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培
防病保健咏春拳
◎吴 培
最初接触咏春拳是上大学时候,觉得拳式精简,易于学习,再加上看了电影《叶问》,更加向往学习我国传统武术咏春拳,因为它柔而不弱,刚而不猛,注重一个字:巧。学咏春拳讲究的是悟性,悟性高,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和窍门,很快就能上手。咏春拳是一种很实用的格斗术,当然,我学拳并不是为了去打架,只是为了防身和养生保健。作为一项爱好,我不能苛求自己在技击水准上有什么突破,毕竟每天能抽出练武的时间还不到20%,没法和专业领域的人比较,但我可以做到的是把掌握的东西学精,再配合自己所学的中医知识,就能通过练武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下面就谈谈练习咏春拳可以达到哪些健身效果。
第一堂咏春课,师父在课上教了“二字钳阳马步”,在双腿并拢,双手平举拉至腋下为拳后,也就四个步骤:①膝盖向下略微弯曲;②双脚跟分开45度;③双前脚掌分开45度以至于两脚平行;④双脚跟再分开45度,肩与两脚同宽,同时提肛卷胯、含胸拔背、虚灵顶劲、舌顶上颚。
似乎看上去稀松平常,比起其他拳种,这个姿势也算不上美观,然而就保健来说,里面却有大学问。人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就是我们身后从脑袋下方到屁股的脊椎。脊椎骨如果不正,轻则就是压迫脊椎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出现头昏、手臂酸麻等情况;重则就是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脊椎变形后,导致胸腔的体积缩小,而胸腔里面有肺和心脏,它们受到压迫,本来能吸进肺部的气吸不进,本来能进入心脏的血液进不了,人就会出现大问题。
咏春拳的“二字钳阳马步”一扎,顶直了颈椎、挺直了脊背,让胸腔的体积恢复了正常,呼吸及血液循环也就相对顺畅了。同时,在“扎马”的过程中,膝盖内扣、脚尖向内等形成了诸多的三角形人体结构,不仅让身体能更稳,也帮助把下肢的血液往上送到了心脏,在某种程度也能加速血液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扎马”的时候,看上去没有动,然而扎上十来分钟后,却微微有汗的原因之一。
“鼠标手”并不只是使用鼠标而形成,而是一种代称。长时间使用手指、腕部工作的人,腕部正中神经由于腕管内腱周滑膜增生和纤维化而受到挤压,就会出现手指麻木、无力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多发于电脑族经常使用鼠标的右手,而得名。
咏春拳中的圈手,就是在手臂前举、手指并拢、掌心向上、平摊手掌的前提下,让五指以指向自己的方向,尽可能的屈曲,然后以腕关节为轴心,由身体内侧慢慢向外旋转,转不动后,方才停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五指尽可能的屈曲后,肘关节伸的更直,对肘部是一个拉伸的运动;对于腕关节来说,由内向外的旋转,促进了腕部僵硬的肌肉组织活动,将腕部内可能粘连在一起的组织也拉伸开来,预防了“鼠标手”。
“五十肩”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肩周炎,因为多发于五十岁左右的人群中,而得此俗名。现在由于许多人伏案工作时间较长、运动过少等,肩周炎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
咏春拳中的膀手既是一个防守和进攻动作,更是一个保健锻炼的动作。像上课举手发言一样举起前臂、掌心向后,随即将肘关节外旋,将整个动作变化为军人敬礼的姿势,然后保持这个姿势以后臂推前臂,以肩关节为轴心,绕过眉毛,让前臂水平略向下落在胸前,此时,后臂与胸成垂直的90度角,前臂与后臂形成130度角,膀手的动作就完成了。
从养生保健角度来看,这个动作的核心,就是在肘关节尽可能的外旋、外展后,以肩关节为轴心划的这个弧。肩周炎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肩膀由于背单肩包或者坐姿不正,导致肩膀部位的肌肉及组织僵硬、劳损,形成一个慢性的炎症,炎症渗出的物质,又把周围的组织给粘连在一起,让肩膀难以活动自如。膀手可以很好的帮助肩膀活动,预防肩周炎。
咏春有句话,叫“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说,不论是扎二字钳阳马步,还是练习圈手和膀手,在家里、办公室内就可练习。除此之外,师父每天耳提面命的有句话,那就是“不要想太多,放松”。咏春第一套拳,叫“小念头”,用广州话发音,听起来像“少念头”。少念头,就是不要想太多,就咏春技击的角度来看,少念头可以让我们在练习时候更专一,更容易功成,放松可以让我们能更快的反应,更快的出拳,而从保健的角度看,少念头和放松可以让人更从容,心态更平和,少焦虑,从而少疾病。
咏春拳作为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武术,有其独特的自身魅力。今天的我们不仅要提倡保护传承传统国术,也应该充分突出它的健身价值。因为,它本身是修身之道,也是防病之术。其中修身也就是习武者自身保健,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有机会应该努力发掘武术养心、健身方面的积极作用。要知道,武术作为国术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化宝库,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