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申良云
摘 要: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等学校的职责,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人才智库、科技资源、思想文化的集聚地,要積极与地方搭建对接平台,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学用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学用成果 地方建设
高校是地方建设的重要支撑,地方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实践阵地。高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新常态,立足地方的具体实际,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的优势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促进科学研究、拓展服务空间,充分发挥自身资源条件和学科、人才、文化优势,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探索实践服务的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营造校政互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坚持“三个结合”,科学谋划学用成果转化的着力点
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政策要求,全面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和具体实际,围绕“全面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打造学科专业品牌特色,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提高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用成果的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改革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着力于学用成果转化与立足岗位作贡献相结合。高校要结合教职工不同岗位要求,科学制订服务计划和目标任务要求,将学用成果转化的实际成效作为考核教职工岗位贡献大小的基本依据。通过动员和鼓励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提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播等工作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技服务能力和管理工作效率,努力争当“四有”好老师,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掌握过硬本领。
2.着力于学用成果转化与深化改革发展相结合。高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定位,确定阶段战略目标,将学用成果转化的实际成效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治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通过组织学习研讨,多做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工作,多做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工作,促进干部职工进一步转变作风,凝聚全校师生力量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管理治校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水平,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发展。
3.着力于学用成果转化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高校要严格规范管理,严格纪律要求,将学用成果转化的实际成效作为评价,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把严要求落实在持续推进作风建设上,贯穿师德师风建设、行政效能建设的每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持之以恒地推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在学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二、注重“三个强化”,努力夯实学用成果转化的基础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在注重实效,地方高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结构,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发展的智慧力量和强大正能量,多举措、多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地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务,扩大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深化合作内涵,将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资源优势投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积极发挥高校人才服务地方、科研服务地方、文化服务地方的重要职能,形成互惠互利、校地共赢的发展格局,推进高校自身与地方社会的和谐发展。
1.强化应用型人才资源整合,发挥智库服务地方作用。地方高校要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专业,突出学科、人才市场导向,深化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共管“产业学院”,共培共育“实践基地”,共策共办“技能大赛”,共办共赢“职业培训”,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新型合作模式,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着力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以校地全面战略合作为目标,在人才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选派专家教授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发展规划、重点事项论证和科技咨询工作,发挥地方高校智库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更高品质、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智库产品,实现从“智”到“治”的新型智库转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库作用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2.强化应用性研究成果培育,提高科研服务地方能力。地方高校要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聚焦地方急需,确定主攻方向,整合优质资源,明确应用性研究成果培育目标,深化与政府、企业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以政府为支撑、以高校为依托、金融机构与中介机构充分参与和密切配合的“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地方高校要在“接地气”方面下功夫,大力加强科研应用成果转化,在具体发展路径上主动与地方对接,在内部管理上服务地方党委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地方政府关注的决策咨询课题,努力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出更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公共政策。地方高校要搭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组建校地创新合作实体,建立以提升行业共性技术、高新技术成果开发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信息咨询、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多种类型公共服务平台和集研发、孵化、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实施等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增强科技创新与开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强化文化品牌传承创新,突出文化服务地方特色。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文化特色,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突出文化专业优势,密切配合地方开展特色鲜明的文化实践活动,助力地方文化建设。在办学过程中,要依托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通过搭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组织文化团队,加强联合攻关,加强区域特色文化研究,立足地方文化多元并存区域独有的自然与人文系统,以众多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教育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对“教育—社会—文化”关系结构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在文化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注意与地方性的文化活动相结合,充分体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职能。培育文化品牌办学特色,挖掘并彰显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将文化传承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实现质量和规模的同步快速发展,积极繁荣和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实施“三项行动”,积极拓展学用成果转化的载体
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经济发展要增强融入地方建设的主动性,全面把握国家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紧密对接地方行业企业,强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建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机制,寻求办学使命与服务地方的最佳结合。
1.实施开门建设行动,把党团组织延伸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全领域。坚持立足实际,将开放办学的理念贯穿党团建设工作,夯实党团组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斗堡垒。一是将党团组织延伸到地方经济发展第一线。根据科研、服务组织方式的新变化,在服务科研团队、专家团队、实践团队中建立临时党(团)支部,搭建党团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实现服务地方工作在哪里,党团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党团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二是推行开放式、服务式组织生活。围绕学习型党团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内容,跨支部、跨部门、跨单位开展校地党(团)支部结对互联,增强党团组织服务地方的针对性。三是坚持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成立“为地方服务党团员示范团队”、“创先争优科研先锋团队”和“创先争优志愿服务团队”等务实高效的团队,促进服务地方工作质量的提升。
2.实施项目服务行动,把干部职工引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围绕推进地方发展建设目标,充分整合资源,以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把干部职工服务队伍融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工作中,把团队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效益优势。一是大力服务政府决策。组建志愿服务队、科研团队、社会实践团队、艺术义务支教团队,深入当地开展服务,实现校地合作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二是奋力服务企业发展。以服务队为载体,以挂职锻炼、校企论坛为主要途径,通过考察调研、现场指导、横向科研、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开创校地合作新局面。三是努力服务广大群众。将社区、企业、乡村、学校、家庭等建设成为服务地方、实践锻炼、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面向乡村农民、企业员工进行技术指导、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
3.实施校地共建行动,把工作机制融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平台共建”的基本方法,将有效的做法制度化、有益的措施长效化。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对接,实现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二是创新综合评价机制。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组织活动、科研服务团队、特色攻关项目、平台基地载体和工作典型案例等开展评选表彰,对突出的科研课题或技术转化成果给予奖励。三是完善宣传推广机制。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的利好形势和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强化政策宣传和成果推广。定期邀请政府、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到校为师生做主题报告,宣传地方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形势和资源条件,拓展合作渠道。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库作用,树立服务政府和企业的职业理念,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授、博士深入合作企业的第一线,建立宣传舆论阵地,及时宣传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进展和成效,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立栋.对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0(1):66-67.
[2]姜智绅.探讨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科技投资,2013(A10):216-216.
[3]丁露露.高校加强党员“两学一做”教育实效性路径探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6(4):32-35.
[4]桂媛.对提升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效性思考[J].高教学刊,2016(21):202-203.
[5]黄文竹.高校智库服务经济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10-20.
基金项目:1.2016年中央、自治区驻桂林单位和市管企业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创建学用转化示范基地,服务桂林航空旅游发展》。
2.2016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高校党建带团建历程考察与路径选择》(项目编号:2016LSZ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