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娉婷+郑晶敏
创业7年后,汪智沛决定暂别创业者的身份重返职场,同时宣告他大学毕业时的创业项目—做一套“智能电视操控系统的解决方案”失败。
大学最后一年,汪智沛心生了这个创业想法,起因很简单,有次他回家看电视的时候被难操作的遥控器烦到了。腾讯的联合创始人曾李青听到这个创业想法后很快给了天使投资,因为觉得“年轻人做这种事看起来很酷”。但折腾了四五年,直到解散公司,汪智沛也没给出当初设想的那个“解决方案”。
创业的高失败率不是新鲜事,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刚毕业就创业的创业者更是如此。但再高的失败率、有关“工作几年再创业”的告诫再多,都一点也没有削弱大学生创业的热情。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对中国1763所大学做的一份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显示,内地有近9成大学生考虑过创业,其中近3成有过创业经历。
共享单车ofo的投资人之一张子陶理解这种热情:“90后受到的教育、成长的环境,比80后和70后更加多元化。他们改造世界的想法更强烈。”社会创业热潮影响到在校学生,读研或读博不再是最受推崇的路径。那些高中或本科阶段就出国读书的年轻人,受到欧美创业热情和新事物的影响,选择创业的比例更高。
特赞的联合创始人过晓茜就是这样的创业者。创业之前,她受导师邀请,飞到美国拜访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创新实验室。然后,她又去了趟硅谷,参观Facebook和Goolge总部。“当时就被硅谷那些公司的文化震惊了,国内好像没有这样的公司。”过晓茜说。回国后,她就把读建筑设计或MBA的计划改成了创业,和导师一起做一个帮大公司找设计师,同时也帮设计师找大公司设计项目的平台,而公司文化模仿硅谷。
同样怀抱“改造世界”的梦想,林海则创立了“实习僧”,一个帮企业找实习生,也帮大学生找实习机会的平台—他的改造梦想是从校园开始的。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齐俊元在读大学之前就想好了要创业,因此报考了管理学院。而大学未毕业,他就开始和同学合作开发团队协作工具Teambition。“今天这个时代的节奏没有给你慢慢做管理的机会了,我们当时就觉得,一定要借助新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做工具,把更多的事情交由工具去做,由工具去协调员工之间的工作进度不匹配,或者意见不一致。”齐俊元 说。
毕业就创业,还是工作几年再创业,有关哪种选择比较好的争论一直存在。经历了创业失败,汪智沛也认为大学生不适合创业。“在创业这件事上,个体的差异远远大于群体差异。”他说。在他看来,衡量要不要创业的唯一标准,是“这件事情到底是在公司做能做到,还是需要自己创立一个公司才能做到”。
如果你也想一毕业就创业,这里有来自以上“前辈”的几条建议和你需要做好的准备。
A
最好毕业前就有所积累,要么是经验,要么是资源
和已经具备工作经验的创业者相比,大学生创业者最缺的可能就是经验。在创业过程中,内部管理、商务谈判、招聘等内外各环节都需要跟人打交道,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往往很容易就被看穿或犯错。林海就曾因为缺乏经验而不自信,甚至害怕对方看出自己是学生。
过晓茜在创业之前一个人操办过上百场讲座。还在中央美院读书时,她就受导师启发,做兼职只选能开阔视野或者有“能力输入”的事情,“去餐馆洗盘子、做家教,这些是在输出你原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过晓茜说。读书期间,她就忙于把国内外优秀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介绍到学校做讲座。举办过上百场讲座后,她就变得擅长管理项目、制作合同以及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大学校园里,另一个有效获得经验的地方是社团。林海创业的产品雏形,也来自于参加学校社团的经历。就读西南交通大学时,林海是学校就业与创业协会的会长,这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企业。他发现企业需要实习生,学生也需要一个途径寻找实习机会,那何不通过这个协会来做呢?一头连接企业资源,另一头连接学生资源,在就业与创业协会尝试了半年后,林海把这个项目商业化,就成了他后来的创业项目“实习僧”。
齐俊元的大学生涯则基本是在为开公司做准备。大一,他练习的是“开公司需要具备的技能”的第一项:练习演讲。差不多每天晚上的时间,他都用来看各种演讲视频。到了大二,他就开始参加学校的科创比赛、写商业计划书。写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不再满足于这种状态。“天天都在寫计划书,没有真的见到一个客户,也没有一个产品。”齐俊元说,他觉得这样做不太对劲,大三去瑞典交流回校后,他就和同学一起注册了公司。
B
及早把办公室搬离学校
很多大学生创业项目都始于校园,某种意义上,搬出学校是大学生创业的成人礼。
打算把实习僧商业化的时候,林海做了一个决定:搬出学校,到距离学校两小时车程的创业园区办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看到太多创业项目因为待在学校的“温室”里而死掉。
“只要留在学校里,你就会把自己当学生。”林海说,他真正有创业的感觉是在搬去创业园区之后,之前在学校里,他常常会因要今天需要上一节课、明天计划跟同学讨论什么事情、后天要参加学校的一个什么活动之类的事情分散精力。
这个搬离学校的动作还让林海重新梳理了团队。因为办公地离学校太远,一些合伙人选择了退出,林海认为这是好事,因为“创业需要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胜出”,仅仅因为距离远就离开的人原本抱有的就是“业余做一做”的心态,愿意留下的,说明“认同正在做的事情,愿意放弃一些其他东西”。
齐俊元认为,如果一个大学生既想创业,又想给自己找后路,想着“如果创业失败我还能干什么”,他的建议是不要创业。“因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不可能成功的,你有太多没有见过的东西了“。
all in的状态也是投资人看重的。“要考虑创业对你来说是可以花多长时间做的事情,如果你打算毕业后创两年业,再出去读MBA之类的,把创业当成阶段性的人生经历,这样的创业者是不合适。”张子陶说。
在张子陶看来,创业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就算个人比较坚定,同伴不够坚定也不行。不能全力以赴,就没有胜算,一旦真正创业,任何一个项目都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要和社会项目同台竞争。极端的时候,你可能得在学业和创业之间二选一。
C
找有经验的人“上车”
任何创业里,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人。大多数创业者起步的时候,都只能从身边找人。毕业就创业的人因为没有职场人脉,组成创始团队的合伙人基本都是同学—最多不同科系、不同年级。“刚创业时都是人家决定要不要跟我走下去,我没有资格判断别人。”齐俊元说。这样一个创始团队的弱点在于,大家可能都没有工作经验。
汪智沛认为,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找到帮助自己的人。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是有一个关于产品的想法,但对一门生意而言,拥有产品只是开端。很多创业者在把idea变成实际的产品的过程中就死掉了。因为他们缺乏把过于宽泛的想法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汪智沛的创业失败就是源于这一点。
汪智沛发现,硅谷有很多有经验的创业者愿意做新创企业的导师。但他认为这并不够。想不清楚要做一套怎样的“智能电视遥控系统解决方案”的时候,他找过很多朋友提意见,“因为没有经历过,其实对很多意见没有感觉,就是有东西放在面前,但你不能判断它是不是对的。”汪智沛说。
有经验的人只有被拉入伙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过晓茜在这一点上很明智。她大学学习的是建筑设计,决定要做一个针对设计师和甲方公司的“交易平台”的时候,她找来自己的大学老师当合伙人。这位老师在国外多个大学做过访问学者,有不错的专业背景和社会资源。谈天使投资时,过晓茜仅谈回来50万元,而当这位导师合伙人出面,对方就出动了合伙人级别的投资人,开出的价钱也直接增加了十多倍。
特赞的产品化也是后来加入的CTO一周时间完成的,没请到这位经验人士的时候,过晓茜关于如何帮大公司和设计师撮合线上生意的idea仅停留于计划,3个新手工程师做了8个月也没有开发出一个可以线上签约和完成交易的网站。
创业者需要的经验既包括管理问题,也包括战略方向,且后者更重要。“你看到的市场可能只有学生,但是你了解二十多岁的人想的是什么吗?”过晓茜说。
据张子陶观察,许多大学生创业者都将大学生群体本身作为一个市场,他们的项目分为两类,要么是社交型的,比如同城交友,要么是工具型的,比如课程表、外卖、快递柜、校园交通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跟大学生活相关。挑战在于,这样的项目走出校园能不能继续成功?
要找到有经验的人并说服他们加入并不容易。林海在项目启动三四个月后开始从社会上招聘。即便成功收到了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投来的简历,作为90后,他在面试这些人时还是觉得心虚。他会装得更成熟一点,有时候还要撒“我们已经工作好几年了”之类的谎。
倘若初创团队不能亲自完成从产品到战略、管理和运营的多重职能建构,就可能在找投资时面临被投资者深度介入的状况。创始团队失去项目的主导权的状况常因此发生。
D
不迷茫不失败是不可能的
创业至今,林海感觉最艰难的时刻不是拿到投资之前,而是在那之后。市场、团队、营收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快。拿到投资以后的好几个月里,他都感觉市场状况跟当初对投资人承诺的不一样,他甚至怀疑自己做的事到底对不对。
齐俊元也有过类似的感覺。每次市场推广、产品迭代后都没有带来流量上升,他开始焦虑,不知道怎样才可以离目标更近。
过晓茜在某天接到公司3个工程师同时辞职的消息时,彻底懵掉了。作为一家技术公司,一夜之间她手下一个工程师都没有了。她哭着打电话给一个在Facebook工作的工程师朋友,请对方连夜帮忙招人和面试。
在张子陶的经验里,一个创业者如果发现不了公司的内部矛盾,或处理不好分歧,只要有一两次的矛盾激化,这家公司就很可能垮掉。所以投资时,他也会很看重创业者处理突发情况、矛盾或分歧的能力。
但没有一个创业者能完全驾驭这一切。创业的第七年,齐俊元才意识到他要给团队试错时间,有时为了更快,他可以不休息,团队也跟着他不休息。“但哪些事情你是一定不能错的,哪些事情是你只要愿意努力、足够投入就能学得会的,要分清这个。”齐俊元说。
创业都是艰难的,连《创业维艰》的作者都说,一直到把公司做上市了,也只有敲钟前后的3天他觉得是不那么艰难的。毕业就创业的创业者如果有这种感觉,一点也不用觉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