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微
摘 要: 清福陵是清代初期典型建筑,它将中国汉传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样式相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清福陵建筑装饰艺术加以分析提炼,按照建筑由外向内的顺序,对建筑的装饰特点及纹样进行研究,展现其清初特色,体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艺术成果。
关键词: 清福陵 琉璃 彩画 石雕 清初建筑
一、引言
清福陵位于沈阳东北郊,俗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的陵墓,与永陵、昭陵、合称“盛京三陵”。清福陵初建于天聪三年(1629年),后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远长久,其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峰耸翠,占地面积19.48万平方米,修建结构因山势而前低后高,属南北狭长的外形,以大红门为中心,北有“神道”,其双侧都设有华表、石像生,再向北有神桥,因地形构筑的一百单八磴意味着七十二地煞和三十六天罡,是福陵的重要标志,由此处台阶而上,即是神圣功德碑碑亭,进入有隆恩门、明楼月牙城、宝城等。福陵的建筑装饰丰富,分布于陵寝的每一个建筑物上,主要有石雕、砖雕、彩绘等装饰手法。
二、清福楼建筑的介绍
清福陵的石牌坊分别竖立在正红门东西两侧,体现帝王陵寝的威仪和尊贵。据《清太宗实录》所记,天聪三年“陵东、西两旁立下马坊,禁乘车马行走,遇必下,诸贝勒大臣以下,小民以上。违者罚”①。牌坊上的文字与《清太宗实录》这条记载相符。两座雕造精致的石牌坊,都是仿木结构。牌坊四柱三间三楼,每根石柱由四节构成。全长10.5米,宽3.13米。石牌坊的每根石柱由四节组成,立柱顶端各有一圆形莲花座,上面雕都有一只向天吼。在牌坊正面正中,两个仙人在陵门双侧作揖,穿戴着汉人的官服官帽,其下刻的是双龙戏珠②。石雕石刻反映了清初期满族修建技术水平。横梁上一对扭头小狮子,是典型的明代狮子扭头、类狗的形象。在石牌坊北侧的石梁上,有“日”“月”二字,字下分别有海浪纹样承托。在其他陵寝建筑上也装饰有“日”和“月”字,其中的寓意有很多说法。福陵石牌坊把“日”和“月”分别来刻,可能寓意将大明王朝的国号“明”字拆开。在东石坊上,刻有辛勤耕耘的画面,上面的人物也是汉人的服装打扮,雕工古朴典雅精美。石牌坊的每一根立柱下部,都有石料包围住的基柱,上面刻有仙人、仙鹿、松柏、缠枝莲、麒麟等祥瑞图案。基座前后都有抱鼓石夹持,貌似莲花的鼓石心,鼓石心下刻有锦袱,锦袱两角分别坠有古钱一枚。每一个石牌坊,都有四对岔角上刻有缠枝纹的抱鼓石。
正红门为单檐歇山式,其顶以黄琉璃瓦铺制。门大脊垂脊上有两个神兽,材质为黄色琉璃。楼角椽子上有近似八卦的装饰图案。前后门上有镶半圆形券门石,明间券脸上雕有二龙戏珠图。正红门的腰线石和护角石,各雕有生动逼真的龙图和花饰。正红门两侧照壁是为了加强门的威势而设,墙头有琉璃瓦顶出檐,檐下有斗拱和横梁。照壁中心的龙作升腾状,举头、张口、舞爪,凌空奔腾,云纹密集,生动逼真。照壁四角的岔脚有琉璃卷云纹样,青纹黄地,显出清丽淡雅的装饰效果。
进入方城,是一条南北向平直的石铺甬道,中部与“神门”相连的称为“神道”。神道左右由南向北依次耸立着四对石像生,顺次是卧驼、立马、坐虎、坐狮。陵前放置石象生,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盛行于汉代,以后各代均有。大理石须弥式为石像生基座,基座上刻有纹样,雕有“锦袱”,同时四角各坠古钱一枚。传说石马是根据昔日努尔哈赤乘坐的蒙古马形象雕刻而成的。石像生是陵墓的重要装饰,以表现陵墓的庄重,是墓主权势背景的重要体现。目的是除邪恶,驱鬼怪。《封氏闻见记》写道:“墓上树柏、路头狮虎、魍象俱之。”③墓前多建造狮虎,陵墓多种松柏。除石像生之外还有四座华表。建于顺治七年,三层莲花座为其底座,八角形柱体,整体形制为浮雕云纹龙蟠柱,云板顶部横插,上面刻有“日”、“月”,顶部称为“天盘”④。有坐吼一只,外形似犬非犬,身有鳞甲,长尾与鬓发相连。此兽凶猛非常,固刻在石柱上让其守陵。
根据清代陵墓规制,在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修的寓意为“一眼望不断”的建筑,碑楼。碑楼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屋顶造型为重檐歇山式,铺有黄色琉璃瓦,台基为须弥座式。楼内中央立“神功圣德碑”,碑高约7米,宽1.8米,厚0.27米,碑重5吨。碑首为蛟龙头,六条水蛟龙盘曲其间。碑座是用一块岩石完整雕刻而成的神兽,是龙生九子之一,四足,名为“龙趺”,善负重,力无穷。其下是“地伏”,上面雕镂江崖海水,四角各有旋涡和海水,旋涡内雕有鱼虾蟹鳖,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碑阳刻有康熙帝撰文,分别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颂扬清太祖努尔哈赤开过创业的丰功伟绩。
方城坐落在正中央须弥座式台基上的宫殿为隆恩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福陵中最高级别的建筑即为此,屋脊上有五个神兽。进门即为隆恩殿,隆恩殿的匾额为蓝底金字,满文居中,而蒙汉在其左右,是为了强调满文独一无二的地位。匾四周用雕龙做装饰,金色的字在深暗的背景下闪闪发光,十分醒目。在中国古代建筑上,凡重要的匾额题字均悬挂在主体物中心开间的檐下。无论在造型、色彩、雕饰还是书法上都有很仔细的处理,是建筑史上一個重要的装饰部分。隆恩殿前有三道踏跺,在踏跺的石栏杆望柱上,雕镂有六只形态各异的汉白玉石狮子。三道踏跺中间的丹陛石上的纹饰具有满族特色,海中立一寿石,空中飞来几只蝙蝠,即“福海寿山”,另有“龙凤合欢”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画面雕刻饱满的花岗岩台为隆恩殿台基的须弥座,其上下枋、上下枭及束腰,均刻有吉祥纹样。
在殿的身后建造明楼,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叫月牙城。月牙城入口有一照壁,起遮挡作用,因为它通往月牙城,所以又叫“月牙照壁”。正中的“盒子”内镶有意味繁华的牡丹花及花瓶,枝叶繁茂,光彩夺目。花篮中共有十一朵花,七朵花完全绽放,其中四朵含苞吐萼。下为普通砖座须弥座,尚未琉璃瓦的墙顶,照壁的中心和四周有琉璃花饰,借助琉璃和红粉墙面在质感和色彩上对比,加上其本身的阴影变化,使照壁显得庄重华丽。
三、清福楼建筑的装饰特点及纹样
清福陵的建筑物,几乎所有露明的梁、枋、檩、椽上都布满彩画装饰,殿外檐柱头上外贴一层木雕装饰。这些装饰的形象是中央为一兽头,两边是卷草花纹,这种兽头其面似狮,其角似羊,两边还有人手抓住稻草。隆恩殿内没有天花,梁椽裸露在外,直接彩画于梁柱之上,外檐为最高品级的和玺彩画。在主要的梁身上的彩画枋心部分不但有行龙,而且有浮云在龙身左右,色彩鲜艳,构图灵活。此装饰方法为“彻上明造”,既是关外早期建筑特点又是满族的建筑特色之一。通过调研清福陵主体建筑物,我们发现,清早期彩画,装饰集中在梁架和屋檐下部分。不同于清后期彩画采用浮雕形式,清福陵彩画多平面为主,龙身没有浮云遮盖,没有严格的箍头、藻头和枋心几部分的分割。例如隆恩门楼的内檐,从其绘画内容看,主要是宝珠、灵芝及卷草,有“五架梁”采用“反包袱”内绘行龙。从整个梁架装饰手法看,不用沥粉贴金的做法而是采用烟琢墨做法,运用绘画技能表现卷草走向和线条转变。这些卷草的变化基本是对称的有规律的,所以在视觉上给人杂而不乱的感觉,使朱红为底配青绿冷调的团花卷草;黄、褚石点缀其间,在色彩运用上是很成功的。
清福陵所有主体建筑物使用的琉璃很早就作为宫殿建筑的装饰材料。因为辽宁海城黄瓦窑是烧琉璃瓦的基地,所以有条件采用大量琉璃构件作为建筑装饰。大多用黄琉璃瓦镶边或单一黄琉璃瓦顶装饰主体建筑⑤。屋脊和博风板上有琉璃烧制的行龙,间隔云纹,组成了孔雀蓝或青绿色的彩带,有的龙头朝下,有的龙头俯首朝下,姿态生动活泼,金黄琉璃做龙,深蓝琉璃做底,间以绿色水浪和天上的云朵,色彩艳丽。这种造型和用色上比较粗犷的作风是清初建筑装饰的特点。它虽不如清代后期宫殿建筑装饰那么细腻和精致,但效果却十分强烈。
此外,在柱頭上方各有木制的装饰,形象为一些兽面,在兽面四周还饰有卷草纹样,这种柱头部分进行装饰是喇嘛教建筑中常用的手法。
四、结语
从清福陵的布局、建筑装饰与形制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到清初期建筑的特色,这是因为清初统治者在成立清王朝的过程当中注重接收汉、蒙各民族的先进技术。统治者注意录用明代降官,招募各族工匠艺人。一方面表现了原来的政治状况和生活习俗,但沿用了汉族建筑的传统形式和装饰手法。另一方面吸收了喇嘛教的建筑技巧。虽不像北京明清宫殿那样按照严格的格式化设置,豪华精致,但具有生动的粗犷美。
注释:
①《清太宗实录》.顺治六年正月初八,清廷命纂修《太宗实录》,主要内容为记载皇太极生平.
②《风水红墙正红门——图解细说清福陵》,新浪博文.
③《封式闻见记》:全书共十卷,作者唐代封演,书中记事多为作者耳闻目睹,史料价值甚高.
④《神道·石像生——图解细说清福陵》,新浪博文.
⑤惠洁.“环境陶艺”在空间建筑中的表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参考文献:
[1]于倬云,楼庆西,主编.中国狮龙凤造型图典[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孙文礼.宫殿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萧兵.中国早期艺术文化释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4]李祖定.中国传统吉祥图案[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
[5]王佩.福陵与明清皇陵的比较研究[J].清史研究,1995(02).
[6]王成民.清初三陵建筑与彩画新论[J].满族研究,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