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对解答阅读题的作用

2017-04-21 09:43梁晓娜
广东教育·高中 2017年4期
关键词:玻尔激情思路

梁晓娜

在高考试卷中,阅读是学生的重要得分点。但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常感到比较吃力,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在阅读和解题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文本进行割裂式阅读、片段化阅读,缺乏结构意识、整体意识。所以在复习时,让学生培养起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意识很有必要。解题时如果能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内在逻辑,可以让我们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快速确定句、段的作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准确把握主旨和情感。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实例,具体谈谈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对解答阅读题的作用。

一、明确位置,分析作用,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有很多方法,其中一个就是通过明确该句在文本中的位置,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来理解其内在含义。比如说,总起句往往是总起全文或概括段意的,理解它可以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中去找;结尾句往往是作总结的,理解它可以从它的上文中去找;过渡句往往是总结上文、概括揭示下文的,理解它可以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是哪一类句子,关键要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找准它的“管辖范围”,分析它在“管辖区”内的作用,再从它的“管辖区”当中去搜取相关内容来理解句意。

例如:散文《耕作的诗人》中第(1)题(即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16题)要求分析“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要理解句子的寓意,我们首先要理解“凹痕”的意思,它的表面含义是“在土地上留下的印记”,但题目显然不是要求我们理解它的表面义,要理解其深层含义,我们可以找到它所处的段落,明确它在段落中的位置,分析它在段落中的作用。“踩出深深的凹痕”在文章第⑦段的結尾,第⑦段写托尔斯泰鼻孔里嗅到乡村的气息,眼睛里看到乡村的景象,结尾句是“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分析这段文字的内容后,我们无法确定“踩出深深的凹痕”的作用,也无法理解其寓意。

那么这时就可分析全文的结构:第①段写托尔斯泰与土地不可分离,这是他的伟大之处;第②③④段写托尔斯泰从耕作中寻求最大的真实,焕发出激情;第⑤段将醉心于耕作从而走向更深广的艺术世界的托尔斯泰,跟不耕作而最终只能纤弱、虚假地写作的人进行对比;第⑥⑦段写一个人只有在耕作的间隙才能获得写作的素材和激情,而托尔斯泰就是从乡村中获得了这些;第⑧⑨⑩段写托尔斯泰的去世。分析了文章结构后,再理清作者思路,第①段到第⑦段围绕着“写作与耕作”的关系来写,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写作与土地不可分离,他从耕作中获取灵感、素材和激情,取得辉煌的成就”。而“踩出深深的凹痕”位于第⑦段的结尾,正是对前面这七段内容的总结,对托尔斯泰扎根于土地的创作的总结。明确了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再结合它的表层义,其寓意就很明显了。

当然,我们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时,往往不可能单独运用某一方法就能解决问题,常常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明确句子的位置和作用,是一种正确理解句子含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配合其他方法进行使用。

二、梳理结构,辨析关系,明确句、段作用

高考中经常出现考查句子或段落作用的题目,遇到这类题目,通常是从内容和结构上去考虑。从结构上考虑就是指该句或该段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梳理文段或文章的结构,考虑“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叶圣陶《读与写》),理解文句或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信息,从而明确句、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例如:传记《定和是个音乐迷》中第(1)题(即2013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要求分析文章第②段介绍“我”与定和初见时的情形,在文中有何作用。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第①段写定和被称作“音乐迷”;第②段写定和为何被称作“音乐迷”;第③段写定和在上海时对音乐疯狂痴迷;第④段写定和在逃难时不放弃乐谱,在重庆时以音乐为生;第⑤段写“我”的思考。分析文章结构后可见,第②段交代了“音乐迷”的来由,正是因为定和对音乐的痴迷,所以他在上海时出现了痴迷音乐的种种狂态,在逃难时不拿珍贵的古玩书画,而是抱着一捆沉甸甸的乐谱。第②段与第③④段构成因果关系,所以第②段的内容不但呼应了题目,还为第③④段写他对音乐的痴迷作铺垫。

一篇文章的各个段落及各个句子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明确句、段的逻辑关系,我们就能判断出作者这样安排句、段的意图,也就能很快地明确句、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三、明悉事件,全面剖析,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

在小说和人物传记阅读中,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是阅读的重点,关注小说情节或传主事迹则是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关键。学生很清楚这一点,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却往往无法全面把握小说人物或传主的性格和形象,原因是没有全方位掌握小说情节或传主事迹,只看到其中一点或几点,看得不全面、不完整。无论小说还是传记,都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的,随着小说情节或传主事迹的渐渐展开,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逐步呈现,人物形象逐渐丰满。因此在阅读和解题时,可以梳理小说情节或分析传记结构,全面掌握小说事件或传主事迹,剖析其肖像、言行、心理等,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

例1:小说《古渡头》(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中第(2)题要求分析渡夫的性格特点。要完成这道题,可先按时间顺序梳理小说情节:黄昏时“我”要过湖,渡夫不答应,留“我”在船上过夜——晚上渡夫向“我”讲述他的生活经历——早上渡夫送“我”过湖。再分析渡夫在这三个时间段里的语言、神态、行动等表现,把握渡夫的性格:黄昏时,渡夫关心“我”的安全,让“我”在船上过夜,可见一个热情坦诚的渡夫。晚上交谈时,从渡夫的生活经历中,可见一个刚强不屈的渡夫。早上送“我”过湖时,从渡夫的表情和歌声中,可见一个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的渡夫。再从黄昏时听说“我”因母亲生病从部队里赶回来而留“我”过夜的行为,以及晚上交谈时那句“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的话语中,可见一个喜欢孝子的渡夫。最后将分析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完成了对渡夫性格特征的全面把握。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事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阅读时,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写了哪些事件和场景,人物在具体事件和场景中有何表现,分别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最后将分析的结果综合起来,这样便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性格是小说人物形象的核心,如果要全面把握人物形象,可在明确性格特征后,结合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进行综合分析。

例2:传记《科学巨人玻尔》(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中第(4)题要求分析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这虽然是一道探究题,但实际上是要求把握玻尔的形象特点。梳理结构可知,文章交代了玻尔的几件事:第①②段写他与爱因斯坦的争论;第③④段写他培养、组织和发展哥本哈根学派;第⑤⑥段写他二战时救助科学家,抗击法西斯;第⑦段写他二战后倡导国际间的科学合作。正文后有两个相关链接:一是介绍了玻尔的研究方向和成就,二是介绍他给老师卢瑟福的回信内容。梳理結构后可见,作者并没有着意表现玻尔在物理研究方面的成就,而是围绕着他的精神品质来写,结合题目中“特有的人格魅力”这一要求,对以上信息进行筛选,删次留主,删除“玻尔在二战后倡导国际间的科学合作”和“玻尔的研究方向和成就”这些次要信息,再分析玻尔在主要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在与爱因斯坦的争论中可见一个胸怀坦荡的玻尔,在培养、发展哥本哈根学派的过程中可见一个慧眼识才、不拘一格的玻尔,从二战时救助科学家的行为中可见一个有人道主义关怀的玻尔,从他给老师卢瑟福的回信内容中可见一个有赤子之心、爱国之情的玻尔。最后将分析结果综合起来,便完成了对玻尔形象的全面把握。

人物传记多角度、多层面选取传主事迹,对传主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的描述和介绍。分析传主形象时,可先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围绕着什么来写,选取了哪些方面的事迹,分析选取的事件之间有何关系,再根据题目要求筛选信息,删次留主,最后分析主要事件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这样便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传主形象,做到既不冗杂,也不遗漏。

四、着眼全篇,高屋建瓴,明确主旨和情感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就是说在阅读文章时,要想真正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必须先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阅读时,可以边读边梳理,边梳理边思考,边思考边概括,结构理清了,思路明晰了,文章的重点就会凸显,文章的主旨就容易明确,作者的情感就容易领悟。

例如:散文《木车的激情》中第(3)题(即2009年高考江西卷第18题)要求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联系全文,就是要求我们着眼全篇,分析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这就必须分析结构,把握文脉,再归纳概括主旨。先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现代人嫌交通工具的速度太慢,且整天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脆弱渺小——孔子及其弟子为思想和理念而奔波,虽缓慢却有强大的激情(即“木车的激情”),他们对古代、现代和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激情、思想的速度和力量,比现代交通工具和传播工具更迅速、更强大——现代人心灵缺失的现状。从结构分析中可见,作者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和孔子的“木车的激情”进行对比,重点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表达了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的忧思和批评。

有些文章在表达主旨时比较含蓄,当我们无法从文章中找到关键句、中心句等有关主旨的信息时,就要梳理文章结构,把握写作思路,明确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重点,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能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解题的准确率,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整体意识,教会他们梳理结构、理清思路的方法,从而准确解读文本,理解文意,解答题目。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玻尔激情思路
萌动的激情
图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担心我比你早获奖
爱因斯坦的执着
玻尔崭新的思想
我的思路我做主
玻尔轨道量子化理论在高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