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7-04-20 10:25刘政丽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孩子

刘政丽

书能养心,书能益智,书能陶冶情操,书能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几年来,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探索与实践,把自己的做法与同仁分享。

一、以课文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怎样才能把孩子的目光从电视、网络甚至各种游戏中拉回到书本上来?使其不安分的心灵如何走向平静?思考再三,觉得还是依托于课本,尽量把平淡的课文变得生动,把单一的信息变得丰富,再加上老师个人的知识修养、手段的灵活多样,尝试着去做,一定会收到效果。

1.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出自名家之手,这样,有必要介绍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她)的代表作品,为学生日后的大量阅读起到一个导向作用。《跳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我在介绍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几个代表作品后,为学生提供了《鲨鱼》和《世间最美丽的坟墓》这两篇文章,学生对同题作品以及托尔斯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课本中,有些文章是节选或者是改写作品,如《燕子》一课,在学完课文之后,我便把《海燕》原文呈现给学生并助其阅读。《赤壁之战》《景阳冈》《猴王出世》虽是节选作品,但是由于是来自长篇小说,原文呈现有困难,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在之后的日子里,许多学生便把书带到了学校阅读。

3.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是赞美名山大川的。在学习文章时,我与学生共同交流此处风物的有关资料和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在学习《桂林山水》和《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课文后,把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和《回延安》这两首诗全文推荐给学生,并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兴趣较浓,甚至有些孩子情不自禁地动起笔来,开始写诗了。

二、开辟课外阅读,努力使阅读成为一种学习定势

学生有了初步的兴趣,就说明他们已有了一种精神需求,有了丰富自己的愿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自主: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們不要大包大揽为孩子选择书目。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成人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精心选择的精神大餐,却索然无味,那么,读书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因而,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

2.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

3.阅读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比围着老师转有效多了,孩子们往往有新的发现而兴高采烈地去读。

4.自主呈现阅读体验。读一篇文章或明白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启发,都应该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领悟去代替孩子们的自身感受。

让学生享有充分的阅读自主权,经历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从而有所感悟,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为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且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等要求。关于这一点,鸿篇巨著自然影响巨大,但对于学生,那些短小的名篇佳作,更宜为他们把握学习,更易于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几年来,我把通过自身阅读所积累的适于学生品析的文章,定期推荐给学生,每四周进行一次交流。采用多种形式,或共同研讨,或写成读书笔记,或辩论,或演讲。学生阅读收获巨大,语言水平提高了,认识能力也较以前深刻得多,言谈中明显增加了文化的含量。教师是否爱读书?能否身体力行?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习惯养成。如果教师都没有阅读的良好习惯,那么可想他们的学生更不可能去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

另外,可开设美文欣赏课。如同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一样,不妨四周开设一节美文欣赏课。在这节课上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跳出日常授课的规范,自由发挥,彰显个性。不过,选文一定要慎重,可一篇,也可同题一组,但必须是同段教师共同认可的人文性很强的文章。

学生的读书面应更宽泛一些,语文教师容易更多地关注文学性的阅读,而冷落了自然、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这样的培养也容易走向一种极湍。需调整战略,尽量让学生“杂读”,从而进行更为广泛的文化积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河南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孩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