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作为首项基本技能,听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说、读、写技能的前提。本文从听力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关注學生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施教探索科学有效的听力训练策略,让每一对小耳朵都灵动起来。
我们发现——每一对小耳朵都有不同的困惑
由于听力语料的即时性,听首先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然而,小学生活泼好动,经常听前没准备,没听完就急于模仿,听后不检查,从而影响听的效果。且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掌握同一知识点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用同一把尺子对所有学生进行听力能力的衡量,不仅有失公允,也会让各层次学生产生各种“困惑”。
老师,我听不懂——学困生“吃不了”
学困生本身心理上就不自信,能力上也跟不上。教师的全英文授课、听力内容的转瞬即逝、听力任务的多样复杂,不仅使他们神经紧张,更让他们觉得教师的授课快又难,久而久之,逐渐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从而丧失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老师,我听不清——中等生“吃不透”
中等生是班级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对大部分的听力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但有时也存在一定的产出困难。如果遇到语速稍快、语言环境受干扰(人为喧嚣、吵闹声)、略有难度的听力素材,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气馁的情绪,进而影响英语学习。
老师,我听烦了——优等生“吃不饱”
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听得懂、听得清,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进而忽视能力较好学生的需求。因此,较高层次的学生总觉得教师上课内容太简单,速度太慢,在课堂上显得索然无味、无所事事,经常做小动作,思想经常开小差,耽误其进一步发展。
我们尝试——每一对小耳朵都能灵动起来
针对学生在英语听力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以及表现出来的“吃不了”“吃不透”“吃不饱”现象,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教师试图从英语听力教学的各个方面出发,在“统一教学”的同时,利用分层施教给每一对小耳朵一个学习英语阶梯,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收获,得到最佳发展,让每一对小耳朵都灵动起来。
一、因人而异,科学分层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在尊重学生个体特点的基础上,考虑如何进行合理分层,挖掘学生不同的潜能。
1.纵向分,差异学生层次发展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学习态度等不同进行纵向分层:
A层:基础扎实,反应快,英语听力能力强,能积极主动地开口说英语,英语语调准确,语言流畅且能灵活运用所听的语言材料,能起引领作用的学生;B层:基础尚佳,接受能力和自觉性稍差,英语听力水平中等,能大胆说英语,英语口语较流畅,能复用所听语言材料,需教师一定指导的学生;C层:基础较差,反应慢,英语听力有困难,口语不流畅,语调不太正确,需要教师时刻关心辅导和督促的学生。
2.横向分,小组合作同步参与
在纵向A、B、C分层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A、B、C层次学生的不同,采取异质合作的方式,进行横向的搭配组合,实现组内同步参与。以一个40人的班级为例,可分成七到九组。按照每组4~5名学生的标准,进行优化组合:1名A层次学生,3到4名B层次学生,1名C层次学生。
二、因人制宜,目标分层
学生存在着差异,听力资源也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对学生进行横纵分层的基础上,制定适宜各个层次的学习目标,找到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基础目标
C层次学生上课能集中注意力,能听懂教师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基本理解所学内容并能模仿、跟读、认读,能回答教师的简单提问,能用较简单的英语与同学讨论,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课堂听力训练。
2.中层目标
B层次学生上课能积极发言,能根据教师指令做出正确反应,能准确认读、理解所学内容,能较流畅回答教师提问,能用较流利的英语与同学讨论,能独立完成课堂听力训练并有兴趣涉猎课外听力。
3.发展目标
A层次学生上课能思维活跃,反应敏锐,能很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一些深层次、扩展性的问题,能用流利、地道的英语与同学讨论,并能根据所听内容以复述、表演等形式呈现出来,能对课内外听力养成一定的训练习惯。
三、因人取材,资源分层
听是语言输入的主要形式之一,大量、原汁原味的语言输入,是说、读、写的基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让英语听力资源似乎唾手可得。根据每个学生的听力情况,需教师对听力资源进行合理分层,让每一对小耳朵汲取可口的养分。
1.立足教材内容,组织听力语料
PEP特别是PEP新教材,其中很多是不可多得的听力素材。这些素材语音、语调原汁原味,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听力。因此,A、B、C各个层次学生都应百分百掌握,特别是C层次学生,更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吃透教材、消化教材。
2.结合学生实际,改编听力语料
在学生对教材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对A、B层次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技能分层
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听”作为信息的输入,是说、读、写的源头。大量有效的听力输入,才会有说、读、写的产出。而听力输入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是由学生的学情所决定的。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才能实现以上技能的全面综合发展。
1.以听带说,说得流畅
说的能力与听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先听得多,才能说得流畅。只有先听得懂,才能表达得清。通过听得大量输入积累语言,最终实现自然地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1)听力与随堂练习相结合
听力练习类型很多,但大都是课后练习,无法达到听说结合,也无法达到及时的反馈。因此,设计随堂练习将听和说融为一体,实现学习效果的当堂反馈,非常有必要。在设计随堂练习时,简单的问题优先考虑C层次学生,并及时表扬和激励;稍难的问题让B层次学生完成,培养其勇于尝试的精神;遇到难度大的问题让A层次学生发挥潜能,崭露头角。
(2)听力与课文复习相结合
对课本内容复习时,A、B层次学生可合上课本打开录音机先听一听,每听一段,就尝试用一两句话说出该段的大意。对于C层次学生,教师可鼓励其先对文本进行复习,再听录音,最后再尝试说说该内容主要讲了些什么。
2.以听促读,读得流利
听是接收英语信息的一种途径,它在时空条件方面比读有更广阔的天地,它能给学生积累、贮存更多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因此,通过大量地听、仔细地听,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还能在不自觉中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1)听录音,模仿跟读
语言学习从模仿开始。模仿能力的强弱常决定着语言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安静细听,认真模仿,尽量使自己的发音、语调与录音保持一致,切忌急躁,应反复模仿跟读。教师应每天选择一定量的听读作业,养成每天听读英语的习惯。
(2)听“原声”,纠错正读
由于课时的局限性,反复跟读大部分情况下需要学生在家自己朗读。然而,学生自己在朗读英语的过程中,很难发现自己的读音问题。长此以往,这将对学生听力和朗读水平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录音的方式进行朗读,再听自己的原声,对自己进行读音纠错,将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语音面貌。
3.以听育写,写得通顺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听懂了,会说了,能读了,算不上全都掌握,还需要笔头上的输出。写是检测听的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听也是培养写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听写是一个不错选择。从字母、单词到句子、短文都可做听写练习。
参考文献:
朱祥慧.分层施教在英语拓展阅读中的实践和思考[J].小学英语教与学,2013(4).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