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农”文章 城市党报亦责无旁贷
——谈《泰州晚报》的“三农观察”专栏

2017-04-20 01:50钱建虎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4期
关键词:泰州党报三农

□钱建虎

(泰州日报社,江苏 泰州 225300)

做好“三农”文章 城市党报亦责无旁贷
——谈《泰州晚报》的“三农观察”专栏

□钱建虎

(泰州日报社,江苏 泰州 225300)

按照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要求,把农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城市党报更是责无旁贷。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三农”宣传究竟该从哪里着手,怎样才能做好、做新、做出成效?

关注“三农”,营造宣传声势

对于不少媒体而言,农民被置于注意力的边缘,农民话语权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关注“三农”,重建农民的话语权,让农民的身影和声音出现在重要版面上,是党报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提升城市党报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当前,我国进入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关系大变革大融合的历史时期。“三农”宣传也迎来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期。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泰州所辖市(区)过去是传统的农村地区,不少地方的农民还存在与市场脱轨的情况。这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从乡镇到一个个普通的村落,我们追寻一个个生动的样本。大型系列专栏“泰报记者基层行”,坚持每周推出一篇专题报道,并设立“三农观察”栏目,定期策划深度报道,到目前为止,已推出近300篇报道。

不少读者来信、来电,称赞“三农”栏目办得好,相关报道既总结提炼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又及时反映了基层的呼声,发现了某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对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和“一刀切”的做法,具有鲜明的警示作用和较为深刻的启示。

贴近农民,深度解读热点

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我们把农村、农民、农业作为报道主角,让主角本身说话,而不是像一般的宏观性报道一样,单一的让官员们来谈论“三农”问题,从而避免隔靴搔痒、纸上谈兵等问题。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要求记者必须在农村进行深入观察,这种观察要细化到一个个符号,譬如农村的一家企业、一间商店、一个家庭、一处鱼塘等等,要在这些场景中捕捉到生动的细节,挖掘出精彩的故事,从而掌握第一手鲜活素材。

舆论影响力的背后,是思想的力量。从具体操作来讲,就是不能用就事论事的眼光关注“三农”,而是以发展眼光打量农业,以公共视角审视农村,以人文精神关怀农民。

我们提出“三农”报道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一个村子、一个农民自己的故事,而是要把这些故事,更多展现给“三农”之外的人,通过拨动他们的兴奋点,让“三农”话题引起各个阶层的关注。也就是说,要通过设置议题,推动决策层重视,引发更大的社会反响,从制度建设入手,解决实际问题。

《农田“白色革命”如何趋利避害》《破解“公司+农户”困境》《农民合作社,如何真正“合作”》《看基层供销社怎样“破茧重生”》《农村民办养老院如何走出困局》《订单农业推广难在哪》《土特产如何扬出大名声》《“问诊”土地》……60多篇“三农”观察报道,抓住当前热点问题,敢于直面基层各种困惑,深度剖析、理性探讨,力求推动在制度层面解决问题。不少报道见报后,引起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报道提出的问题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并出台系列政策意见。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提出,报道对象不求完整、完美,唯求独特、真实、有典型性,有生命力,只要在朝着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迈进过程中有一处闪光点或有借鉴意义的,就给予充分和具体的报道,并力求体现党报的深度和高度。

创新手法,打造报纸品牌

对“三农”话题的采访报道,我们要求记者走进农村,而不是走近农村,要把脚步停留在田野当中,把视野拓宽到农村之外,把思考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具体报道中,我们要求记者尝试使用下列三种手法。

透视历史。社会是持续发展的,当前发生的事件或多或少都有历史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在大历史观下来观察农村社会的变化,把脉未来发展动向。如在《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本”》一文中写道:

“作为一种不动产,宅基地一直被农民视为自己的家产。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土地管理部门给农村宅基地发放了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证,进一步确认了农民的宅基地权利。”

“尽管如此,宅基地仍然不能进入市场公开买卖,使得农民最重要的不动产变成了‘沉睡的资本’。”

关注人物。小人物也有历史的冷暖感知。在时代大背景下观察普通人物的喜怒哀乐,不仅可以使报道生动可感,也更能给人以启示。因此,我们要求每一篇“三农”报道,都要有人物故事。如在《快递下乡,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文中,导语部分是这样的:

“你在网上购买的衣服已到我网点,请你明日下午六点前取货。”收到集镇快递网点发来的信息,蒋垛镇许庄村村民许某正在扬州办事。

“要不,烦你把包裹送到我家里。”“对不起,我们不负责把包裹送到村,你要到镇上来取。”

“按行规,超过三天可以收取一定的保管费,现在只有两天,你们怎么催得这么急?”“这是公司规定,你不及时来取,包裹丢了概不负责。”

一番电话“口水战”后,许某还是万般无奈赶回了家。

配发手记。“三农”报道,是记者深入基层群众中,带着感情体验,带着问题观察,带着责任思考后形成的。我们要求记者尽量配发记者手记,对自己看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对一些现象进行总结,提出很有见地的思想观点和建议。

比如《乡间再现养猪热》配发的记者手记提出:30多年来,“猪周期”频伤国人,势单力薄的农民理应得到政府部门更多的有效预警和政策引导。就保供抑价而言需要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努力,遵循市场规律,引导规模养殖,减少流通环节和加大扶持力度等一系列“组合拳”发挥效用。仅仅依靠一时“养猪热”,难免再现“猪贵伤民,猪贱伤农”的现象。

我们采访过的地方,很少采用常见的总结或官员的经验介绍,而是赴实地调查,给出一个真实的农村。记者在接触农村、了解农村、认识农村的过程中,培养了同农民的感情,同时也让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我们的报纸增强了信任。报社通过开设这样的专栏,打响了品牌,提升了品位,培养了固定读者群,延伸了党报影响力。

(编辑:古缘)

猜你喜欢
泰州党报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幸福水天堂——泰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泰州古韵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