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古力?吐尔逊汗
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在家后的水渠里玩耍,水渠更像是汉族村落和哈萨克族村落的‘分界线,大家跳进水渠里嬉戏,但听不懂彼此的语言,我们说的话都不一样,但对于玩的共性,语言似乎不能成为我们彼此的障碍。直到有一天,汉族小伙伴们在中午时分,带来几根火腿肠,各分一半给我和我的小伙伴,我们高兴地拿回家,准备给家人炫耀我们伙伴给的好吃的,然后再吃,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当时妈妈的回应,不问来龙去脉的先打了我一顿,紧接着把火腿肠扔进了炉子里,并非常严肃地警告我;‘以后可以和伙伴们玩,但是他们的任何东西你都不能吃,因为不清真,我很不解,更不理解什么是清真,只知道我们从小不能吃猪,驴,狗肉,很快也将这事抛到九霄云外,但似乎也觉察到我和伙伴们之间的不同不仅仅是语言,好像还有很多,甚至后来都不敢给他们给我喜欢吃的奶疙瘩,害怕他们回去后也会挨打,好几次都默默的将其放入口袋。后来因为父母工作忙碌,我被送到夏牧场奶奶家里。那里没有以前的伙伴们,而我也只是和奶奶一起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记得有一次内急,就地坐在河边解小便,从来没有骂过我的奶奶狠狠的训了我一顿,警告我禁止在河边解小便,也不能往河水里倒脏水,当时的感触是;怎么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一个月后倾盆大雨,河流不像以前那么可爱,拦腰截断的松树一起一落的被黑浓茶似的洪水冲了下来,此时有几个叔叔来家里,不知说了什么,奶奶拿着一碗牛奶走向河边的土堆上,对着洪水撒牛奶,嘴里念念有词,之后洪水奇迹般的变少了,不像之前那样湍急涌流,也是从此之后,此前对水的敬畏莫名其妙的转向奶奶,见到小伙伴就讲述当时惊险而神奇的一幕。
正似如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社会环境、信仰、制度等等也在潜移默化的养育着影响着不同的人们。也正是《迁徙与适应: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这部著作,在与其‘交谈时勾起了我很多对自己,对曾经的生活环境,以及对长辈和小伙伴们的种种回忆。
在《迁徙与适应》这部著作中,将中国塔吉克族的水文化分为生活中的水文化,生产中的水文化,文学中的水文化和观念中的水文化,处处体现了中国塔吉克族的正义与邪恶,好与坏,美与丑的价值分类标准。对于塔吉克族来说,正如我们哈萨克族一样,‘水早已被符号化,成为了他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塔吉克族的谚语中也有反映水文化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的人像慕士塔格那样顶天立地。慕士塔格的水是圣水、‘知识就像泉水,挖得越深越纯净、‘过河不可横渡,登山不可之上,等等。书中关于日常生活中的水文化描述过程中也提到我爱喝的奶茶,哈萨克族与奶茶结缘并非几日,然而,塔吉克族的奶茶并非我理解中的奶茶,塔吉克族有两类奶茶,一类是达布达尔的瓦罕人的奶茶,红红的;一类是色勒库尔人的奶茶,白白的。那么问题来了,我是哈萨克族,从小喝茶,塔吉克族也爱喝茶,那么我们这些少数民族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喝茶的?茶从哪里来?不同民族之间同样的奶茶为何会不同?我自己为何不知道?正是这本书,给予我启发,更教会我‘田野的重要性,同时让我深刻理解做田野,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或许做了田野,也会像以前的我一样,身为哈萨克族,从小喝奶茶,也不了解其渊源,或者说会是个情镜中的盲人。
记得上初中时,我家就经历了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而带来的‘拆迁,搬迁,定居梦一般为时一年的特殊时期。大人们有人称快,迫不及待的想住进新房,开始新的生活,有人痛斥不公,更不愿意拆房,因为几代人居住过的老房子,甚至觉得会影响下一代的幸福安康。但其中,最核心的任由此番言论的因素是‘户口,我家很特殊,不是农业户口,因为属于城镇户口,在父母看来‘能够合理的评估,拆房,搬迁,就不错了。但在书中作者针对移民搬迁的描述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总结:‘洪水对塔吉克族的传统社会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洪水侵袭可能导致家族分家,房屋的重建等,同时,也影响到民族经济的发展变迁,致使田地的失去、家畜的丢失、存款的淹没、劳动力的丧失;甚至可能导致迁徙,当然,迁徙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由政府组织的。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自然环境特别是水对于塔吉克族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重要性。。那么我们的拆迁与塔吉克族的迁徙,虽然都是人与生态环境的动态演变,虽然都是文化的变迁,也由此记录下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但最初发起因素和本质不同。不同环境中的人在资源利用时的行为背后是什么?是文化,是政策,还是控制,是妥协,还是最终的适应等等的启发非常有助于我的学习与调研。
在人类史的漫漫长河中,文化的进程一直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恩伯夫妇《文化的变异》一书中所说的:‘正如没有哪个人会永远不死一样,也没有哪种文化模式会永远不变。物竞天择,一切生物都生活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文化背景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态位。塔吉克族文化的包容性越大,其生存空间就会越广。例如我的家乡拆迁后,农牧民定居后多半因地制宜从事旅游接待,经营农家乐牧家乐,收入远比以往可观,孩子上学也比以往便利,妇女不在仅仅从事刺绣及家务,倘若自家农家乐经营不乐观,便去其他家以钟点工提供服务;在本书中作者针对移民搬迁点的调研总结以下几点规律:第一,搬迁越早的農户,其家庭经济状况越好,适应情况也越好;第二,灾民和移民相比,灾民的生活条件较差,移民的生活条件较好,第三,从移民的性质来看,一般的移民和牧民的生活条件比公务员的生活条件差。因此,移民搬迁项目的成功与否除了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之外,还与民族文化的适应策略有关。
与此著作结缘,阅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与自己的家乡进行对比,不断的思索一些现象背后的因素或者渊源,有不同,也有相似之处,无论怎样,正如书中所言,文化的适应力越强,环境变迁的影响和作用力就越小;反之,文化的适应力越弱,环境变迁的影响和作用力就越大。环境变迁与文化适应相辅相成,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与新疆哈萨克族社会联系,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对社会新风尚,对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在思想上接受了,口头上也能娓娓动听的说一套,但观察他的生活却依然如故,看不出有多大的改变.有些因为对这一现象缺乏科学分析,便为之焦灼,甚至产生悲观情绪.其实,从历史上看,这种现象在任何一次社会文化转型期中都会出现,带有必然性,因为整个社会文化转型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和漫长的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蹴而就.而它的前途,总会在认识和行动上,在最大范围内的渐趋一致.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希隆、汪金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4]夏里甫罕·阿布达里.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5]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