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龙生+王淋+于玲
摘要:“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以创新培养为核心,向社会输送革新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的国际化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剖析国内外现代化教育培养体系的差别,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模式及考核评价系统三方面入手,最终建立了一套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基础,适合我国经济发展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硕士层次创新型教育培养体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创新;培养体系;经济发展;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19-02
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核心目的是为解决目前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落后与不足,为此,教育领导者在对教学体制不断的改进与探索中,将高校教育在资金、校园规模、教育设施、师生数量、育学理念及管理措施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整改与完善。
一、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教育理念的形成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的大前提下,使得工程教育与社会工程实践相脱轨,国内工程化环境范围局限且落后。[1]国家领导者与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尽管教育水平与受教人数在逐年提高,但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缺乏创新能力、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在团队合作意识、探索创新精神以及综合素质方面也展现出不足,因此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计划”这一研究导向。“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工程实践能力差、工程职业素质欠缺、社会适应性差、工程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等问题,同时也平衡了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在学术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实践方面的失衡。
二、创新视角下硕士层次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
1.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拖沓且与现代化科技成果相脱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高水平竞争能力及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推行的是与国际相接轨的先进的培养体系、教学设备以及课程教材,现有的国内工程教材很少将前沿高端的工程技术和科技成果编撰收录,还局限于传统落后的施工技术和理论知识。教师在专业课程授课当中因受到教学环境、授课时间、考核模式以及本身实践工程素质的欠缺等原因的限制,也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准确、前沿、先进的专业知识。
2.管理机制形式化,师资力量空虚化。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基础的工程教育管理机制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培育政策管理、就业方向及情况管理、教师能力管理。[2]以往高校的管理机制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剖析:一方面是管理机制以偏概全,不是只注重学生工作管理就是仅仅致力于教学内容的管理,无法做到统筹兼顾,全面认识掌握管理体系的全部内容,有效的将各种管理内容相融合;另一方面是管理体系的设置形式化,这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展露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因受到就业率、学生资源、教学资源、社会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对管理方面的实施和监督也并没有高效的予以落实。监管体系存在漏洞直接影响了学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综合素质培养片面化。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将学生培育的重心都放在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3]“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意义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向各行各业输送全能型有创新竞争力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联结工程能力培养和知识信息储备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学生素质这个最基本的教育培养模块得不到重视和升级,何谈科教兴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新型工业化时期的推动下,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也在逐年的升高,到2016年,报考人数已经达到177万人,同年增长7.33%。高等教育的普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而受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必然是社會发展的有力推动者。
三、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教育体系的建立
1.课程体系的统筹安排与优化。立足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核心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体系,在原本扎实稳固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推广创新理论、创新工艺国际化工程知识是必要的。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指导理论,将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教育特点相结合[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统筹安排与优化。学校可以从知识结构体系的细化和能力培养结构体系的优化两方面入手,应用完成的课程体制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这里要明确一点,“卓越工程师计划”核心理念强调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完全的脱离课堂,脱离理论教学,而是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革新,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对国外先进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引进。
2.国际化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化教学的应用。(1)管理模式走向国际化。要想培养出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就要引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培育政策管理模式走向国际化水平。以往的管理模式仅限于学校单方面的培养,而“卓越工程师计划”综合分析了我国国情以及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需要,提出了校企联合管理培养方案。企业不同于学校的管理教学模式注重于学生知识的摄入量和教学成果的体现,[4]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注重的是工作效率、个人能力创造的效益以及社会沟通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学校理念与企业管理模式相融合,企业将其深厚的工程施工技术文化、社会实践技能注入到高等教育的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可交流平台。(2)现代化教学在培养体系中的应用。创新型工程教育的提出、发展和完善主要依附于三大基本培育理念:人力资本理论、职业胜任理论和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现代化教学在培养体系中应用的宗旨是明确高等工程培养目标,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引进高端新进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教学规模、培养结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效益协调长远的发展。[5]灵活高效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课程的设置、有限元软件在结构模型分析中的应用等。
3.建立体制轻盈且完善、先进的考核测评体系。在原有只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增加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在校外实践期间的工作情况、校内试验成果情况以及科研方面的研发成果都列入最终的考核内容。在毕业论文评价标准方面,学校导师要注重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创新点的开发和引导,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实际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到论文中,丰富论文研究内容,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全面引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同时也要建立教师工程能力水平考核机制。
四、结语
本校立足于现代化教育理念与“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核心,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工程教育体制进行了剖析和完善,本着以社会需求为标准向工程行业输送具有国际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高效学习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沈阳建筑大学将多年在教学方面沉淀下来的培育精华和育人理念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创新精神相融合,总结出创新型培养体系应具备与工程创新应用相结合的统筹规划性,与前沿工程规范相呼应的完整综合性,与学生创新能力开发相辅助的宽广先进性。将教育体系在不断改革中达到最优化,从而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最大化。拥有高质量、高层次的卓越型工程技术人才,才能在经济竞争和产业进化的洪流中拔得头筹,占领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14.
[2]陈志勇,钟艳如,董荣胜,文益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5):14-18.
[3]邱微,南军,袁一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课程体系极其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土建类工科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64-167.
[4]李爱玲,申少华,胡忠于,黄念东,曾坚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化工,2014,(10):159-160.
[5]扶慧娟,辛勇.构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1,(11):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