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芳
摘要:本文就“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方法创新进行了讨论,文章不仅阐述了“互联网+”的相关概念,而且还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这一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正式教育带来的挑战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策略,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变革。
关键词:“互联网+”;“95后”;思想政治教育;挑战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60-02
一、“互联网+”的相关概念
早在2012年11月的第五届移动博览会开幕大会上“互联网+”这一理念就被提出,在十八大以后,“互联网+”这一理念逐渐融入到社会各行业中,在2015年两会期间一些业界代表及学者对“互联网+”进行了更深一层的定义。“互联网+”是指在信息时代下,充分将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到各行业中去,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互联网+”主要具有开放生态的联系、关系结构的重塑以及人性的尊重三个主要特点。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一切符合条件的、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连接起来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让每个个体均实现价值。“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文化结构,在网络平台下可以重新分配和组合权力、议事规则以及话语权,体现出了对人性的重视、尊重和敬畏。
二、“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对网络有一定依赖性。“95后”这一代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开始接触网络,与网络发展有着一定相似之处,从某种角度出发,网络已经成为这一代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95后”大学生不仅能够利用互联网拓展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子,而且已经在这个大环境下树立了自己的生活理念,再加上移动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他们对网络有着极强的依赖性。
2.认知及思维能力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得到一定提升,“95后”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获得了以前的大学生前所未有的益处,借助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帮助具备了全球化视野,不仅能够学习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而且还能够接触到西方文化思想,丰富了其知识面,使其认知及思维能力更加活跃。
3.各类心理问题不断凸显。虽然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够拓宽“95后”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其认知和思维能力,但是“95后”大学生有着和我国经济发展相同的发展轨迹,他们可以被视为是我国不断强大和富强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很多家长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给予其最大限度的帮助,这样一来如果在物质基础完善的环境下学生过于关注虚拟社会,沉迷于网络,那么各类心理问题将会不断涌现出来。如果学生难以正视所处实际环境,较好地应对困难,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对“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受到网络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思想的影响和冲击,而这一阶段也是“95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95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本身自我辨识能力方面并不成熟,如果在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思想扭曲的情况。举个例子,在网络时代下西方一些国家过于崇尚拜金主义思想,一些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了相关信息,由于缺乏正确的疏导使其难以对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进行理性的认知,价值观出现一定偏差,这样有可能对其今后社会交往、就业创业造成一定阻碍。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缺乏主导性。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其不仅扮演着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而且更是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具有一定主导性和权威性特点。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95后”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主导性和权威性难免被削弱,教学难度增大。同时,由于“95后”大学生辨识能力还不成熟,难以分清到底是老师说的对,还是网络上的对,着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考验。
3.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内容与学生追求个性的趋势相悖。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95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过于强调自我,追求自我个性发展,一些学生对于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内容并不认可,其认为现有的思想正式教育模式和内容已经与自身想要得到的脱轨,无法体现出自我,对教学持有怀疑态度,更甚者则滋生了抵触心理。对此,高校必须充分结合学生个性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内容,进而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互联网+”时代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策略
1.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工作开展状况的关注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高校学生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是指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信系统以及传输系统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之上的网络。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在网络上发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时,要想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置到网络上,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进而间接达到宣传和指导的目的;其次,高校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趣味性、形象性以及直观性的特点开设网络课堂,不仅高校教师可以进行授课,而且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讲授思想政治知识,使一人授课,全体大学生都能够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2.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数据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思想正式教育网络数据库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对此,高校应当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完善思想网络数据库,安排专人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建立起电子档案,使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能够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数据库的信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定期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信息输入在内,使信息具有动态性,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对接,从而更好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
3.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在“互联网+”大环境下要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的努力,其素质的高低与工作开展情况息息相关。对此,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正式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4.加大对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教育力度。对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教育是“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对此,高校应当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网络伦理、网络法制观念,教会其分辨对错,提高其自觉性。
5.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觉性属于软性管理,但是单靠软性管理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还需要采取硬性管理对其进行鞭策。对此,高校应当积极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准则以及监督机制,一旦在网络平台上发现违规行为要对问题学生要给予一定惩罚,不仅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而且还要与其学分相挂钩,对于拒不改正的学生要扣除相应学分,做到“防微杜渐”,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为“互联网+”环境下对“95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供一定保证。
结束语
现阶段,很多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都在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更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还需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正确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27):21-25.
[2]常雪.依托“互联网+”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6):38-39.
[3]孙志方.“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