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 为
信息经济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招商引资作为地区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引进重要渠道,正在为杭州信息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014~2015年,杭州市国内招商共引进信息经济企业 (项目)资金789.84亿元,占同期引进资金总额的21.34%,年均增长率达到50.30%。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只有当所有权优势、市场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都具备时,即OLD条件都具备时,企业外部投资才具有现实可能性,否则企业会更多选择资源输出或出口等方式。信息经济企业也是如此,在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他们倾向将目标地作为市场成立销售公司,而不是投入核心资源成立项目公司。在杭州市信息经济招商步入迅猛增长的快车道,成为杭州市国内招商引资的核心内容之际,对杭州市信息经济招商进行调研分析,并对现行的招商模式进行剖析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重点调查和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2014~2016年杭州市国内招商引资重点推进项目和季度重点走访项目中选取信息经济项目及相关配套企业 (项目)作为调研对象,以杭州市信息经济产业招商的现状和投入、运营、期望情况为重点,对企业在杭投资情况、经营发展状况、满意度和预期值等三方面内容进行调研。调研期间,共走访了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高新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经济开发区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104个项目,其中信息经济项目75个,配套产业项目29个,并召开座谈会40余次,完成对企业家的调研访谈116次。同时根据代表性、成长性、配合性,我们从中选择了21家企业进行持续电话跟踪调查。
目前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成为杭州市信息经济招商的主导产业,分别占引进资金总额的26.84%、19.08%、14.21%和13.50%,四大产业合计占杭州市信息经济引进资金总额的比重从2014年的70.57%上升到2016年的73.63%,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 (见表1)。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增长最快,年均增速达到68.37%,对杭州市信息经济招商贡献度达到62.48%。
表1 2014~2016年杭州市国内招商信息经济引进分布一览
续表
从地域结构分析,杭州市信息经济产业引进趋于集中。市外引进的物联网产业集中在滨江区,滨江一地引进的物联网投资占杭州市引进总额的85%以上;机器人主要落户在萧山区;智慧物流55%分布在萧山区和拱墅区;互联网金融90%以上集中在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和西湖区等地;数字内容、软件与信息服务引进项目在各地都有分布,但以高新区、西湖区两地招商最为有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集中落地在高新区、富阳区。各地在信息经济产业招商中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并从无差别招商向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链需要引进目标企业的定向招商模式转化。
从企业规模看,信息经济项目规模偏小。虽然不乏到位资金超亿元的大项目,但由于1000万元以下项目数比重较高,全市信息经济单个项目到位资金不足4000万元,体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4~2016年104个信息经济及配套产业项目 (因无法获得全市信息经济企业数据,选择年度重点走访项目中信息经济及配套企业作为统计对象,样本规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总投资超500亿元,完成投资近300亿元。其中持续跟踪的21个企业年均投资额从2014年的1.81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2.2亿元,增长了21.55%;调查显示,受访企业正经历从注重轻资产投资向注重固定资产投资转变的过程:在企业走访中,2014年受访企业普遍更愿意租用厂房、办公楼达到轻资产运作,2016年企业拿地自建意愿明显增强;在面向21家跟踪企业的访谈中,2016年18家企业拥有或正在建设办公楼 (厂房),比2014年增加4家,2家企业表示了寻找更大办公用房的意向,与2014年持平。
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调查显示,85%的走访企业经营状况良好,65%的受访对象认为自身经营状况优于同类企业;80%的企业家对在杭投资充满信心,75%认为在杭投资回报率达到或者超出预期。
相比传统企业,同等规模信息经济企业产税更高。目前杭州市引进信息经济企业85%以上为新注册项目,根据成长周期来看还未至出税期,但已有众多企业提前出税,甚至不少企业成为当地的税收明星企业,以高新区为例,在2015年纳税前十名的企业中信息经济项目达到7个,其中招商引进的5个。信息经济项目产税除了企业本身经营产生的增值税、营业税等外,在股权转换时资本性收益课税金额也非常巨大。信息经济项目引进已经成为杭州市财税增长的突破点。
信息经济企业发展速度快,成长周期远远短于传统企业。尤其在企业引进VC、PE、天使等风投资金后成长速度惊人,调查中不少企业在3~5年的时间内就从开办资金不足50万元的小项目成长为销售产值过亿的大企业。受益于业态模式和风投助力,多家调查对象企业快速从单一主业向复合经营转变:企业创业初期集中在研发推广,扶持壮大后向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在主营的线上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与相关企业合作进军线下业务,反哺实体经济发展。调查也发现,部分外地企业对在杭投资的原规划为在杭设立分支机构,以销售回款为主,后期看好杭州投资环境将地区分总部和职能机构设定在杭。
调研发现,引进企业来杭投资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省会效应,65%的企业看重杭州的省会集聚效应和人才资源优势,看好杭州市场对周边的虹吸效应。二是产业集群效应,50%以上的企业表示看好杭州的产业集群和配套优势,尤其是新经济企业,关注点集中在人才招募、产业集群和配套等,他们对商务成本、优惠政策的敏感度低于传统企业。部分企业是从税收、土地更优惠的省内区域迁至杭州,主要原因是看中杭州产业发展大环境和长期发展潜力。三是故土情节,30%的企业表示企业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原为浙籍人或当年在杭州读大学,由于故土情节和母校效应,企业决策层决定回杭发展。调查中发现信息经济产业中浙大校友企业特别多,这些企业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企业高层在长三角地区首选投资地都是杭州,同时在招聘中也更愿意招聘浙大学子。引进企业在杭投资决策是基于因素多效应叠加产生的,以大型金融企业为例,省会效应、市场容量和产业集聚等优势交融使杭州成为其在浙投资布局的首选点、必选地。
与招商人员交流中我们也发现,近年来主动赴平台表达投资意愿的企业明显增多,许多企业看好杭州发展整体环境,直接造访招商局了解发展环境,洽谈招商条件,高新区等地由于招商服务到位已经形成口碑效应,客商主动上门。
企业黏合度高。与其他企业相比,信息经济项目落地过程中更看重政府效能和软环境,对引进后招商服务要求更多、内容更细、标准更高,而且信息经济项目创业初期大多规模不大,更倾向选择政府提供的孵化平台、众创空间作为办公场地。访谈发现在成长期能得到政府扶持和专业服务的企业对当地的认可度会非常高,发展壮大后也不轻易离开所在地,多家企业在其他地区提供更优惠招商政策时综合权衡后还是留杭发展,一是满意杭州发展综合环境,二是认为其他地区可能无法提供与杭相近的专业招商服务。
2015年以来,杭州市国内招商主管部门将信息经济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年度招商引资考核,既对各地招商部门起到正面引导作用,由于考核自身的局限性,也存在一些不足。
目前,国内信息经济产业招商竞争激烈,大项目特别是工业制造项目引进周期长,前期谈判通常需要3~5年,项目落地后如涉及土地建设则至少需要半年 (供地前期流转工作一般需半年左右,若未获得农转用指标还需等待6~12个月)。鉴于成熟企业引进招商成本高时间长,招商部门也通过补贴房租等政策扶持初创型企业发展,虽然信息经济项目成长周期较传统企业短,项目培育成熟仍需3~5年。不论小项目的培育还是大项目的引进,都很难在一年内见成效,与一年一期考核机制存在冲突,部分地区为完成考核指标寻找短平快项目,与信息经济招商定向招引导向存在矛盾。
为扶持信息经济招商项目发展,部分地区采用整体招商思路,不仅引进产业项目,也引进金融服务、研发设计、营销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VC、PE等股权投资企业引进后,直接投资杭州市新兴经济初创企业,让一批瞪羚企业快速壮大;杭州市招商部门也通过股权投资企业的投资名录库,赴外定向招引发展潜力大、高端前沿的科技企业。
配套产业的引进不仅提升了引进地产业环境,其正外部性也会通过扩散效应辐射到全市乃至全省,但引进地在承担全部的招商成本后只能收到项目引进的部分收益;市外其他地区和省外地区因外部经济免费享受招商成果。配套产业中传统产业居多,周期长,见效慢,导致基层招商积极性不高。
考核对地区项目招引有极强的引导性,而统计考核都是依据之前的发展情况制定考核指标,先天落后于招商实际,特别是信息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许多领域在爆发式创新,统计考核难以跟上实际发展步伐。同时杭州市信息经济企业面对不断细化的目标市场,普遍步入差异化竞争阶段,许多企业专注特定领域挖掘长尾蓝海效应,很难用统一的考核指标去衡量不同类别项目。
调研中将信息经济配套产业也作为调查对象,和信息经济产业项目形成对照组,和对照组相比,信息经济从业人员一低一高特征突出:信息经济企业从业人员普遍高学历,不论是职工,还是管理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在企业人员中的比重远高于对照组,特别是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带技术在杭成立的项目 (企业),部分投资人本身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端人才,高管中许多是原国内外名校实验室负责人;员工的年龄普遍较低,25~35岁年龄段最为集中,在访谈中常会遇到30岁左右的地区经理和部门负责人,这是对照组企业中不存在的。
从引进的信息经济产业企业看,行业细分明显,部分企业还是所在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这决定了信息经济招商不适用传统的模式化招商,需要招商人员提供精细化、专业化、前沿化服务,要求招商人员具备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掌握行业动态,了解产业政策,能与引进企业代表进行专业沟通,具有协助企业申请落实行业的配套优惠政策的能力。走访过程中发现,除了高新区等部分地区的招商人员能达到上述要求外,许多地区招商人员并不能达到以上要求。
访谈显示相比对照企业,信息经济企业更看重政府服务、社会环境、人才资源、生活配套等招商软环境,希望招商部门能提供更多的民生服务。信息经济企业普遍表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最看重的要素之一,而且高管和高级人才对生活配套、城市文化、教育休闲等要求高,杭州企业在与上海、南京等地争夺人才过程中在以上方面处于劣势,企业希望杭州整体环境能再上台阶,这些需求涉及各职能部门,也远非一日之功,超出了招商部门职能范围。
在访谈中,企业充分肯定杭州市招商服务,许多企业谈到招商部门能做的都为他们做了,甚至 “不能做”的也为他们做了,协助办理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个人生活事项让企业分外感激。许多企业都有浙江情节,从情感上希望能留在杭州,但逐利的本性让企业最终选择政策最优惠、整体环境最适宜、发展最有利的地区。
杭州相对其他城市政策优势不足,企业普遍反映政策优惠力度有限,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土地问题,特别是调研企业发展后多有用地需求,而杭州的土地资源短缺和高土地成本制约了企业在杭进一步放大投资,相较之下其他部分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政府在用地政策上更为灵活,土地价格更为低廉。同时土地价格高带来的高房价也成为信息经济企业人员流失的重要原因,受制于高房价,适婚年龄段未婚员工的企业忠诚度、人员稳定性都低于其他年龄段,导致企业陷入两难境地,不培养青年人才会引发人才断档,培养青年人才被高薪挖走的概率很高。二是行业扶持政策不足,约15%的企业在访谈中主动提及行业优惠政策不足问题,特别是金融企业,一致表示政策对行业起决定性影响,新疆、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等地区出台扶持政策,意向投资者都转赴以上地区注册企业以获得政策支持,基层招商人员通过努力用异地办公方式将部分企业实体留在了杭州,但考虑到税收都交在注册地,其对杭州市经济发展贡献率大为降低。
许多企业提到在其他地区政府会通过各种形式为他们提供刚性政策之外的扶持,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建立交流平台,此类需求在金融企业中较为集中,希望建立企业俱乐部,方便同行交流;希望招商部门牵线造访省市金融部门,方便业务咨询与办理;希望招商部门搭桥与目标企业见面,方便业务拓展。二是推荐产品,希望杭州市政府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在政府外出活动时予以推荐,希望政府能为企业产品背书的需求也较为普遍。还有个别企业希望政府在发展初期参股,给予扶持资金,待企业发展壮大后退出股份。
访谈中发现信息经济企业在发展初期不希望与政府打交道,多数只希望所在地提供招商服务等,但在做大做强后都不约而同希望和职能部门建立联系,或借政府之力扩大影响。
从调研情况看,信息经济企业对商务成本敏感度比对照组低,能承受较高的运营成本,选址定位时产业集聚、配套建设、政府效能等方面影响权重比对照企业更高,此外人才资源、政策资源、城市开放度也是他们决定投资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合力建设,共同推进。
一是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经信委等职能部门与招商部门就相关产业联合起草全市统一的招商引资政策指导性意见,重点统筹财政扶持和土地政策。二是建议市财政局牵头制定财政扶持有关政策,市国土局牵头制定有关土地资源政策,市经信委等部门制定各自的产业招商政策。
一是梳理和落实杭州市对外招商服务政策,加大员工落户、子女入学等企业关注政策宣传,建议市级层面统一编制企业服务政策汇编,明确享受政策标准、办理流程、受理时间、审批单位,方便企业对接;二是开辟重大项目引进绿色通道,提供一条龙服务,提高服务行政效率,为客商节约时间和精力。在部分有条件地区试行重点招商项目实行项目代办制。
一是要引进双语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高端生活服务机构,提升杭州市整体环境;二是要引进高层次精神文化产品,加大杭州市开放度,深化城市文化塑造;三是要引进不同类型的商务服务、生活服务企业 (项目),满足不断细分的小众人群需求,丰富市民选择,也能有效提升杭州市多元化程度,产生的鲶鱼效应让城市发展更具活力。
信息经济企业从业人员的年轻化、高端化意味着招商方式、招商路径、谈判模式和推进服务都需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对招商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提高基层政策理论水平和信息经济知识面。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给一线招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明确产业政策和招商优惠条款,要求基层招商单位务必掌握现有的招商政策,明确办理流程、标准要求和各级受理具体窗口,做到与相关部门无缝对接。邀请行业专家定期定向给对口产业招商人员进行培训,教授行业基本情况和发展格局,细分路径的前景,提高招商人员对行业了解深度,提升对目标企业的甄别能力。二是提高实务能力。全面掌握企业需要,做到引进前就对项目心中有数,提高引进成功率;引进中全程服务,尤其信息经济企业千人千面的特性倒逼招商部门提供一对一的个性服务;引进后继续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后继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特别对初创型企业更要引商与育商并重,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主动服务,做到 “亲”与 “清”,以诚动人增强企业与当地政府感情,提高企业与所在地黏性。
一是整合和归并各市有关部门涉及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职能,整合全市招商资源,提升市级层面招商统筹力,更好地实现内外资统筹、招引项目与项目推进的统筹、招商引资与城市推广的统筹。二是针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市级统筹,需实行 “一企一策”与其他地市进行竞争的,由项目洽谈的区、县 (市)和开发区将相关资料上报市招商主管部门,经市招商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招商引资评审委员会审定,涉及特别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再报市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审定。三是多方借力提升招商资源。除了传统的招商信息资源获得手段外,一方面借助在外商会、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网络平台掌握企业信息,与目标企业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借力引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和金融服务企业人脉渠道,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产业来杭发展。
一是根据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目标企业招引名录库,制定招引计划,排定招引周期,明确招引负责人,以 “缺什么引什么”为导向为杭州市现有产业补链强链。二是着重招引生产性服务业和平台服务项目。通过引进金融保险、设计包装等商务服务企业,优化杭州专业服务水平;通过引进专业产业平台打造企业,引进外地产业资源和平台管理资源,以点带面提高全市产业平台运营效能,进而提升整体产业环境。三是形成全面招商格局。招引中注重项目梯度,招商对象选择上既要定位 “高大上”,也不能放过 “小而美”,既要服务好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大集团,更要为阿里系创业项目提供发展平台,把未来的马云留在杭州。
注重招商实效,坚持 “市外就是外”的原则,打破内外资界限,将各地招商部门的工作重点从完成各项招商任务转移到引进 “大好高”项目上去。建议杭州市对各区、县 (市)和开发区下达招商引资总量目标,内资、外资不再单独下达目标。同时,根据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给各招商主体另行下达个性化目标。
在强化市区两级招商统筹的同时,在部分城区试点取消乡镇、街道招商考核任务 (保留安商、稳商职能),招商资源整合至各类园区和国有公司,杜绝为招商而招商的任务式招商,集中优势资源和招商人才紧盯五个500强 (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服务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招商,待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全市推广实施。
为进一步保障全市招商政策顺利实施,强化约束效应,建议市里每三年或五年对各地招商政策兑现和实施进行专项审计。在审核过程中既要对重点项目进行全面审核,设立权重评判机制,充分掌握项目在产业影响、投资拉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贡献度,也可以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等多种统计手段对非重点项目进行非全面调查,在节省人力物力时间的同时了解不同类型项目分布情况、产出效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