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守岩
南宋绍兴年间,反对和议、批判秦桧的诗词不少。但就立场鲜明、词锋凌厉而论,黄中辅的 《题太平楼》词,无疑堪居前列:
沥血为词,披肝作纸,片言谁让千秋?快磨三尺,欲斩佞臣头。自恨草茅无路,望九重如在瀛洲。兴长叹,无言耿耿,空抱济时忧。 休休休,真可虑:才如李广,却不封侯。奈伯郎斗酒,翻得凉州。尽道边庭卧鼓,谁知坐老貔貅。凭谁问:筹边未建,先建太平楼?
此词在 《全宋词》中有残篇,词调为 “满庭芳”,但全词只有 “快磨三尺剑,欲斩佞臣头”两句。宋濂 《金华黄先生行状》仅引及 “磨剑欲斩佞臣头”一句。况惠风的 《历代词人考略》据 《金华府志·人物志》引此词调为 “满庭芳”,而词亦仅 “快磨三尺,欲斩佞臣头”九个字。全篇皆阙。
大概是2000年,东阳市政府要编一部 《东阳丛书》,即把历代以来东阳学者所写所编的著作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作为一项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笔者的任务是点校整理王崇炳的著作。王崇炳,字虎文,东阳人。清顺治、康熙时的学者、教育家。曾主婺郡丽正书院,为一乡学者领袖。晚年 “殷殷于乡邦文献之传,惟恐失坠”,辑 《金华征献略》《金华文略》二书,著有 《学耨堂文集》《学耨堂诗稿》。此词的全文是笔者在点校 《金华征献略》一书时发现的,题目是 “题太平楼”。《金华征献略》主要收录从汉魏至元明婺州 (今金华)地区的各类人物的传记资料,很有史料价值。作者在介绍黄中辅此词时写道:“中辅以风节著闻。当秦桧柄国,和议既成,士大夫皆歌咏太平中兴之美,中辅不平,作 ‘题太平楼’词讥切之,为时所传诵。”说明这首词在当时很有影响。可是,后来就很少有人提到这首词,渐渐湮没无闻。为此笔者去拜访大学的业师——著名词学家、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吴熊和先生。他看到这首词非常兴奋,在他的建议下,笔者写了 《痛斥秦桧的黄中辅 〈满庭芳〉词全阕尚存》一文,发表在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全国著名文学刊物 《文献》2006年第3期上。本文拟着重谈3个问题。
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根据题目 “题太平楼”和 《金华征献略》的介绍,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方面,此词的题目为 “题太平楼”,词与太平楼有关。太平楼是南宋官办的酒楼名。林正秋先生说:“酒楼饭店,是南宋都城饮食繁荣的重要标志。”[1]南宋行在的酒楼分官办酒库和民间酒楼。据 《武林旧事》记载,当时官办的酒楼有和乐楼、和丰楼、中和楼、春风楼、太和楼、西楼、太平楼、丰乐楼、南外库、北外库、西溪库等11家。这些酒楼都属 “户部点检所”。据介绍,“每库设官妓数十人”,其饮食酒器、供奉服务、酒菜花样,自与民间有别,其作用之一 “聊以粉饰太平耳”。因此,“往往皆学舍士夫所据,外人未易登也”[2]。
太平楼在清河坊。对于建造的时间,黄中辅的后裔元代著名学者黄溍说: “旧传 (楼)秦桧所建,按 《宋史》:绍兴五年 (1135年)五月,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发卒辇怪石置太平楼,殿中侍御史张绚劾奏其事,沂中坐罚金。是时,桧已去相位,则楼之建,当在桧秉政初。”[3]则此楼初建于绍兴初年。黄溍的说法,当出自 《宋史全文》:
(绍兴五年五月)甲申,上谕辅臣曰:“昨路允迪奏到所记圣语,见扬州驻跸时人才凡冗,宜遭变故。今行在人才皆可观。”赵鼎曰:“陛下以人才为意,中兴可复,天下幸甚。”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遣士卒五十余人运怪石置之太平楼酒肆。殿中侍御史张绚遇诸途,奏言: “今边境多虞,百姓艰食,陛下方且卑宮菲食,焦劳于上,一花一石屏去不顾,奈何军中不能上体圣意,乃敢公然运石以为酒肆游观之美,岂独训练士卒之时不当劳以无益之役,而众目所观,传播四方,亦非美事,此风渐不可长。兼臣近见村民多取花株竹栽,街市货卖,若不严加止绝,亦有弃本逐末之患。欲望体问今日运石因依,重加行遣。仍乞下临安府,令禁止村民货卖花竹,庶几陛下勤俭之徳不待家至户晓,而侈泰之俗一变而为朴素,实艰难之先务。”诏禁止,沂中坐罚金。[4]
据文中所记,绍兴五年以前,太平楼已造好,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遣士卒运怪石置之太平楼酒肆,因涉 “侈靡之弊”而被张绚弹劾,被批评且交了罚金。但是,这个太平楼酒肆在绍兴之初已建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一是自靖康之变以来,宋金两国南北对峙,战争不断;绍兴初年,杭州暂定为行在:统治者草建皇宫尚顾不暇,哪有闲心和条件为士宦兴建觥筹交错并名之 “太平”之酒楼?二是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逃回临安,力主宋金议和。绍兴元年 (1131年),虽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但群臣疑虑,又受左相吕颐浩倾轧,并未得到宋高宗的完全信任,于次年即被劾落职。未几,带职奉祠,知温州而去。其时他怎能谋建太平楼?三是太平楼建在清河坊。绍兴初年,尚无清河坊之地名,何来清河坊之太平楼?由此可知,太平楼不可能建于绍兴初年,而必在秦桧再相、权倾朝野之时。
那么,太平楼究竟建在何时呢?我们还是从太平楼的所在说起。明田嗣成说:“清河坊,与兴礼坊对。宋有张循王俊赐第在焉。俊封清河郡王,故称清河坊。”[5]清河坊也称清和坊。林正秋先生说:“清和坊:南宋时和宗阳宫相对,因南宋大将、清和郡王张俊居此而得名……其地今已开拓为河坊街,约在中山中路相接的河坊街西段及东太平巷一带。”[6]张俊,字伯英,宋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高宗时任御营前统制、江淮路招讨使,在抗金斗争中曾屡立战功,与韩世忠、刘锜、岳飞并称抗金名将,累官至枢密使 (相当于国防部长)。但后期,他迎合高宗旨意,于绍兴十一年 (1141年)附和秦桧的和议主张,首纳兵权,放弃抗金主张。继助秦桧制造伪证陷害岳飞,晚年封清河郡王,拜太师,死后追封循王。《宋史·张俊传》说:“绍兴十三年 (1144年),敕修甲第,遣中使就第赐宴,侑以教坊乐部。”[7]说明清河坊因张俊府第而得名,建于绍兴十三年,即公元1144年。又考宋庄绰的 《鸡肋篇》,有这样一段话:“车驾渡江,韩 (世忠)、刘 (锜)诸军皆征戍在外,独张俊一军常从行在。择卒之少壮长大者,自臀而下刺至足,号 ‘花腿军’,人皆怨之。加之营造第宅廊坊,作酒肆名太平楼,搬运花石,皆役军兵。众卒谣曰: ‘张家寨里没来由,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8]不仅讽刺了张俊役使军兵营造第宅的情景,更有力地说明了太平楼营建的时间和得名之由。
另一方面,从 《金华征献略》“当秦桧柄国,和议既成,士大夫皆歌咏太平中兴之美,中辅不平,作 ‘题太平楼’词讥切之”的记载,可考察当时的形势背景。查 《宋史》得知,秦桧两据相位,凡十九年。尤其是在绍兴八年 (1138年)再相以来,他取得柄国之大权,提出 “以诚待敌” “屈己议和”的口号,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加快了和议的步伐。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高宗 《封事》,反对和议,并请剑斩王伦、秦桧、孙近三奸臣,结果被排挤出朝廷,一贬再贬。绍兴十一年 (1141年),秦桧秉承金大将兀术的 “必杀飞,始可和”的旨意,勾结张俊、万俟卨,大兴岳飞冤狱。是年十一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西中流划疆,割唐、邓二州畀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十二月,“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和约的签订,岳飞的被杀,可以说是和议成功的标志。次年,秦桧 “加太师,进封魏国公”。于是,“天下太平”之声鹊起,攀附之徒云集,祥瑞之奏日闻。有贺瑞雪的,有奏海清的。尤其可笑的是,有个虔州知府名叫薛弼的进献一段木头,说木内有文曰 “天下太平年”,结果被 “诏付史馆”。于是,禁中称秦太师为 “太平翁翁”,秦桧也以太平宰相自居,势焰熏天,不可一世[9]。正如陆游晚年的一首诗中所写的: “太平翁翁十九年,父子气焰可熏天。”[10]诗后自注曰: “绍兴中,禁中谓秦太师为太平翁翁。”在此形势下,秦桧 “使士大夫歌诵太平之美”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可见此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应是太平楼建成之后,和议既成之日,即绍兴十四年 (1144年)或十五年 (1145年)。
此词的主旨正如 《金华征献略》所说,是 “讥切”秦桧,批判和议,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的爱国精神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抒发对秦桧的极端愤慨和自己无路请缨的无奈。“沥血为词,披肝作纸,片言谁让千秋?”起句就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充满忠愤之气的血泪之词,即使只是片言只语也无愧于千秋。“沥血”“披肝”两句,出自韩愈的 《归彭城》诗:“刲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原意是指自己对皇上的赤胆忠心,大胆地反映情况,在此既指写的是自己的肺腑之言,又表明自己无所畏惧的态度。这样的开头,既引人思索,更有力地引出下文:“快磨三尺,欲斩佞臣头。”“三尺”指剑,《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因剑长约三尺,故以“三尺”指代剑。“佞臣”指秦桧,他是力主和议的主要代表,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宋史·奸臣传》评价说:“桧两居相位,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其顽钝无耻者,率为桧用,争以诬陷善类为功。”作者是热血青年,对于秦桧的种种罪恶,是见证人之一。作者以极其愤怒的心情表达了恨不得磨快利剑痛斩秦桧的态度,说出了人民的心声。但是,在当时,作者能实现这个愿望吗? “自恨草茅无路,望九重,如在瀛洲。” “草茅”是指平民百姓,这里是作者自指。“九重”指皇宫,“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神山之一,为仙人所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只是个平民百姓,进不了皇宫,见不到皇上,虽有诛佞之心,却无路请缨,又能对秦桧怎么样呢?这时,作者的愤激之情转为现实的思考,于是,一声长叹:“无言耿耿,空抱济时忧。”耿耿忠心,谁能理解?大志空抱,济时无策,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哀。
下阕用 “休休休,真可虑”过渡,承上启下,从抒情转到议论,一吐自己的忧国忧时之怀抱,揭露秦桧的罪行,抨击和议政策。 “才如李广,却不封侯。奈伯郎斗酒,翻得凉州。”“翻”,反而。词中化用苏轼诗句:“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斗得凉州。”[11]蕴含深刻的现实内容。李广是西汉名将,善骑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不敢犯境,号称 “飞将军”。他在一生中,与匈奴七十余战,然未得封侯。后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因迷失道路受处分,以耻对刀笔吏而自杀。作者借此揭露秦桧一手遮天,打击抗金将领张浚、韩世忠等,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的罪行,并寄托自己的哀思。伯郎是东汉末年商人孟陀的字。据 《三辅决录》注说:“孟陀,字伯郎。以蒲萄酒一斗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这里作者借此影射秦桧招降纳叛、贪赂受贿之罪行。据 《宋史·奸臣传》记载:秦桧在位期间, “开门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一面诛锄忠臣良将,一面到处网罗顽钝无耻之徒,“附己者立与擢用”,“自其独相,至死之日,易执政二十八人,皆世无一誉”,如孙近、韩肖胄、楼炤、万俟卨之流。作者借历史典故,用正反对比手法,既痛惜爱国将领的不幸遭遇,更揭露奸臣秦桧的丑恶嘴脸,笔锋犀利,情感悲愤。接着以 “尽道边庭卧鼓,谁知坐老貔貅?”对南宋边防政策提出批评并表达对时局的忧虑。“边庭卧鼓”,就是边境无战事,天下太平。“貔貅 (pí xiū)”,原指古代的一种猛兽,后用以比喻勇猛的战士,这里是指守卫边防的南宋将士。“尽道边庭卧鼓”,这是对虚假和平的批判。“谁知坐老貔貅”写出战士不能为国家献身的遗憾,正如岳飞的部将牛皋被秦桧毒害临死时所哀叹的: “吾年六十,官至侍从郎,一死何恨;但恨和议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12]“凭谁问:筹边未建,先建太平楼?”作者的这一问,更值得我们仔细参详。“筹边”,就是筹边楼,原是唐李德裕在太和年间 (827~83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为 “刷一方耻”,防止南诏和吐蕃入侵而建的边防军事设施,地点在今成都西理蕃县治的西城之上。楼内绘有山川形势图,李德裕在此召开边事会议,商定访务策略[13]。在这里,作者用筹边楼和太平楼对举,指出当前需要的是先建筹边楼,而不是什么太平楼。也就是说,应厉兵秣马,加强战备,去恢复失守的国土,去解放沦陷区的父老乡亲,而不是把割地的惨痛、百姓的苦难、称臣的耻辱置之脑后,沉迷于歌舞升平,纵欲享乐。但现在的掌权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词句既是对南宋统治者和议政策的有力抨击,也是对秦桧之流的当头棒喝,更是警醒国人的暮鼓晨钟。
本词以政治时事为内容,直抒胸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熔为一炉,字里行间充满忠愤之气,笔酣墨饱,痛快淋漓。诚如清乾隆间河北滏阳陈慰祖在 《细高忠直遗篇》中所说:中辅此词,可谓 “劾秦之奏章,讨秦之露布,诛秦之斧钺。言人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气塞两间,忠横宇内”[14]。此言可谓一针见血,是最为确切的评价。
俗话说:诗词是作者的心曲。写出如此大胆、锋利词篇的作者,是何许人呢?
黄中辅的生平事迹,不见正史。据义乌乡土文献介绍,黄中辅出生于宋大观四年 (1110年),为今义乌县城东隅金山岭顶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全宋词》说:“黄中辅,字槐卿,义乌人,元黄溍六世祖。”十分简略。但黄溍 (1277~1357年),字晋卿,婺州义乌人,元代名宦、大学问家。延祐二年 (1315年)进士,累官至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史称其政绩:“在朝廷立无所附”“在州县唯以清白为治”“其清风高洁,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其学业:“博极天下之书,而约之于至精,剖析经史疑难,及古今同革制度名物之属,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15]明代宋濂是黄溍的学生,曾写有 《金华黄先生行状》一文,文中有涉及黄中辅的一些内容: “先生讳溍,字晋卿,姓黄氏。黄为婺名族,至宋太史公庭坚,族望尤著。太史之后,从父昉生景珪,俱来浦江。景珪生琳,取忠简公泽之女弟,始迁义乌。琳生中辅,力学尚气节……”由此可知,一是黄中辅的祖籍原为婺 (今金华)望族,曾祖父黄昉时迁至浦江,父亲黄琳时因娶宗泽之妹而移居义乌。二是黄中辅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裔,又是宋代抗金名将宗泽的外甥。因此,承家学,尚气节,有胆识,才智过人,自有渊源。
根据其家族传承和社会关系,黄中辅本来可以轻取功名,走上或从政或治学的道路。但由于金人的南侵、统治者的腐败,尤其是靖康二年 (1127年)四月的靖康之变,金军攻破东京 (今开封),烧杀抢掠,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大量赵氏皇族、贵卿朝臣,以及后宫妃嫔共三千余人北上,导致北宋的灭亡,更是给国人留下惨痛的记忆。此时,黄中辅已十七八岁,血气方刚,有志报国。但登上皇位的赵构,又被奸臣所包围,使忠臣良将无用武之地。他的舅舅宗泽上了二十多道奏章,却每每被黄潜善等人所阻碍,最后忧愤成疾,在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 (1128年7月29日)的弥留之际,连呼三声 “渡河”与世长辞。为此,他曾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 《念奴娇》[16]一词:
炎精 (指应火运而兴的王朝。此指宋朝)中否 (中道衰落,指北宋),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指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贵卿朝臣,以及后宫妃嫔被俘北上的政治事件),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 (追随)曾孙周 (疑指三国时吴国的孙权、周瑜)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 (帝王车子上装饰的羽毛,代指皇帝)南巡,叩阍 (宫门,此代南宋朝廷)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此词为靖康之变而发。上片感叹金国铁蹄入侵,中原沦陷,徽、钦二帝被掳的灾难,指斥这是统治者未重用贤才的恶果。下片寄高宗以中兴之厚望,表达自己有报国之雄心,却无路请缨之感慨。全词雄视天下,回肠九转,气势磅礴,感情深沉,很有感染力。
但此词只是一种感情的控诉、理想的表达,并没有给他的人生道路带来多少影响;而把他推向人生风口浪尖的,无疑是他在绍兴年间在临安行在的 “题太平楼”一词。题词揭露了秦桧这个 “太平翁翁”的卖国罪行,表现了词人政治上的主动进击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给秦桧及小人迫害自己落下口实,从而改变了他的政治命运,给他的人生道路带来不幸和曲折。正如 《金华府志·人物志》中所说,黄中辅自题词后,“桧闻大怒,踪迹不得而止。居乡每为仇家所挟,将发之,会桧死,乃免。自号细高居士,名其斋曰转拙”。一是秦桧追捕,二是仇家告密,使他的后半世始终处在不安和恐惧的阴影中。一直到秦桧死后,才得以解脱。这一点,在宋何茂恭(恪)《跋黄槐卿题太平楼乐府》一文中早有所揭露:“予友黄槐卿,有胆略之士也。当秦氏侧目磨牙,以脔忠肉义骨之际,独不为威惕,成长短句,以摩其须。其仇因挟为奇货以控之,且二十年矣。会秦氏下世,遂不及发,其脱于虎口者幸也。凡前日黄氏之宗姻旧游皆幸其发之,后得免于祸。已而,复惜其不假手于仇,及秦氏在时发之,槐卿虽暂厄,苟未至于死,迨今其名日甚矣。予则未敢以为然。夫贵槐卿此言者,以其处韦布而不忘君耳。使果计其幸不幸之迟速而言之,则言虽忠而意何取焉?然曩时仇固得其迹屡欲发而不发,仇今岂能终抑之哉!槐卿之言不患其不白也。”[17]何茂恭是黄中辅的朋友,义乌同乡。在此文中,他一方面记载了黄中辅在太平楼题词后遭秦氏迫害、小人挟仇欲告发的情景,及秦氏死后才得脱虎口之幸事;另一方面又抨击黄氏之宗亲旧友对黄中辅题词一事 “发”与 “不发”的患得患失思想,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记载是合乎情理,也是可信的。至于秦氏下世之后的情况,只有 “自号细高居士,名其斋曰转拙”,可见心情之不畅,惜无具体记载。今浏览网上,见有义乌的乡土文献资料对黄中辅的事迹介绍,尤其是秦桧去世后的情况,可弥补史料之不足,姑且录于此,以供读者参考。文中说:
黄中辅在乡下住了十几年,到绍兴二十五年 (1155年),黄中辅已经46岁。这年秦桧去世,朝廷平反冤狱,通缉黄中辅的命令也撤销了。黄中辅回到县城里。绍兴三十年 (1160年),江西临川晏节来任义乌知县。他听人介绍黄中辅事迹,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亲自造访黄中辅,请他出山。城乡绅众也纷纷恳求槐卿先生出来培养后辈,黄中辅于是出任县学教谕。
在县学,黄中辅一连教了20年书,培养出大批人材。人生七十古来稀,70岁那年他把教谕的职务让给了年轻人,自己又去了山野田园,深居简出,以吟咏为乐。知县将黄中辅的文才、道行和事迹上报婺州,知州转报两浙转运使,转运使将黄中辅的才能、德行和表现进行核实后,进京奏请皇上给黄中辅委任官职。当朝廷商议给黄中辅担任什么职务时,已是南宋淳熙十四年 (1187年)。令未下,而黄中辅已于当年五月七日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黄中辅有气节、有学问,著有 《类稿》10卷。后人为了纪念他,给他在义乌县城金山岭顶 (今朝阳门街)建了一座专祠。由于多次遭受兵灾,早已荡然无存。到了清雍正年间 (1723—1735年),又于朝阳门外驿墈下 “浙东望族祠”(今称黄大宗祠)左侧特地再建了一座 “二贤祠”,合祀黄中辅和黄溍两位先贤。1942年日军侵踞义乌,“二贤祠”被焚毁。[18]
综上所述,黄中辅出身世家,是个有气节的文士,他的题太平楼一事,是南宋临安京城反对和议、揭露秦桧的政治事件,是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一个典型事例,当时曾轰动朝野,影响很大。因此应该加以传扬,让后人知晓。黄中辅因此受到迫害,未曾出仕,又因其著作 《类稿》的散佚,我们很难对他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但就以其留下的两首词而论,关注反映时政,参与政治斗争,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词境,成为后来政治词的先导,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可低估。但他至今于文坛无闻,连西溪两浙词人祠中也无其人其名,这是不公平的。
注 释
[1]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第九章 “都城的烹饪与菜点”,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卷六 《酒楼》,西湖书社,1981。
[3]《黄溍全集·先居士公乐府后记二首》(其一),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4](元)佚名撰,李之亮点校 《宋史全文》卷十九中 《宋高宗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第十三卷 《南山分脉城内胜迹》,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6]林正秋:《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第六章 “都城的建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7](元)脱脱等撰 《宋史》第三百六十九卷 《张俊传》,中华书局,1985。
[8](宋)庄绰:《鸡肋篇》卷下,载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2004。
[9](元)脱脱等撰 《宋史》第四百七十三卷 《奸臣传三·秦桧》,中华书局,1985。
[10](宋)陆游:《追忆往事》。此诗作于宋宁宗嘉泰元年 (1201),陆游77岁。
[11] 《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入京应举》, 《苏轼诗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2。
[12](明)张岱撰 《西湖梦寻·西湖北路·岳王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13](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第一百八十卷 《李德裕传》,中华书局,1975。
[14]《诗人黄中辅简介》,诗词名句网,2016年8月7日。
[15](明)宋濂等撰 《元史》一百八十一卷 《黄溍传》,中华书局,1976。
[16]唐圭璋编 《全宋词》第三册,中华书局,1965。
[17](元)吴师道撰 《敬乡录》传记二,载 《续金华丛书·史部》。
[18]《黄中辅》,古诗文网,2012年10月16日,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清)王崇炳:《学耨堂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清)王崇炳:《金华征献略》,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黄溍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