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牟永福
摘要:指出了生态环境关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民生,关乎生态安全。基于此,探讨了河北省生态支撑区三大促进体系建设,提出了应健全面向环境改善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构建绿色经济指向的生态产业体系,完善基于生态建设新活力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支撑区;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生态产业
中图分类号:Q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24-03
1 引言
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对于河北省而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根本保障是建立起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省“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发展定位。无论是维护本省生态安全,还是京津生态安全,河北省都面临着艰巨的生态建设和保护任务。只有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切实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补偿体系,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才能提升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2 健全面向环境改善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加强环境管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面对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空气、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形势,尽管河北省各级政府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环境管理的绩效水平还有待提高,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亟需进一步健全。
2.1 推进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管理的精细化
总量控制作为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终极目标。脱离这一终极目标的总量控制将难以体现效果和效率。“十二五”期间,河北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但空气、水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河北应该在“十二五”环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总量控制精细化的趋势,深入推进总量控制管理改革。
(1)积极建立总量——质量的响应关系。根据环境质量改善的具体要求,考虑环境污染源数量、分布、种类、环境背景及环境容量等众多影响因素,科学分解确定各市、县域总量控制目标、指标及控制方案,以及各个企事业单位总量控制目标、能源消耗、浓度限值、治污要求等,实现精准和科学减排。
(2)对点源固定源实施更加全面、有效的管控。各用能、排污单位总量控制目标、能源消耗、浓度限值、治污要求等要以排污许可、用能许可的形式予以确认,严格许可手续审批,以许可证为载体全面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资源、污染排放监控网络和省市县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精准度和监测网络的覆盖率,将污染减排目标数据管理上升为系统性的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全过程管理。
(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环保监督作用。“十三五”时期,农村环境问题成为河北省监管的重点。相对于较大的监管范围和较高的环保要求而言,基层环保部门监管力量显得尤为不足。政府部门应多渠道,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开各污染源污染排放检查信息,对环境违法举报行为给予有力的奖励和有效的保护,激发广大群众环境监督的热情,尽快形成政府和社会环境监管的合力。
(4)严格执行环境违法“黑名单”制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省级环保部门要督促各市县环保部门及时、全面地记录环保违法信息,以便把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篡改、伪造监测数据,以暴力、威胁等方式拒绝、阻扰环保执法人员依法实施现场监督检查”等行为的企业和个人毫无例外地列入环境违法“黑名单”,并在行政审批、银行信贷、税收优惠等多方面加以制约,让失信企业一次违法、处处受限。
2.2 完善地方环保绩效考评制度
科学有效的环保考评是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履行环境管理职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适应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定位。河北省应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各市县环保考评体系,在资源利用、污染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4个方面筛选出符合各市县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构建起各市县绿色发展综合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明确县级相关部门的环保职责。切实把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对环境保护不作为、作为不规范的干部,追究其责任;对不履职、履职不力、履职不严的行为予以行政问责;对环境管理不善的地方政府部门给以批评警告,对环保考核结果成绩优秀、环境保护效果好的政府部门和官员予以重奖。激励与约束并重,防止地方政府追求经济绩效,而忽视环境绩效。
2.3 强化环境治理的技术和信息支撑
有效的环境治理和环境决策、规划的制定离不开相应的技术和信息支撑。河北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面临技术瓶颈。目前,很多技术问题或未突破或缺乏经济适用性。应加大财政资金对相关课题研究支持力度,鼓励组建行业、企业间的技术攻关联盟;要大力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以市場化的手段有效解决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另外,河北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信息支撑体系也较滞后,需要加快构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动态跟踪的信息集成系统,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政府环境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
3 构建绿色经济指向的生态产业体系
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既要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破解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这意味着河北产业发展必须转变模式,注入生态学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基于资源优势,未来几年,河北重点要在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生态工业园区上下功夫。
3.1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业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强调了生态性,它集经济性、文化性和生态性于一身,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 、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根据《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在京津冀地区,我国将重点建设燕山太行山生态旅游协作区和环渤海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燕山长城生态旅游线路、太行山山水生态旅游线路、京杭大运河生态旅游线路、环渤海滨海生态旅游线路4条跨省生态旅游线路和河北坝上草原生态旅游线路1条省域生态旅游线路。太行山风景道(河北石家庄、邢台、邯郸—河南安阳、新乡)也已纳入规划;河北省辽河源、白洋淀、坝上草原、崇礼—赤城、衡水湖、京西百渡、雾灵山7处,被列为全国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河北省要以此为契机,促进本省生态旅游业大发展。
3.1.1 精心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一是实施太行山整体开发战略。河北省太行山区风景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要以太行山高速为主线,打造“绿色太行”;以西柏坡为龙头,打造“红色太行”;以燕赵文化为根基,打造“文化太行”,形成太行山全域生态旅游新格局。二是实施提质增效战略。要围绕特色做文章,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为龙头,推出休闲、度假、避暑、科考、探险为内容的生态旅游项目。依托塞罕坝、木兰围场、尉县空中草原、沽源草原、张北草原、京西草原及其湿地等自然景观,张承地区生态旅游重点发展草原观光、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要在培育精品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该省海滨海岛、湿地温泉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北戴河新区、唐山“三岛”高端休闲旅游品牌。利用冰雪资源,把崇礼——赤城打造成我国冬季冰雪“观光+体验+度假”胜地;要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旅游商品,促进生态旅游与农业、林业、海洋、文化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形成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3.1.2 全力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依托国家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和国家生态风景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生态项目建设标准和要求,建设自驾车、房车停靠式营地和综合型营地,以及生态旅游宣教中心、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生态绿道等生态设施,创建绿色饭店,实现旅游服务的生态化;加强河北省重点生态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连接线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牌,形成纵横交错、便捷通畅的旅游交通体系。
3.1.3 健全并落实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制度
生态旅游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北在生态旅游片区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一定要落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严格控制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健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其他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评估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编制生态旅游指导手册,规范景区工作人员、商户和游客行为。切实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3.2 做优生态农牧业
河北省农牧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需要修复。应该推广运用一些安全的、科学的方法帮助农牧区生态减压、增产提质增效。
3.2.1 大力推进太行山立体农业模式
以小流域为单元,山头、陡坡营造水土保持林;山腰缓坡和山脚实行水平沟、水平梯田或鱼鳞坑整地,营造经济林,前期进行果粮(油)间作;沟谷按坡降设计谷坊坝和塘坝,淤地造田蓄水,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形成以林果为主体林、草、田、水、路合理布局,林、农、牧、渔协调运转相得益彰,建立“山顶洋槐戴帽,山腰板栗缠腰,沟道苹果、梨、桃”的立体农业。
3.2.2 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牧业
一方面,积极推广生态减压、提高农牧业产出的新技术,比如,大行距高低套间作高产栽培技术、绒山羊增绒技术、全日光节能温室、现代灌溉技术等,形成提质减压增效的牧业生产新模式和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新模式。另一方面,在种养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牧业示范区、示范户建设。按照“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平衡、循环发展”的思路,采取“企业运营、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组织运行方式,统筹开发畜牧业养殖粪污、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实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建设原料收运体系,以规模化生物天然气、有机肥等为纽带,建立农牧结合区域多向中循环、种养结合主体双向小循环,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构建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全域生态农牧业立体大循环,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3.2.3 加强有机、绿色防控,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一是着力建设绿色外向型优质高效果品基地。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板栗、红枣、梨、桃等果品种植地,产量较大,但绿色、优质果品规模还较小。应积极运用绿色种植、加工、储运技术,加快绿色优质果品基地建设,打绿色牌,实现果品提质增效。二是以秦皇岛、唐山、沧州等沿海海域为主体,充分发挥滩涂和浅海面积大、水产养殖基础好的优势,推广高效、生态、健康的增养殖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名优新品种养殖,大力发展对虾、螃蟹、河豚等优质水产品养殖,建设浅海优势海产品养殖基地、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基地,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推进生态养殖。
3.3 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来看,河北单一化的工业园区较少,且不成规模,大量的工业园区内各种企业混杂,产业关联性不足。越来越多的污染事件直指工業园区,集中生产变成了集中污染。原本是地方经济发展引擎的工业园区,部分成了环境风险隐患最突出的地方。尤其是县级工业园区,已经变成了遍布全省的污染源。因此,创新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省工业园区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3.3.1 延伸园区内产业链
各地要加强园区产业规划,发展产业链经济。围绕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物料闭路循环,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实施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对于不能在产业链条中找到位置的,即使项目投资再多,规模再大,也不能进入园区。
3.3.2 鼓励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国际上,企业的环境表现已成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采购产品、选择服务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之一。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中国企业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园区要加强宣传,让企业充分认识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开展环境经营,并取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资格,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3.3 加强县级工业园区污染治理
河北省小企业集群较多,环境污染较突出,是今后环境执法监管的重点。要积极推进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加强排污企业在线监测,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普遍实现园区污染有效治理。
4 完善基于提升生态建设新活力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具有激励作用、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建设的活力。河北省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基本靠财政预算,补偿标准偏低,生态修复和建设的动力不足。还需借助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完善区域间的横向补偿机制、直接补偿机制,真正实现“污染者付费、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
4.1 协调建立水源涵养地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治理具有周期长、收效慢、投入大的特点。1989年以来,作为京津水源涵养地的承德地区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的投人已超过20亿元,每年投入近2亿元,每个县年均投入3000万元,对于财政收人微薄的贫困县而言不堪重负。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坝上地区的生态治理资金不断增加,北京、天津也进行了对口支援,但相对于浩大的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而言,还远远不够,也难以解决这些地区的生态贫困问题。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要以“水”为媒,以区域生态工程为纽带,与京津协商研究制订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争取京津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以體现“受益者补偿”的基本原则。
4.2 继续实施省内跨界水质生态补偿机制
自2008年4月河北省实施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考核生态补偿机制以来,全省七大水系水质有了一定改善。与2007年相比,2015年,全省七大水系Ⅲ类和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增加了21.94%,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降低了18.98%。但要实现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既定目标,河北还必须加强流域监测,根据实际污染情况的变化,动态调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项目和超标排污“生态补偿金”扣缴标准,让这一制度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4.3 逐步强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调动社会各方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与京津相比,河北生态建设空间较大。应加快京津冀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提高林业碳汇交易价格和在碳汇市场中的交易比重,加大对林业自愿减排项目的扶持力度;放眼国际市场,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进行碳汇交易。同时,还要对省内湿地、草地的碳储存量和碳汇潜力、碳交易等加强研究。力争把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纳入碳汇交易系统,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拓宽生态补偿渠道,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关于“十三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革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5(21).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R].北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6.
[3]牟永福,胡鸣铎.河北省生态建设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其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