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峰
【摘 要】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堂即时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肯定或否定。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存在着诸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功能弱化等误区,本文结合教学实例,细析教学评价误区形成原因,并提出有效解决的三大对策。
【关键词】数学课堂;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肯定或否定。”它的操作较之情境测验、成长记录袋、行为观察等评价方式更为直接、简单,因此,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是使用最频繁、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评价方式,也是数学课堂评价的重要的方式之一。
随着课改的日益深入, 我们广大教师对评价的认识也正日益由浅入深,由片面而及全面。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因老师对即时评价的认识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在某些数学课堂中的即时评价还是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对数学课堂即时评价误区的三问
一问:老师,你给孩子评价的主动权了吗?
课堂上, 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让我们一起表扬他(她)!”接着,教室里便会响起有节奏般的鼓掌声或是小朋友们扯着嗓子大声地喊:“棒!棒!你真棒!”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一句:学生真的已经是课堂评价的主人了吗?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教师刻意安排的痕迹: 表扬的时机是老师选择的,更深一层的说,这种形式也是老师教的。
二问:老师,你敢否定学生的发言吗?
《课标》指出: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一部分教师在评价上显示出“两重性”:即对肯定的大方与对否定的吝啬。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份老师信奉着“天才是夸出来的”这样的经典名言,从不肯,更是从不敢轻易否定学生的发言,总是以“你说得对!”、“你说得好!”、“你真会动脑筋”之类的语言来评价孩子,还美其名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三问:老师,你的评价是精神嘉奖吗?
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因为年龄特征,更喜欢一些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奖励,根据这样一些特点,一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用铅笔、橡皮之类的文具来奖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往往有那么一些老师喜欢走极端:恨不能把百货公司搬到课堂上来。
于是乎,课堂成了李咏的《幸运52》:答对就有奖。老师面前那一盒橡皮,一捆铅笔,随着学生的“此起彼伏”而渐渐变少。课堂上,讲台成了庆功台,老师成了颁奖嘉宾,部分学生成了登台领奖的胜利者,而更多的学生则只充当了颁奖店里的看客。
二、对数学课堂即时评价误区成因的三思
一思:抱着“师道尊严”的牌位不舍放下
当下有一小部分老师在课堂总是不苟言笑,一本正经,认为将书本知识一字不落地灌输给学生,才算是老师,才算是“师道尊严”,因此,这些老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总是反映冷淡,不愿将赞美之词送于学生。这样老师的课堂必然沉闷之极,这样的课堂评价必然是单向、干瘪的,无法让老师融入学生之中,师情亦不会与生情共振,因而课堂表现为教师唱“独角戏”,或是教师与部分学生表演“二人转”,不会形成师生“共舞”的场面。
二思: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过于狭隘
评价具有“诊断”、“导向”、“鉴定”、“改进”、“激励”、“监控”等功能。这几大功能统一于评价之中,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然而,我们的老师似乎对评价的“激励”功能耳熟能详,而且在课堂上也能身体力行,但对于评价的其他大家功能却可能闻所未闻,更谈不上在课堂上贯彻实施了。
三思:过份看重“物质刺激”的作用
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等原因,使其对“物质”的依赖度强于“精神”,或者说是“物质刺激”强于“精神激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课堂上会出现“铅笔橡皮满天飞”、“朵朵红花映笑脸”的场面。如此,评价已不再是一种手段,而成为了一种目的, 学生争相举手发言就成了“追逐利益”的具体表现。学习知识的乐趣与获取知识的兴奋则被“利益”的诱惑取代得荡然无存,造成了学生学习目的的错位,价值观的转移。由此可见,这种行为实在得不偿失,并且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更注重老师的精神激励。
三、即时评价成为课堂的靓丽风景的三策
一策:真诚以待,让即时评价洋溢人文关怀
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把学生当看成与自己一样有知识经验、会思考的、懂情感的,具有与自己一样人格的“人”;要在课堂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具有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信任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唯有如此,课堂即时评价才会真正有效力、有分量。
1.关注过程,让尽量多的人参与即时评价
评价应当是师生全体参与,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赞赏”,也不要吝啬学生的“赞赏”,要对参与思考的同学都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参与思考与评价的孩子都能共同分享获取知识的喜悦。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对评价的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之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评价再加以评价。
2.蹲下身子,敢于让学生来评价老师
评价并不是老师的专利,评价的对象也不应局限于学生,老师与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双方,应当同时成为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让学生来评价老师,老师就必须放下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有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缺点的勇气,有包容学生的博大胸襟。
二策:敢于否定(批评),让即时评价发挥导向功能
课堂是真实的,教师预设往往与课堂有很大的差距,此时教师的评价就必须将学生偏颇的理解引向合理,把学生肤浅的认识导向纵深。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学会倾听,既要学会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有效信息, 也要学会从学生的发言中抓住错误的信息,并加以纠正。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明显的偏差时,千萬不要让其一闪而过,更不能一味地迎合,此时教师就要进行恰当地评价,及时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改邪归正”。另外,教师在否定学生的发言时,也应做到“春风化雨”,切忌“暴风骤雨”。当我在课堂上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有偏差时,我并没有马上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委婉地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修正。在接近正确答案的过程中,让学生回过头去反复品味题目。
三策:多元评价,让即时评价变得绚丽多姿
1.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课堂即时评价中,同样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1)口头评价,即教师用语言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方式,这是课堂即时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即时评价最常用的方法。
(2)体态语评价,这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一种评价方式。因为手舞足蹈的教师会被认为“不够踏实”,但事实上,体态语并不需要“手舞足蹈”,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又何尝不是体态语评价呢?由于体态语评价比口头评价出现的频率低,因此学生会倍感新鲜,印象更加深刻,效果更为明显。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正确地配合口头评价进行体态语评价,课堂必然呈现勃勃生机。
2.评价标准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具有八种以上的智能,每种智能在每个人的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与组合,因此,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多姿多彩。因此,也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学会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学生,运用多种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学生。
(1)评价标准应因人而异。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误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因人而异。假如这个孩子平时成绩优异,性格外向,老师的评价标准大可以定位在知识点的正误上,因为这样的一次否定对其并不会有多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平时性格内向,好不容易才举一次手呢?我们的评价如果简单的放在对知识的简单的正误的判断上,可能这一次的“你错了”会打压孩子一周乃至更长时间举手的勇气。
(2)评价标准因知而异。《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知识分解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学生学习,我们的评价的关注点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拓展情况,而在“实践与综合运用”领域的学习中,会更多地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3)评价标准因时而异。同样一个知识点,在新授与应用阶段,评价标准是不相同的。以《包装中的学问》为例:有两盒相同的长方形饼干盒子,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10厘米,怎样包装更省?在新授阶段,对那些不断画草图,认真计算不同包装的孩子,我们应当予以鼓励。因为这时,我们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不断的比较中逐渐接近问题的核心,通过画图、计算、比较,得到一个结论:当重叠的面最大,则包装更省。但到了综合应用阶段,我们的评价标准难道还只停留在对与错上吗?
【参考文献】
[1]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62-191
[2]陈维亚.关注学生思維,促成有效体验[J].《小学数学教师》.2006(6):70-71
[3]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