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7-04-21 15:18孙健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孙健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系统论述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种研究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88-02

新课改以来,随着新的教学思想的流行,教师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之前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加强了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也把课堂提问与互动的数量作为衡量课堂互动的一个标准。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就算是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在以往听课的时候我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上课之前教师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时,教师往往不等学生思考就将答案讲了出来,进而进行解题步骤方面的教学,在我看来,这样的提问方法还不如不提问。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

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慢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记得有位教育大师说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体现在“先知于学生、胜学生一筹”上,而是体现在“与学生同步”甚至“落后于学生”上。“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但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在很多人看来,课堂是单调、繁杂的,教师噼里啪啦的讲,学生在下面可能会左耳进右耳出。其实不然,成功的课堂是由一个个的教学情景共同编制而成的,特别是课堂的问题情景,可以说是变幻莫测,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知识的魅力,还可以学习到更多与实际生活相连的知识。所以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多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很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最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的数学概念抽象,习题繁多,教学密度大,因此,高一过后,一些同学对数学望而生畏。所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尤为重要。可以这样告诉学生:数学的学习其实不会很难,关键是你是否愿意去尝试。当你敢于猜想,说明你拥有数学的思维能力;而当你能验证猜想,则说明你已具备了学习数学的天赋。

课教学是我们的“主阵地”,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成绩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合理利用支配好课上时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这是公认的事实。备课不仅要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材料有机重组。而且每次备课时都认真阅读课本,仔细确立教学目标。

另外,老师之间需要交流合作,由此可以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同样,老师和学生更需要交流。学生也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面对上课违纪现象还是尽量少批评,课后开导为主,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以便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课堂状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突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对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以前听过的许多公开课中,经常会看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设置数学问题,提一下自己的想法:

教学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与灵魂,思维来自疑问与惊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學习欲望。

数学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这要教师在其中设置一些问题或有趣的情节,把抽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学生易错之处,让学生尝试去”碰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期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有人说:一堂好课也应设问题而终,使其完而未完,余味无穷。在课堂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使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课堂提问的策略: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在设置提问时,一方面,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顾时间,而且尽量让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进行补充,另外,也应把回顾的知识跟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加以体现;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了突出教学重点,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题目也应将问题加以分解,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把握数学题的目的;每一堂课结束之后,小结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可以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君飞.高中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2]刘芳.探究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0(4)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