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月如
摘要:民国时期,女子教会大学的代表金陵女子大学经历了本土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学校宗教氛围减弱和社会角色转变两个方面。以金陵女子大学的本土化为个案,探究其本土化原因,可以给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些启示:应当注重树立大学精神,并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在根本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本土化;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97-03
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中外办学、联合项目、海外分校等教育合作项目的开展,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也吸引了众多留学生前来中国深造。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回顾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发现教会大学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在中国历经本土化进程,最终融入中国社会的教会大学,保留并发扬了大学精神,为社会培养了杰出人才,同时在动荡的时局下开展社会服务,贡献力量,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中,女子教会大学是非常特殊的一类学校。本文即以女子教会大学中的代表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通过梳理其本土化进程,探究其变化背后的原因,为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一些启示。
一、金陵女子大学本土化的进程
1912年,8个美国教会(南北美的浸礼会、美以美会,长老会以及基督门徒会、圣公会)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组建一所女子联合大学以解决教会女中的师资及各书院女毕业生深造的问题。1913年,有关人士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长老会的代表德本康夫人(Mrs.Lawrence Thurston)为新大学首任校长,并租赁了南京城南绣花巷为临时校址。经过改造维修,1915年9月17日,作为中国第一所本科层次的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正式开学(下文简称“金女大”)。金女大成立的基本前提和最终目标仍然是宣教。德本康夫人就曾表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那些有志于成为基督教领袖的男性和女性”。然而,在金女大发展的过程中,其所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和社会现实发生碰撞,为了适应现实需求,金女大的办学目标从传教转向教育为本。1925年,国民政府要求外国人设立的学校必须向其教育部请求立案许可,金女大于1930年申请立案并获批。在本土化的进程中,金女大继续承担通过大学教育为社会培育人才的职能,也为当时的社会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金女大本土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宗教氛围减弱。金女大在创办初期即设立宗教系,所有学生必修一门宗教课。1930年向国民政府注册立案后,宗教系改为哲学系,宗教课程也全部改为选修。对比向国民政府注册前后金女大的宗教课程,我们发现其变化是相当大的:
其变化主要有两方面:(1)所有宗教课都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2)虽然课程数量增多,但内容从纯粹的宗教研究转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从实际情况来看,宗教课并未受到多大欢迎,学生毕业后从事宗教事业的人数也极少。1947年,金女大对32年来毕业生的情况进行统计,703名毕业生中,从事宗教工作为11人,仅占总人数的1.6%。这表明,创办时期校方对培养基督教领袖的期望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德本康夫人最初认为招收的学生都是有志于成为基督教领袖的年轻女性,最终结果证明并非如此。校园的宗教氛围也在逐渐减弱。金女大创办初期,其宗教氛围相当浓厚,有64%的学生入学时已是基督徒,每日上午都参加早祷。但与此同时,金女大并没有在校园中大力发展基督徒,对于不信教的学生,校方主要通过潜移默化。1915-1919年四年间,仅有1名学生成为基督徒。这一事实至少部分地表明,金女大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宗教氛围。在向国民政府立案的过程中,每日早祷改为非强制性的活动,其他集体宗教活动,如周三的祈祷者聚会,周四的默祷会,也都成为非强制性的。可见学校对宗教生活的要求已大不如前,与办学的初衷也相背离。
2.社会角色转变。早期金女大的办学思想仍然是为中国基督教的发展服务,学生服务教会与服务社会同时进行,这种服务的爱心“来自上帝爱,通过耶稣基督得以彰显,它给所有人以丰盛的生命(即abundant life,为金女大校训“厚生”的原文)”。因此,早期金女大的社会服务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包括创办了儿童主日学校培幼小学、创建平民诊疗所等。1928年,吴贻芳担任金女大校长,她对校训“厚生”的解释与德本康夫人有所不同,她认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而是要用自己的智能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可以看出,吴贻芳的诠释中宗教成分已经大大削弱,转而强调基督教教义中服务社会的普世价值。北伐战争时期,金女大的学生对中国当时贫苦、动荡的社会关怀明显增多。抗战期间,金女大的办学主旨转变成为抗战服务,校训“厚生”比之前增添了历史厚度。南京大屠杀期间,金女大校园是成千上万难民的保护所。1938年,金女大开设家政科与实验科,前者帮助难民妇女掌握生存技能,后者为青少年女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而部分被迫西迁至成都华西坝的金女大科系,也成立了社会服务委员会,指导当地居民识字,提供医疗治疗,推广营养、产妇卫生以及公共卫生常识,为妇女开办语文、记账、珠算等课程。同时开办婴儿班,招收婴儿至5岁的幼儿,并为失学儿童成立儿童福利实驗所,由金女大学生进行授课,将学生实习与服务儿童两者相结合以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
二、金陵女子大学本土化的原因
作为教会大学,金女大在传教上做得并不成功,而本土化进程却在大学中悄然兴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的有识之士在19世纪末提出男女并重教育思想,可以作为女子学校开办的另一个来源,金女大社会角色的转变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其次,当时的社会格局使得金女大的本土化成为现实需要。
1.本土化的历史原因。中国本土关于女性的教育问题,最早由维新派提出。早期维新派从男女平等的观念出发,强调了女学的重要性。陈虬认为中国应该“设女学以拔取其才,分等录用”。郑观应也曾撰写《女教》一文,指出“拘于无才便是德之俗谚,女子独不就学”乃是“政化之所由日衰也”的症结所在。维新派后期,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与国家盛衰有密切关系,因为“蒙养之本,必自父母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可见,维新派将女子教育和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虽然当时女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贤妻良母,但这种思想还是开了风气之先。20世纪初,女子学堂纷纷出现,金女大的创办,部分动力就来源于此。日后发展中,金女大虽然在办校方针上延续着传教的宗旨,但中国本土的女学思想仍然存在于校园中,如家政系这一明显具有性别倾向的系科设立,就符合了社会的需求。在中国内忧外患时期,金女大在儿童福利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女性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延续。
2.本土化的现实原因。金女大本土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北伐战争到抗战爆发的十年间,国内的政治乱局“彻底改变了金女大与外界社会的关系”,各种社会政治力量都希望金女大能够参与其中。国民党政府对这所当时中国最大的女子大学格外重视,希望通过金女大开展妇女运动。吴贻芳为“厚生”校训赋予新意,强调人生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正是对当时社会需求的回应。从此开始,金女大的社会服务日益增多,学生们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并不仅仅出于宗教信仰,更是出于对家国的关怀。1937年,金女大校方向外地师生发出电报,称“我们民族的抗战向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全体人员提出了挑战,要求她们积极地追求丰富的生活,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在此,“厚生”的校训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本的宗教含义,体现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理想。如前文所述,金女大在南京和成都分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活动,主要对妇女和儿童进行救济。总体来说,国家动荡时期,金女大的课程安排和社会服务都顺应了中国国情的现实,也因此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金陵女子大学本土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
1.国际化进程中要保持大学精神。金女大作为一所教会大学,在其四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最初的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虽然校方一直坚持基督教理念,但是宽松的宗教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得金女大逐渐远离教会大学的本质,走上了本土化的道路。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金女大的办学目标和社会角色随着社会环境一再发生变化,但是大学的精神并没有因为这种变化而减弱,金女大的校训“厚生”正是大学精神的体现。虽然“厚生”源自《圣经》,但即使学生不是基督徒,也都时刻铭记校训,从实际行动来体现服务他人与社会的理想。这种精神历经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被金女大的学生传承下来,因此成为金女大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无法复制和模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知名高水平大学,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资产,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关键。大学精神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学术声誉,可以吸引优秀的师资和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而拥有了一流的人才,就拥有了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源泉。
2.国际化要立足于社会需求。金女大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遵照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中国国情,立足学校特点,将高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实践。尤其在抗战时期,金女大发挥了女子教会大学的特点,在城市和农村都开展了大量的妇女儿童救济和教育工作。在学校内部,金女大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在踏入社会前的指导工作,在毕业前由教师为学生做主题报告,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包括对于社会需要的认识以及怎样应对这些需要、人生的价值等等。我们认为,当今世界,无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走得有多远,最终还是要与社会对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相关联。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该是借鉴、而不是照搬国外的高等教育模式,认真考虑如何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接轨、融合。另一方面,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后,还应该建立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社会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各项指标的国际化,更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才能在根本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9.
[2]孙海英.金陵百屋房:金陵女子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吴贻芳.回顾金陵女子大学[G]//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集粹·教育卷.南京:江蘇省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
[4]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高等女子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Waelchli,Mary Jo.Abundant Life Matilda Thurston,Wu Yifang [D].Ohio:Ohio State University,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