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 更见实效

2017-04-21 09:46陈华
广东教育·高中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感文章语言

陈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阅读教学为中心,从现行教材的编写体系来看,阅读教学所占的比例也确实是最大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往往从小培养更为有效,到了高中,如何让原本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在各科考试的挤压之下爱上阅读,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被批评“少、慢、差、费”,让众多的语文老师既感委屈,又觉无奈。再加上高一高二的语文考试常常要考教材,更是束缚了语文老师的手脚:明知道学语文不等于讲课文,却还是要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于课文的讲解,以应付考试,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为重要的广泛而大量的阅读只能更多地依赖于老师有限的引导和学生课外的自觉,效果自然也就难如所愿。

对于高三的语文老师来说,面对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是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回归全国卷以后,考试阅读文本的难度明显高于广东卷时代;2017年语文高考取消了选考,学生在考场上需要阅读的文字量也从6000字左右直接提升到8000字左右。另一方面却是,可用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十个月,而学生的各科备考任务又十分繁重。如何更有实效地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所提高,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回归传统,借鉴前人语文学习的方法。

著名吟诵专家徐建顺采访了六七百位私塾出来的老先生并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撰文指出:中国古代的孩子可以在六岁左右完成三四千字的识字量,开始拥有自由阅读的能力,而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现在的小学生毕业时也才要求达到三千字的识字量,比前人晚了足足六年。不止如此,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七岁能文”,刘昚虚“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很多。也就是说,在唐代,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不仅可以读懂诗词文章,而且已经可以写作诗词文章了,古人学习语文的方法,可谓不高效乎?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都是才子,我们的学生如何能比?但在2011年,网上曾经流传一篇题为《民国小学生的作文,足以令今天的大学生汗颜》的文章,其中选录了六七篇民国时期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的学生作文,读后令人既惊且叹,文字不长,兹录几篇于下:

春郊游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春日游公园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黎寿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园之游。时则春风和煦,园花盛开,草木青葱,群鸟飞鸣,游目骋怀,至足乐也。至音乐亭畔,闻有乐歌之声,自放音机出,因与某君驻足听之。既而环游公园,乃知音机之设,遍于园中。公园之大,一人歌之,千万人得而听之,与民同乐,其斯之谓欤?游罢归来,因为之记之。

清晨上学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则大雨淋漓,遍地红花杂绿叶,夜来风雨洗春娇,可为斯咏也。未几,入书房携书上学。出门,狂风大雨,扑面飞来,大惧急退,入坐房中,无聊而观书。忽观至讷尔逊冒雪返校之事,至醒吾心,一跃而起,再携书,奋勇出门。沿途花柳飄摇,泥泞满路,四望无人,独自前行,衣履尽湿,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几,钟遂鸣矣。窃思:吾人不为荣誉则已,若求荣誉,必坚忍耐劳,以战胜艰难辛苦,方有出人头地!不然,则畏风怕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矣,乃记之以自勉。

这些日记语言之典雅、意境之优美、内容之丰富、心性之成熟,确实足以令现在的大学生汗颜,更远非高中生可比。而这些作者并不是耳熟能详的才子名人,年龄也只有十二三岁,而且都出自同一间小学,则当时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见一斑,其阅读能力亦可想见。

那么,前人又是怎么学语文的呢?

首先还是读和背,先说读。古人云“书声琅琅”,“琅琅”者,金石相击之音也,可见读书声之清越动听。可惜的是,在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读书已经成为点缀,更多的课堂时间被用于看书、分析、问答,若是只读不讲或者多读少讲,师生都觉难以安心,但只读不讲或者多读少讲正是前人学习语文的常态。“阅”“读”二字虽常连用,其实不同。“阅”只是看,而“读”则需眼、耳、口并用。多感官协作,理解和感悟的效果自然成倍提高。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鉴赏时,认为“目治”,即看书,仅仅只是“泛览”,只有“耳治”,即读书,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意。不仅如此,由于“读”本身沟通了“听”与“说”,有助于打通语言学习输入与输出的关节,其对语感的培养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看。另外,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说:“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而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汉语的语音之美,并且将这种对美的直观感受进行了理性的总结,有意识地运用于诗文的创作。不仅诗词、骈文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有音乐的分子流淌其间,即使是散文,读来也常常抑扬顿挫、铿锵有韵。当然,白话文的一些佳作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兼顾了语音之美。所以,读书除了有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的好处之外,还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何乐而不为?

那么,高三的学生课堂上读什么?

答曰:高考要考的,通通可以读。论述文、文言文、诗歌、小说、传记,甚至成语、病句、排序、衔接、图文转换,直至作文,凡是可以看的,都可以拿来读。以论述文为例,考试所选的大多为距离学生知识结构较远的学术文章,其遣词造句和思维逻辑都和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看起来比较隔膜。我每次评讲之前,都要让学生先诵读一遍,为的就是尽量消除这种陌生感,增强语言的敏感性。文言文也是如此,虽然考试大纲只要求读懂“浅易文言文”,但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眼里,这些文言文是既不“浅”也不“易”的,究其原因,也和平时接触较少有关,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培养语感,没有比读更直接有效的方法了。就连小说、传记,通过读也可以对文本解读得更加细致深入,能更好地留意到看的时候容易忽略的一些细微之处。读得多了,虽然看似多花了时间,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力提升之后,评讲也会变得更容易更有效,其实又节省了一部分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上的读,学生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诵读对理解的促进作用,因而也愿意在课后多一点主动诵读。

再说背,背是对读的深化,二者密不可分。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背诵被打上了“死记硬背”的烙印,仿佛已是明日黄花。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人早已以简明扼要的言语为我们指明了提高阅读能力的捷径。从古至今的文章大家们,又有谁不是通过大量的背来完成语言材料的原始积累?据说苏轼能背《汉书》,梁启超“六岁毕《五经》”,就是说六岁时已经把《五经》背完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他们刚开始背书时,对所背的内容也未必都懂,但背诵所需要的重复会让人不知不觉浸淫于文字之中,在反复的涵咏中加深理解,终至豁然贯通。

当然,在高三有限的时间里,背什么和怎么背都是有讲究的。我觉得一是要有意识地背一些四字句、排偶句,因为这些经过锤炼的语言往往比自然状态的口语更为简洁,更能传神,四字句、排偶句运用得好,文章自然音节和谐,气势连贯,也更有书面色彩。二是可以背一些议论的段落,体会说理的思维逻辑,尤其是可以学习如何通过细致深入的分析来雄辩地阐明道理。苏轼说:“文章有法而无定法,当如行云流水,行于其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正因如此,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往往吃力不讨好,而多背诵好的文章,却可以让学生“观千剑而识器”,进行更为直观的学习。三是可以背一些名言警句,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但以涵泳品味、朗读来体会文意、培养语感,以背诵来积累语言材料,早已被证明不仅行之有效,而且效果显著,在时间紧迫的高三,加强读与背的指导和训练,不失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捷径。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语感文章语言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我有我语言
语言与言语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