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The Rose的歌词为语料,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阐释语篇的意义建构与连贯的实现,从结构隐喻,转喻和基本隐喻三个方面剖析源域不同的隐喻共存于同一语篇的动因。
关键词:概念隐喻;语篇连贯;The Rose
作者简介:王亚聪(1992.12-),女,汉族,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人,郑州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1
1.引言
語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本文将连贯置于概念系统当中,旨在以实例揭示隐喻思维如何影响语篇意义和概念的建构,从结构隐喻,转喻和基本隐喻三个方面剖析源域不同的隐喻共存于同一语篇的动因。
2.概念隐喻对语篇意义的建构与连贯的解释
本文以The Rose 为语料,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该语篇意义的建构与连贯进行阐释,试图运用新的认知学理论解释隐喻思维在连贯语篇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的认知功能。
2.1概念隐喻在The Rose中的体现
在歌曲The Rose 当中,存在着多个概念隐喻。例如,在“爱是河流”中体现了生命,自由和爱情三者的相辅相成。同时表明爱情当中的悲欢离合。“河流”作为源域,通常会使人联想到水中的芦苇等。依据人们的体验,陷入爱河中的人,如果没有坚定的爱,势必会被艰难困苦所阻碍,打败,就如水中被淹没的芦苇。在“爱是剃刀”中也运用了结构隐喻,其中“剃刀”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看似无害,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被其尖锐的刀片所伤,便会伤痕累累;正如爱情,它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矛盾冲突,分手失恋等也会使人痛彻心扉。在“爱是饥饿”中,运用基本隐喻,基于人自身的感知器官来映射人在追求爱时的欲望以及所伴随的痛苦。
在下一段歌词中,植物意象“花”和“种子”被用来隐喻“爱情”如植物一般,有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需要浇灌和呵护。并且通过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将听者从语篇世界拉回到话语世界,更好地劝说听者要相信只要满怀希望地种下爱情的种子,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会收获爱情的果实。
在此歌曲中,不同的源域凸显目标域的不同方面,全面反映目标域,使整个语篇浑然一体。
2.2认知基础下的语篇连贯在The Rose中的体现
The Rose作为其同名传记电影的片尾曲,真实地歌唱出电影主人公Janis Joplin的渴望爱却又对爱怯懦的心声。该主人公是一位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但糟糕的样貌使她从小就受到同龄人的嘲讽与排挤。这些来自同伴的轻视及厌恶对她造成了一个几乎是来源与病理学上的对爱的需求,但对于爱,她始终有着一种难以克服的自卑;成名之后的她在感情生活中,无法相信任何人,也不相信自己会被人爱上。所以在歌曲的开端通过隐喻方式,凸显出爱情悲苦的一面,有目的地对始发域意象选择的过滤,反映了认知主体基于原型的创作理念,同时也提出了其论述的主题。接下来将爱情映射为植物,阐述其相信爱情是需要呵护、浇灌才能开出芬芳的花朵,结出美好的果实的观点,同时也与前面的三个源域意象特征形成对比,并通过转喻的方式,映射出原型以及像她一样渴望爱而又畏惧爱的人,无法体会爱情美好甜蜜的悲苦心境。
3.结语
概念隐喻观将隐喻视为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在体验的基础上,人们通常心理格式塔将概念范畴化、系统化,从而达到理解新概念的目的;而连贯是概念隐喻的一个显著特点。本文以The Rose 创作人自身的体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范畴源域构成得隐喻共存于同一语篇的动因,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以体验为基础的概念隐喻观在解释抽象事物方面强有力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Evans, 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2]任绍曾.概念隐喻及其语篇体现——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17-21.
[3]文旭,叶狂.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 外语学刊,2003(3):1-7.
[4]汪少华, 樊欣. 2009. 概念隐喻、概念整合与语篇连贯——以一则商业广告为例[J]. 外语研究,2009,(4): 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