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建高等医学院校二级院系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

2017-04-20 16:50王地娟郭键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6期

王地娟++郭键

摘要:在新建高等医学院校中,院系的教学质量监控主导性滞后于学校的监控体系,学科专业性不够突出。对此,院系教学管理者要提高责任意识、完善措施,发挥一级院系的监控主导作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水平,为学校赢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新建高等医学院校;二级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35-02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是指高等本科院校内,二级院系一类教学管理组织,根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采取合适的方法措施和手段,对全部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调控,以保证教学结果能够靠近既定目标,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建立在学校监控体系基础上,应接受学校教务处的检查和业务指导。

一、二级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不足

随着我国新建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化,与此明显对立的是教育质量的下滑而引起的社会和学者的诟病。因此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工作强调高等院校对自身内部教学质量的监控。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有力推动了这类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此类院校二级院系的教学监控体系在实际运转过程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误区和盲区。

1.缺乏主动性和认同性。新建高等医学院校中存在一个现象:学校层面的监控强于院系层面的监控,院系层面缺乏监控的主导性,主体性被忽略。此类院校的二级院系由于在管理决策权限方面的局限,找不准自身在监控体系中应有的位置,缺乏责任感。他们普遍认为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的任务,被动的依赖学校行政命令和文件,片面地以学校的检查代替规划,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和作为。

2.缺乏整合性和系统性。新建高等医学院校的二级院系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监控就只是制定相关规定和制度,而对于如何加强制度之间的整合、转换为长效机制缺乏成熟思考和实践。虽然为了迎接本科合格评估检查,二级院系层面都制定了相应的监控制度,如教学(开学、中期、期末、实践教学)专项检查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师生学生评教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用人单位需求调查、毕业生教学质量追踪调查工作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片面的以制度代替监控,制度贯彻不落地,散点式工作,没有形成联动性、整合性、系统性,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医药学科特色未凸显。笔者担任医学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十年期间,参加了每学期本院系的教学督导组对教学检查的意见和建议反馈会,发觉专家的建议专业指导性不强。教学督导专家由于不是本专业领域的学者,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多为课堂纪律、教师体态体貌、教学基本方法等形式上的,而对于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难易符合度等关键问题,很少提及或泛泛点到即止,提不出针对性强的改进措施。

4.学生学习形成性评价未建立起来。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目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更加偏重的是对教师“教”的监控,而对于学生的“学”的过程监控可以说还比较薄弱甚至缺失,大多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

5.体系层次上不健全。就形式而言,新建高等医学院校在监控体系的层次上确立了学校、院系和教研室三级监控体系。但客观分析,教研室这一级的监控作用没有得到顯现和受到重视,学校和院系制定的制度停留在纸上,贯彻不下去,一些监控手段如集体备课制度、同行听课制度等贯彻力度有待加强。

6.缺乏运作经费,机构空置。新建高等医学院校权力更多集中在学校层面,虽然二级院系都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督导委员会、教材指导委员会,选派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专家,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对二级院系教学监控的专项经费投入,二级院系也缺少经费,导致院系层面对监控的过程缺乏奖惩机制,难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开展有效工作,最后形成的局面就是机构空置。

二、建议

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多方面,新建高等医学院校一般是从专科院校升级或者合并而成的本科院校,在质量文化的环境营造方面有所欠缺,跟不上转型的步伐[1],而二级院系自身的管理决策权限机制不健全,找不准自身的位置,导致意识和责任感不到位,专业深度不够,缺乏经费投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层面,更需要院系主动作为。

1.树立质量观和全局观。院系教学管理者应该树立质量观和全局观,树立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作用是不可取代的责任感和意识。教学质量监控不只是学校层面的事情,也不是学校层面能完全胜任的工作,只有院系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把握监控的专业性、深度性,更能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当然,学校教务处可以开展国家ISO9000质量标准的系列学术讲座[2],帮助院系教学管理者和全校教师了解和树立质量理念。

高等医学院校的院系教学管理者更要具备人文素养,在监控过程中融入人文理念,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切实发挥监控参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依据医、药学科特色,找准院系监控的侧重点。学校和院系监控的侧重点不同。学校层面的教学监控是对全校制度和规范化的全方位督导和管理,以规范化、制度化、趋同性和全面性为[3]特点,而院系层面的监控要更加关注学科专业的差别,建立体现学科和专业特点的教学监控体系。宏观至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微观至教学大纲的执行、对教学内容讲授的深浅程度把握、是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评教评学信息反馈、实践教学细则等。

3.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医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注重教学过程,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途径。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开始建立学生形成性学习评价体系。笔者所在的学校已于2015年迎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此学校专门出台了形成性评价的指导意见,通过采取记分作业、翻转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活动、学习笔记、改进学生考核方式等措施加快和加大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设进度和力度,更好的监控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动态发展过程,便于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和效果。

4.有效整合和联动相关制度和机制。目前校级和院级层面的教学规章制度的制订上已经比较完备,但散点式运作较明显,还需要在制度机制之间,要建立有效的整合联动,加强运转的灵活性。每年到医院开展实习工作检查可以和毕业论文工作检查、毕业生教学质量追踪调查工作结合一起,师生评教评学工作可以和信息反馈工作共同开展,集体备课可以跟同行听课同时进行,这样加强制度之间的整合联动和灵活性,才利于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5.健全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层级关系。监控体系的层级关系中教研室是基层更是关键。要发挥这一级的质量监控作用,教研室主任又是关键。他们是基层部门管理者也是作为具体政策的执行者,二级院系要制定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和权限,使其成为院系政策贯彻执行的第一人,对教学组织活动起到直接监督作用。这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层级关系才能理顺,才有利于监控体系的顺利实施。

6.完善保障机制。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当在绩效分配方案中明确划拨教学质量监控的经费,让院系教学监控机构真正运作起来,不致成为一个空架子。院系管理者要健全奖惩措施,明确监控机构人员职责权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监控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真正开展实效性的监控工作。

三、结语

未来,教育部计划逐渐把全国600所高等院校转型为应用型、职业技术型本科教育,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也会逐渐转向教学质量的竞争,而新建医学高等院校如何同师资、办学力量雄厚和历史悠久的知名医学院校竞争就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而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在整个学校质量监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作用更加大于学校,因此高等医学高校的二级院系一定要树立起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为自己的学校赢得转型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黄家庆,黄宇鸿.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缺失与完善创新[J].高教论坛,2012,6(6):66-69.

[2]曲海舟,李硕豪.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教育,2011,(4):40-44.

[3]张秋硕.普通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建构与运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