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校企”协同打造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4-20 03:53李艺全
中国轻工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经管类校企企业

李艺全

(福州大学,福州 350116)

“校校企”协同打造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艺全

(福州大学,福州 350116)

高校人才培养作为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几年,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探索了一种“校校企”协同打造校内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新模式,该模式引入校外合作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变输血式投入为造血式发展,操作性实践为创新性实践,学习性实践为创业性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解决了校际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和企业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校校企”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成效显著。

校校企;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经管类

一、引言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高校要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1]。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一是多数高校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不多,方式老套,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需要开展讲座、竞赛等所谓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3];二是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化程度低、系统性差,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较为封闭,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校内外的协同和互动不够,实施效果不明显;三是当前经管类师资队伍以学术性博士为主,他们普遍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和商业经验,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较为欠缺,缺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基于以上问题,如何构建一个综合多种要素与资源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校校企”协同打造校内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的探索——以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积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整合和挖掘与合作高校、合作企业的优质资源,通过校校、校企的深度融合和频繁互动,协同打造一个集合多种要素和优质资源的校内虚拟仿真实践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总体思路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虚拟仿真实践平台,至少应包括高校的开放式实验室和校企共建的创新实践基地两个部分[4]。从目前来看,高校一般的开放式实验室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的要求,而企业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由于经济效益、安全等考虑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面对这种状况,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着“以生为本,优化配置,重视创新,鼓励创业”的基本理念,一方面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如英国威尔士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淡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加强合作,通过互聘师资、合作研究、共享课程资源等途径,共同搭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大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引入合作企业东兴证券福建分公司、兴业期货有限公司、天广消防、福建交通集团等公司、福州恒裕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等,由企业投入资金、人员和软件等,“校校企”三方通过创新校内真实企业实践场所,在原有的开放式实验室的基础上基于5I(互联、互动、整合、智慧、信息)理念协同打造高校内企业活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践平台(见图1)。平台包括线下和线上两个层面,线下主要是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进行高端角色模拟,尽可能熟悉企业经济活动的流程,同时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基础,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线上主要是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集成整合现有合作高校、合作企业的相关教学与科研资源,通过将国家和省级等精品资源公开课统一规范管理,形成优质的教学资源库,同时通过教师门户等途径为师生提供全天候的在线教学体验与知识管理,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从碎片化向系统设计整体改革转变。这种综合多种要素与资源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重构了资源配置的模式,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实现了“配给式”教育向“供给式”教育的改革和转变,有效地克服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化程度低、系统性差等问题,不仅为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而且也较好地解决了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和企业的技术问题,突显了福州大学在经管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的特色。

图1 “校校企”共建校内企业活动虚拟仿真实践平台

2.具体实践

(1)转变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理念是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人才教育理念上进行了三个转变:一是树立大经管一体化的理念,以整体实践观为出发点,用综合与系统的视角审视实践教学,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重构实践教学的新范式;二是树立教学实践面向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的理念,通过“校校企”三方协同打造校内虚拟仿真实践实训平台,将合作企业出现的实际问题引入实践教学,为学生积累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培养出的人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要求,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个人成长体验,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原有的“配给式”教育向“供给式”教育的改革和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探究研究学习的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5]。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校校企”共建的虚拟仿真实践实训平台为依托,以企业项目为主线,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在商业经验和实践型师资等方面的优势,结合经管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共同制定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完善;二是在企业活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立了开放式的学生实验平台和教师门户,可以实现在线实时教学、在线视频学习、在线动手实验、虚拟化服务器供应、博客讨论、邮件互动、在线作业批改、在线练习与强化等,有助于消除师生因大学城等时空环境改变而导致的弱互动缺点,据统计,目前访问平台人数达到了75万人次;三是将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究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可以在 “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的研究,通过对项目的参与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知识获取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强化实践训练体系

图2 角色虚拟仿真实验

校内虚拟仿真实践平台是学生开展独立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福州大学企业活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在整合自身资源及合作企业提供的先进设备、软件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等特点的多层次实践训练体系,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实践要求。一是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引导,让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企业横向课题的研究,学会运用已学的知识,选择有效的方法,拿出解决企业实际项目的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以企业经济活动流程环节和高端角色能力链为拓展,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采用让学生分角色模拟的方法,以CEO(首席执行官)、CFO(首席财务官)、COO(首席运营官)、CIO(首席信息官)、CMO(首席市场官)等角色所需的能力链作为具体抓手,实现实验课程路径的优化[6],如图2所示。通过培训让学生基本掌握行业内所需的一些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是以创新创业实验室为依托,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院通过“自助式”的创业学习平台(包括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三创”竞赛平台、企业创业项目种子库等)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创业咨询和创业导师指导等服务,培训项目包括商业机会识别、商业计划书撰写、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学习项目。通过创业学习平台的引导,一方面可以使创业活动向长期化、社会化、实战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真实的创业感受,提升学员的整体素质和风险应对能力。

(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校内外双导师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实施“教—研—训”一体化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具体形式主要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课程建设和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等。一是着力推动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教育,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加大科技竞赛专项经费投入,大力推动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各类科技竞赛。近年来,我院在全国各类经管类科技竞赛中表现突出,曾获“学创杯”2014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一等奖,“学创杯”2015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特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首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和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流通业经营模拟大陆地区决赛二等奖。2015年,有2支团队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2016年,有2支团队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等。二是大力实施创业课程建设,通过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创业通识课程和创业核心课程体系,结合闽商创业精神、合作企业创业文化的熏陶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构建“教—研—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度,有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积极发挥学院自身积淀的学科优势,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创业学院为依托,将学生、教师和企业等多方需求置于同一平台,推动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5)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队伍。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采取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具体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把好人才引进关,这直接关系到能否在较高的起点上建设一支能胜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学院在人才引进上除了考察应聘者的教学、科研、师德和心理外,同时还考核应聘者是否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国内外企业工作过两年以上及拥有金融、证券、财务、会计等各类资格证书的中青年应聘者。二是重视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通过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进行评估,找出他们能力上的不足和欠缺,确定需要提高的具体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同时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熟悉企业的运营机制,提高教师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7]。三是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从合作企业的管理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联合指导教师。四是根据实践教学模块建立几支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等方面既有各自的优势,又存在不足,通过团队内部的相互协作及优势互补,相互提高,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

1.模式创新

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基于5I(互联、互动、整合、智慧、信息)理念和致力于“创新增值”,构建了一个综合多种要素与资源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对各合作高校、合作企业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和充分挖掘,通过高校与合作高校、合作企业的深度融合和频繁互动,并不断突破国界,保持和国际接轨,不断突破学术交流界限,逐步延伸到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这种动态化的网络组织和内外互动机制,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化程度低、系统性差等难题。

2.手段创新

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在大经管教育观和培养观的指导下,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充分促进教学改革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融合,采取系统的虚拟化技术搭建新型的经管类虚拟仿真实践平台,推进互联网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将教育教学改革从碎片化向系统设计整体改革转变,而且可以为师生提供全天候的在线教学体验与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3.内容创新

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突破了原先以流程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秉承“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原则,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始终将企业实际业务需求作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素材,共同探索解决办法。这种变输血式投入为造血式发展,操作性实践为创新性实践,学习性实践为创业性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而且也解决了校际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和企业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校校企”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结语

本文立足于创新创业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在大经管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校校企”三方协同共建校内虚拟仿真实践平台作了统筹考虑,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全方位的改革,不仅优化了学院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然而,实践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高校不仅要通过与兄弟院校和合作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共享多方优质教学资源,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将行业最新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 htm.

[2]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33-35.

[3]胡春平,刘美平,葛宝山.现阶段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以吉林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77-80.

[4]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 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6):83-85.

[5]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6]郑双,吴海东,陈朝晖,等.企业经济活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1):13-16.

[7]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26.

(责任编辑:姚歆烨)

Building School-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Management Talents

LI Yiquan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Talents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society in China.In recent years,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Fuzhou University has worked out a new model:a virtual simulation platform collaboratively built on campus by the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The model introduces high quality resources of other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changes “blood transfusion” into “blood making”,operational practice into innovative practice,and learning practice into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This win-win model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in developing th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solv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realizing quality resources sharing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and has thus brought benefits to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chool-school-enterprise;virtual simulation;practice platform;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420

李艺全(1979—),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第八批福州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教〔2014〕45号);福州大学2016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研〔2016〕39号)。

猜你喜欢
经管类校企企业
企业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企业
企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