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艺,以手造物的技艺,它所遵循的是“自己活动的原理”与“劳作的原理”,手艺是“真”“善”“美”一体的创造。以“沛县封侯虎”为载体的手艺教育实践探索,明确了课程性质,确定了课程目标,选择了课程内容,组织了课程实施,开展了课程评价,不仅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而且较好地弥补了国家课程在民间文化领域的不足,对地方民俗文化起到了保护、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关键词:手艺教育;沛县封侯虎;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19-05
手艺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学校教育产生之前,手艺是家庭或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或方式;有了学校教育之后,许多国家也是保留着此传统,如苏联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有一部分内容就是手艺。
一、手艺及其教育意义
(一)什么是手艺?
“手艺,以手造物的技艺,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文明认知、审美、伦理等诸多内容。”[1]这里的手艺,是由民间通常把“乡土美术”“民间手工艺”(诸如民间编结、刺绣、印染、剪纸等)叫做“手艺活儿”的说法而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手艺可理解为民众艺术,从民俗学的角度可称之为“民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美术学的角度手艺又体现了“民间美术”“民间技艺”的特征。
(二)手艺的基本原理
手艺所遵循的是“自己活动的原理”与“劳作的原理”。约翰·内皮尔说:“一双生动的手是一个生产大脑的产物,但当大脑一片空白时,手是静止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智慧生长在手指上。”他在著作中曾不止一次地描述过孩子的手。
实际上,在手艺传授的过程当中,“不仅具有一种心领神会的感悟,而且除了技与艺的传授,与技艺相关的待人接物、信仰禁忌、情感伦理等都需要全方位的学习,例如行为规矩、为人处世、祖师崇拜、仪式禁忌、师徒情感、善待工具、信仰传说等等,都是技艺以外的综合传授”[2]。因此,可以说手艺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综合素质教育。
(三)手艺教育的价值体现
手艺教育就是以生动鲜活、玩之有趣的“乡土手工艺术”为载体,通过手、脑合力工作,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培育人的心智,使之形成“向真、向善、向美”的文化特质。实施手艺教育并不是让孩子们将来就一定要从事这项手艺,而是培养孩子们必备的一种素养。明确手艺教育的重要价值,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1.“真”“善”“美”一体的创造
掌握手艺的往往是一些能工巧匠,他们一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作品往往是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直观表达,率真而质朴,在艺术上表现具有强烈的地方性。从孩子们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到孩子们玩耍的“面人”“布老虎”等,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真切情感。民间手艺的这种情感作用使人类的情感活动更加丰富、真切,这种真实情感、真诚流露的特点,就是一种质朴、率真的风格,张道一先生就此将手艺的这一特征归结为“真”。
当然,也只有那些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情感真实的手艺,才是一种“真”,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形态。
手艺对人类的价值观、品德倾向以及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影响,具有某种教育的意义,这正是艺术的“善”。手艺使欣赏主体在对作品的欣赏中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其中的某些内容,可以很自然地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观,因而,它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2.“手巧”与“心灵”的达成
若将“心灵手巧”概括为手艺的主要内蕴,应该是不为过的。“心灵”为手工劳动的精神层面,“手巧”为物化层面,并伴以手工产品实体而显现。从整个人类的进化演变角度来看,“心灵”与“手巧”是辩证、互为的存在:因不断重复操练的“手巧”,进而促发“心灵”的产生;而“心灵”又反过来刺激“手巧”向更高层次提升。如此往复,手工劳动在成就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人性化”的修正
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手艺是最古老、最正直的,因为它没有任何的虚假与矫饰。它在人的成长中功用最大,它在物品的制造中通过双手将触觉、视觉和脑力协调在一起,身心合一,使人得到健康地成长。我们在习惯大机器生产带来的过度开发之后,再来重新审视那些所谓的“土玩意儿”时,往往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到势单力孤、无援无助。机械伤害了美是由于抹杀了自然之造化,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被大机器禁锢得像是被密封的“罐头”,人们失去了自己本有的自然生活。手艺,作为人类延续、生存、发展的重要部分,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几乎消失殆尽。
在上述背景下,手艺显示出了它在修正目前因“人性化”陷入的误区上具有的伦理效用。“手工劳动”在人类发展史上以自觉形态出现之始,便具有了朴实的人本内涵。“手工劳动”这种人本内涵主要通过“手”的不断操练来产生普遍的适应能力。鑒于此,对“手工劳动”的重拾,可以作为我们恢复或寻回那珍贵的适应本性的有效路径之一。
(四)手艺期待保护与传承
手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甚为可惜的是,近年来,社会的转型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手艺传承带来危机。当前,人们对民间手艺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十分关注,国家已把传统手艺文化以及工匠精神的复兴与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社会热词。报告中的“工匠精神”虽是针对制造产业说的,但是这种精神却源于我国传统手艺文化。
“在当代,手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智慧的宝库。据2013年统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530项,其中,民间美术与传统技艺共408项,占总项目的27%。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中,传统手艺品类丰富,涉及9个门类180多个品种。”[3]今天,我们怎样来认识手艺、如何来看待手艺、如何把我国优秀传统手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文化使命。
然而,多年来,我国学界缺乏对手艺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代表传统手艺文化的各种事物及物品,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怎样的价值?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孩子们从传统手艺文化中汲取创新源泉和动力?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
二、以“沛县封侯虎”为载体的手艺教育实践探索
“我永远忘不了童年生活里洋溢温馨亲情的一幕:除夕之夜,温暖的小屋里,我缩在红艳艳的被头里准备睡觉,橘黄色的灯光下,奶奶和母亲坐在床头,全神贯注地缝制着一个个‘沛县封侯虎。大大的眼睛,神气的嘴巴,威风凛凛的虎头纹,那是她们准备第二天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小屋里弥漫着腊梅的香气,洋溢着爱的芬芳。在那个物质不丰、精神贫乏的岁月里,一只小小的‘沛县封侯虎对于一个孩子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白天是玩具,夜晚是伙伴,这是人世间最具知性与灵性、最珍贵的玩具。”[4]这是我与民间手艺最早的接触。
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的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多种民间艺术的艺术形式十分熟稔。“沛县封侯虎”手艺是我的家传,祖传制虎工艺已有200多年历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也算是一个民间手艺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沛县封侯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传承人的我,从1995年开始就开展“沛县封侯虎”进课堂进行手艺教育的实践探索,试图探索出一种民间手艺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子。
“沛县封侯虎”进入学校,进入中小学的课堂,让孩子们学这门课程,最主要的是“以文化人”。这个“文”就是“沛县封侯虎”,怎么拿“沛县封侯虎”来育人,这才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沛县封侯虎”课程的性质
“沛县封侯虎”课程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划分,“沛县封侯虎”课程应属于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地方与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累计要占到总课时的16%—20%,它是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我把“封侯虎”课程定位在以孩子们的“特需”为基本要求,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其课程开发的思想是“让孩子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行动起来,这是贯穿于“沛县封侯虎”课程中的一条清晰主线。“沛县封侯虎”课程中学生的行动多种多样,包括田野调查、史迹考察、建立资源库、讲述故事、编排手抄报、社区采访、亲子游戏、手工制作、电脑设计、影视制作、作品比赛、编印期刊等等。“沛县封侯虎”课程正是让学生通过有序、渐进、丰富的亲身行动和切身体验,使学生感到民间乡土手艺就是他们创构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作品,“沛县封侯虎”课程就是他们参与建构出来的自己的课程。
“沛县封侯虎”课程,是一种活动课程,是学校的选修课程。课程“实施方案”不是教案,而是一種行动方案、活动设计,这样的设计把探究过程还给儿童。教学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对话,在教师的帮扶下,儿童与教材对话、与伙伴对话、与自我对话,展开知识协同探究与建构的过程。
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为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比较多的是一种阐述式的、描述性的,甚至就是典型案例,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而不是搞指标体系。最主要就是把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这四个问题统筹给予回答,这样,就把课程内容和实施整合在一起来考虑了。
(二)“沛县封侯虎”课程的基本目标
“沛县封侯虎”课程的基本目标定位在美术“素养”上,也就是指学生学习“沛县封侯虎”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本课程特点的关键成就,即科目“核心素养”,这是“沛县封侯虎”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认为“沛县封侯虎”手艺课程的科目“核心素养”,需要在“技术意识、文化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审美情趣、物化能力”等几个方面寻找平衡。
实践中,要达成“沛县封侯虎”课程的基本目标,则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阶段、分级别、分层次对“沛县封侯虎”课程作具体安排。
(三)“沛县封侯虎”课程的内容选择
根据“沛县封侯虎”课程的特点,我把“沛县封侯虎”的课程内容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规划,从初级、中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第一层次的课程是“走进封侯虎”,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第一学段)学生,或者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的学生。第二层次的课程是“学做封侯虎”,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第二学段)学生,或者以前学过第一层次课程的学生,目的是学会制作。第三层次的课程是“创造封侯虎”,主要针对初中(第三学段)学生,或者以前学过第一、二层次课程的学生。这样的设计有一个递进关系,让真正有兴趣的学生持续地学习,进入创作层面。[5]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层面:
1.底层:技能层面。利用学科学习,学生通过“沛县封侯虎”欣赏、认识、制作实践,培养文化传播能力,表达情感思想。
2.中层:行动层面。组织跨学科学习,学生通过“沛县封侯虎”综合课程的学习,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3.高层:存在层面。组织超越学科的学习,学生通过“沛县封侯虎”做中学、研中学的实践感悟,培育心智,完善人格,形成普遍价值观。
“沛县封侯虎”课程在设计时重点设计底层,关注高层。
(四)“沛县封侯虎”课程的实施
“沛县封侯虎”课程实施主要经历以下进程:编写课程纲要、课程实施建议、课程实践过程、完善保障措施。
1.编写课程纲要
“沛县封侯虎”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活动课程,编写课程纲要时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需要研究、分析教学中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教师进行“沛县封侯虎”课程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开展课程的学校审议与教学管理。
2.课程实施建议
学生的学习。“沛县封侯虎”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沛县封侯虎”课程是一种学习活动,而传统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沛县封侯虎”课程是在自主这条线上演绎的,突出自主探究,而不是在讲授。封侯虎课程的实施方案不是教案,而是一种行动方案、活动设计,这样的设计把探究过程还给儿童。
教师的教学。“沛县封侯虎”课程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沛县封侯虎”课程是跨界的,它是以儿童的需要、兴趣为本的,其课程设计是活动式、游戏体验式的玩中学。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多样的机会,充分发挥与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3.课程实施过程
“沛县封侯虎”的实施分普及、兴趣、研究三个层次:在普及层次,将“沛县封侯虎”课程纳入学校课时计划,每周一课时,排入课表。在兴趣层次,学生免费自愿参加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节日开展田野考察活动。研究层次,参加研究小组的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题。时间地点不固定,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方法,开展“沛县封侯虎”研究性学习活动。
这样的课程实施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既面向全体,又注意个别差异,使他们都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4.完善保障措施
成立课程发展委员会。学校成立“沛县封侯虎”课程发展委员会,由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手艺人、学生与家长的代表及有兴趣的社区代表等人员组成。课程发展委员会对“沛县封侯虎”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统一组织与管理,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同时负责审议课程纲要。
制订制度。学校为“沛县封侯虎”课程的实施制订必要的制度,如教师指导活动管理制度、教师专题研修制度、课程评价制度、课程审议制度等,保障封侯虎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有序、有效。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学校在人力、财力、物质条件、课时安排、活动空间、教育信息等方面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首先,我们根据“沛县封侯虎”课程特点,进行了课程重点内容的教学设施场地建设,建设了包括“沛县封侯虎”课程开发研究室、电脑绣花设计室、动画影视制作室、3D打印体验室及中国虎文化长廊在内的“四室一廊”。此外,我们还建设“沛县封侯虎”课程互动学习的平台,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沛县封侯虎”课程的评价
“沛县封侯虎”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多种评价手段的综合运用,不仅有对技能的考查,还重视考查孩子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美术素养的提升,主要包含三个阶段。
1.课程实施前的评价
这个阶段的评价,我们主要安排在课程实验阶段进行,邀请课程专家与封侯虎艺人及教师参与其中。这一阶段是“沛县封侯虎”课程实施前的“原始评价”,是对照课程目标要求进行的评价。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是否具有实现该课程目标(科目核心素养)的可能性、实施该课程方案的主要成本以及课程的优势等。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系统性分析等。
2.课程实施中的评价
这个阶段的评价是过程评价,主要指描述“沛县封侯虎”课程实施的过程,從而判断课程实施中是否存在某些问题,是否是按预定计划进行,是否有效利用了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为课程开发者提供准确有效的课程实施信息。这一阶段的评价是一种多主体动态协同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校课程委员会、沛县张振华封侯虎艺术研究所、“沛县封侯虎”艺人、教师本人、教师同伴、学生及学生家长,决策者可以从以上的主题活动中获取评价的信息。“沛县封侯虎”课程实施中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多为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比较多地是一种阐述式的、描述性的,甚至就是典型案例,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
3.课程实施后的评价
这个阶段的评价是结果评价。这个阶段的评价主要是判断课程实施的成效。即了解“封侯虎”课程规划方案在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效与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为下一阶段的课程实施提供改进信息。
(六)“沛县封侯虎”课程的实践效果
“多年的‘沛县封侯虎课程开发与实践,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沛县封侯虎课程的‘好听、好看、好玩、好用,让课程的实施与孩子们的‘快乐体验相随,感悟家乡美、艺术美,使其成为有‘根之人。”[6]孩子们选择和经历该课程,多年之后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学习做封侯虎课程时所获得的知识和感悟,这些宝贵的记忆一定会伴随他们的一生。“沛县封侯虎”课程开发与实践也让教师们学会学校课程开发的方法,掀起课程开发的热潮,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
三、总结与反思
手艺是没有断裂的传统文化的“根”,手艺不止一种民间技艺,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根”不能轻易丢弃。从“沛县封侯虎”为载体的手艺教育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让优秀的传统手艺进入课堂,在中小学校中开展手艺教育是合适的,但应遵循可取可用的原则。
回顾20年的“沛县封侯虎”课程开发与实施历程,从封侯虎进课堂的理念形成,到封侯虎综合课程开发的实验推进,再到手艺教育理论的逐步提升,我进行了一系列持续不断的实践与改革,开发出本土的、新的“沛县封侯虎”系列课程,较好地弥补了国家课程在民间文化领域的不足,对地方民俗文化起到了保护、传承与创新的作用,为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寻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载体,而且把传承文化与育人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这项研究将为我国手艺教学的探索提供一些参考、提示一些可能、积累一些资源,使我们从中可以获取一些信息、得到一些启发、激发一些灵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关于构建中国“手艺学”的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1(1).
[2]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5.
[3]赵晓林.追求“极致”,坚守“本心”[N].济南日报,2016-7-15(A03).
[4]张振华.我心中的“布老虎”[J].江苏教育,2007(1).
[5][6]张振华.手艺课程:寻民族文化之根[N].中国教育报,2016-4-6(010).
责任编辑:杨孝如
收稿日期:2016-12-25
作者简介:张振华,沛县教育局教科所(江苏徐州,221600)所长,沛县体育中学副校长,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沛县封侯虎(布老虎)”第五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