10年西山立坪村“里格高”表演队由西山乡文化站组织代表西山乡参加大理州“三月街”的文艺表演。这支表演队相对固定人数有16人,基本上成了西山乡的一块表演招牌。西山乡投资建了一个“西山乡里格高民族文化广场”,广场四周将“里格高”的动作名称及大致动作通过文字、图示等形式做相关简介,形成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

“里格高”的传承进课堂,为了让“里格高”后继有人,在当地村小学,将“里格高”纳入体育课堂教学,安排了一定课时,让全校学生掌握,并作为该校的课间操开展。“里格高”传承人主动担任老师,意识到“里格高”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2.2 “里格高”民族体育舞蹈传承存在的困境

(1)“里格高”的传承出现“断层”状态,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满足不了当地村民追求经济发展的需要,迫于生计的需要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村舍就剩下老幼病残的常居人口,“里格高”辈辈代代的口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举步维艰,年轻人没时间、没兴趣、没精力投入到“里格高”的传承工作中;另一方面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电视进入村寨,手机成为现代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手段,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了,现代文化的冲击,年轻人更热衷于街舞等现代体育舞蹈,所以,对该民族的传统娱乐方式“里格高”的认同感逐年下降,直接影响“里格高”民族体育舞蹈的传承,“里格高”的传承出现“断层”状态。

(2)“里格高”缺乏传承机制。从政府层面上认识到“里格高”是白族先辈遗留下来的民族体育文化瑰宝,也整理挖掘出来了,传承也就仅仅停留在表面,首先缺乏较为稳定的传承组织,就“里格高” 表演队的队长完全是出于从小对“里格高”的喜欢情怀,组织了“里格高”的表演队,只有需要表演的时候,乡文化站才会联系他,平时都处于无政府管理状态。政府无引导,传承者无头绪,造成了“里格高”的传承止步不前。

3 “里格高” 民族体育舞蹈文化生态传承思路探讨

3.1 充分利用“里格高”特色,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生态系统受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里格高”首先要利用自身“特色”进行创收,作为里格高的传承者,充分利用里格高仅是西山乡立坪等仅有几个村庄的白族原始体育舞蹈的优势,形成特色的文化表演队,政府、体育部门、文化部门扶持,创造机会、争取机会进行村寨、乡、县、州等演出,扩大对外宣传力度,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3.2 保留“里格高”原生态传承同时创新发展,开辟多管齐下路径保证其传承

在保留“里格高”特色的同时,一方面改变一贯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制作视频,配上民族体育舞蹈生态文化的解说,生动形象的图文并茂,便于自学、自悟;一方面对“里格高”表演服饰进行色彩、样式创新,使它与表演的场景更加和谐生趣,取得更好的舞台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地区中小学校传承路径,依赖中小学体育教师、舞蹈教师与“里格高”传承者共同创编适合不同年龄孩子的民族体育舞蹈“里格高”,并形成学校传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Harriet Deacon.Inta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J].Internation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4(5):68-70.

[2] 万义.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J].体育科学,2011,31(9):41-50.

[3] 和少英.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本体论”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7-24.

[4] 吴桥,彭立群.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解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86-88.

[5] 陈琦,吕树庭,龚建林.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南部沿海区域大众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0,l7(1):10,14.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传承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