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乃成功之母”称得上是名言中的名言,意为失败者只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化失败为力量,努力而为,成功将继之于后。多少年来,它给失败者和身处逆境者以信心和力量,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当然,也可能挡箭牌,如果败之又败而不知警醒的话。
成功何尝不是失败之母?
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甚至登上了高位,赢得了各种殊荣,可谓“成功”。但成功之后,有些“成功者”不思进取,甚至忘乎所以,或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或者居功自傲,视法律和道德为儿戏,终致沦为失败者甚至阶下囚,先成后败、因成而败。
卧薪尝胆,逆境求胜,反败为胜,是人类心理的优质,中外古今不乏这样的例证。胜而殆,赢而骄,成而懈,是人类心理的劣性,这样的例子中外古今也是比比皆是。失败往往成为一种力量和强心剂,成功往往是包袱和麻醉剂。失败者不吸取教训加倍努力肯定无法转败为胜,成功者不警觉清醒再上新台阶必然转胜为败。败中取胜不易,成功之后立于不败之地更难。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经历了很多失败,不少失败者也都曾是成功者。成功者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的嘴脸,有时比失败者的垂头丧气还要不堪。
古语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如此,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朱熹也说“凡人不进便退也”,“无中立不进退之理”。(《朱子语类》卷十三)信息社会的今天,知识每年的折旧率都在20%以上,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时代会把我们抛得越来越远。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进不止的品格,才能不断前进,在学业和事业上立于不败之地。在当今这个物化的世界,只有记得做人的本分,修身养性,不断提高精神情感境界,才能保住自己作为人的形象。只有胜而不怠,赢而不骄、成而不懈,不断开拓进取,才能走进知识、事业、人格的新境界。
“成功乃失败之母”确乎不是文字游戏,与“成功乃失败之母”一样,均为至理之言,后者为激励之言,前者乃警策之语。
以上所说的“成功”还只是侧重于事业、学业方面。如果扩展到“人生”的层面,基本原理相通,但情况要复杂一些,有其不同的层次和阶梯。按照哲学家的理解,人生分为生存、生活、生命三个层次。所谓事业上的成功,财富的积累、仕途的升迁,大多只是“生存”意义上的成功,住的房子大一些、高端一些,吃得高档、精细一点,表面上风光一些、引来的羡慕的目光多一些,也还是“生存”。在“生存”的基础上的“生活”更多非物质的因素,比如爱情、家庭伦理、友谊等。有些“高官”“富贾”的成功止步于“生存”,一根筋:升官、发财,是以牺牲“生活”为代价的,家庭破裂,“爱情”“友谊”在他们这里还是“交易”。如果上升到“生命”层次,每个生命来到人间,都是独特的存在,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生命肌理。东西方哲人所寻找的“大美”和“诗意的栖居”,中国哲人所说的安顿身心,在“道”合“理”,天人合一,是“生命”的本真需求,是每个生命个体对其各自“生存”和“生活”的平衡和超越,需要人生的大智慧。现在的“成功学”对所谓成功做了狭义的理解甚至曲解,如此,“生存”层次上的成功直接带来的可能就是“生活”和“生命”层次上的失败,物质上的得到伴随的是精神上的失去,“經济”的膨胀可能就是“文化”的萎缩。成功即失败。
近代以来,中国曾经败了又败,那历史车轮下的个体在“生命”意义上也难有“成功”可言,“失败乃成功之母”在中国人这里就有了点悲情的味道。倘若现在又轻言“成功”,岂不是“两败”,“俱伤”?
贾梦玮 1968年生,江苏东台人。著名作家、《钟山》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