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双创教育管理的研究

2017-04-20 21:02郑晓红刘国祥李轶敏
商情 2017年8期

郑晓红+刘国祥+李轶敏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开启,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文章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结合“双创”时代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层面对高校双创教育管理机制进行研究,阐释与“双创”相关概念及界定由此产生的新问题,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的多项维度,推出实施步骤与研究目标。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大学双创教育管理 影响效应

0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在决策部署中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联结创新与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保护功能,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热情,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全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开始走红。大学生作为教育素质高,有创新创业热情的群体,无疑成为“双创”中很重要的主体。在双创时代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源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开设的新型企业管理实践教学课程;20多年之后,基于创新型企业家对于美国和全世界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反响,以帝豪斯教授为代表的美国百森商学院几位著名经济学家预测到当时美国正酝酿的创业革命,于是首次推出创业教育新模式。21世纪初,欧盟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高校创新教育政策,极大促进了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目前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具有相对稳定的多项特质:各国政府对大学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性、政府社会和高校对大学创业教育形成的良好互动性、大学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大学创业教育师资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大学创业教育资金充足的稳定性。

国内的研究文献主要体现在关于大学双创人才教育管理及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方面。如王恩德(2013)提出我国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兼备,将双创实践融入到基础理论教学之中,发挥产学研优势地位,培养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朱焕辉(2012)指出创新实践是众多双创教育模式的重中之重;吴海波(2009)提出的高校创业创新教育“16G 体系”,尝试通过建设以多学科专业综合配套为基础的双创孵化基地,构建多层次、全过程、开放性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来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面临的困境。王磊(2016)提出通过“创文化”传递创新进取核心价值观,锻造经世致用的大学生双创人才等。已有文献基于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文化建设、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等角度,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对策来支持双创教育管理,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

以上文献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但是,目前尚无采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来探讨高校双创教育管理机制体系构建的公开研究文献,相关研究文献也很少见。因此,结合“双创”时代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层面对高校双创教育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尚是目前高校双创教育管理机制研究领域所应重视的课题。

2与“双创”相关概念及问题界定

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双创”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够适合创新创业需要的重要综合能力,包括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研究能力、创新性应用能力以及创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意志品质、沟通组织能力等。

教学课程教学体系,是指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考核方式、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课程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而形成的教学组织体系,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性课程教学两方面。

“双创”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校教育有机管理的研究是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时代,为了适合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层面对师生的产权保护观念增强、知识创新发明成果的保护、知识传播贡献和接受方式调整等角度对高校双创管理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改革思路和对策进行研究。

目前,在大学双创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讫待找到良好的解决办法:(1)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中,培养双创人才课程体系再造,师生的知识结构更新,涉及到的课程的体系建设和教材的编纂创新尊重师生互动,知识传播贡献和接受方式调整的问题;(2)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有待校企友好合作保护师生的发明创新成果问题;(3)在创新创业实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改革中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提升高校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意识急需加强的问题等。以上提到的问题试图找到解决的良方,提升教师和学生在双创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实施步骤与研究目标

从知识产权保护的层面结合高校双创管理机制的现状设立法律制度环境、人才市场竞争、创新教学机制、人力资本素养四个维度,重点调研高校双创教育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观念和行为动向,解读毕业生的质量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知识创新水平和能力再造空间,阐释教学机制创新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培养有益的学习思维习惯、实现学生自主创新,重视大学生人性尊重、人品树立和人格塑造的全面综合素质评价,改变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变高校为科技动能大市场,让懂科学、有技术、敢创新的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发挥好自身优势,助力“双创”发展,体现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驅动、知识驱动,高等教育应该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理当成为“双创”的核心参与者,从知识产权保护角度提升双创教育管理的问题理当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3.1高校资源的市场化——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

在我国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在校大学生,不仅蕴藏着海量的创新智慧,也是国家发展可以依赖的重要的创新力量。将高校的科研技术、设备、人才、思想等要素同社会资本、企业需求聚集到一起,深度融合,让市场供需来自由配置,切实解决创新资源浪费、人才使用效率不高和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3.2双创开拓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

高校教学的本质不在于教给学生过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她)们处理复杂资讯的能力,启发他(她)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面对未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帮助他(她)们解决未知世界面临的难题。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开拓事业,承担责任的各类人才,双创开拓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社会需求。

3.3教学机制的创新化

高等教育的成本直线上升,但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却并未随之提升。延续了数百年的“学历=能力”公式似乎受到现实社会越来越强有力的挑战,也迫使高校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教育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把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创业素质的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加强大学阶段的创业课程的设置,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加强创业的实训;有效引导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创业导师,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经验和技能辅导、实现学生自主创新;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教学方式创新、教材编纂的内容更新、实践教学基地与产权保护观念革新的角度试着探究如何建立良好的大学双创教育管理机制问题。

3.4高校科研与资本结合的制度化

一方面,创新创业需要建立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建立高校师生与企业家交流合作的平台,将出租型的创业孵化器转变成为创业者提供增值服务的工具和基地,满足高校师生创业需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另一方面,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制度化的长效实施措施,促使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加快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通过改善高校双创教育获取的创新供给不足问题,提升高校人才的参与度,促使双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实现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有机结合;通过建立起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做好市场化、创新化、制度化,高校必将能为“双创”贡献更多能量。

3.5明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成,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市场经济领域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创业教育观念体系,二是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三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四是创业教育制度体系,五是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六是创业教育师资体系,七是创业教育保障体系。这七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个体系通过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性课程教学两方面结合,达到与市场就业机会和选人用人机制的进一步融通。

“双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教学方式创新、教材编纂的内容更新、实践教学基地与产权保护观念革新、人才市场竞争与社会需求结合的角度探究,实现高校资源的市场化、双创开拓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教学机制的创新化和高校科研与资本结合的制度化,凸显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校“双创”教育的影响效应。

参考文献:

[1]郑丹.“双创”背景下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问

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6,884(17):61-62.

[2]王振,黄雪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J].湖南城

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1):247-248.

[3]赵丽,陈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

理论与实践,2016,8(5):114-118

[4]张臣,周合兵,罗一帆.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

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262-265.

[5]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著.周伟民,吕长春译.

创业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6]别敦荣.战略规划与高校的转型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

2015(1):1-9.

[7]笃彬.正确处理八个关系,建设创业型大学[J].福州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人学:组织上转型

的途径[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0.

[10]汪军.高校 KAB 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中青创业教育论

坛,2008(12).

[11]胡神松.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文化战略研究[D].武汉:武

汉理工大学,2012.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决策咨询课题“知识产权保护对大学双创教育管理影響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6JCC035)的阶段性成果;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1342007)——“‘学车乐(驾校)互联网担保平台的搭建”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晓红(1972~),女,湖南常德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刘国祥(1994~),男,福建龙岩人,湖南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学生;李轶敏(1968~),男,湖南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