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霞++赵硕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培养改革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摘 要:出生于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于200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后,好评如潮,大获成功。本文依托评价理论的子系统-态度系统为研究视角,自建语料库,从词汇层面对《追风筝的人》展开实证分析,以探究主人公阿米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态度系统;情感;判断;鉴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2
一、理论基础
评价理论将语篇中的评价性资源按照语义分为三大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其中态度系统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与人类的感情密切相关,它包括情感反应、行为判断和事物评价(Martin et al. 2005: 35)。相应地,态度系统又分三个子系统:情感子系统、判断子系统和鉴赏子系统,由情感子系统导出判断子系统和鉴赏子系统。表达这些态度意义的资源不仅具有评价意义,而且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显性和隐性之别。
二、胡塞尼与《追风筝的人》
胡塞尼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他于2003年出版了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后,获奖无数。这本小说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70多个国家出售。同时,《追风筝的人》在纽约时代周刊的畅销榜单久居不下,此外,因为该部小说,胡赛尼还获得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成为联合国难民署的亲善大使。书中阿米尔在人生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经历,也见证了他性格特点的变迁。
三、研究方法
本篇论文采用的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自建语料库,以《追风筝的人》为分析语料,切割为三部分,每部分分别使用AntConc软件的WordList功能检索前100个频次最高表态度意义的词汇。将这100个词汇按照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系统的定义归类,通过统计软件SPSS做方差分析,得出在每一部分中三个子系统是否分别具有差异性,从而把握每一部分的重点态度资源,为定性分析做准备。定性分析:结合之前分析结果,基于态度系统详细分析在文本三个部分中态度系统的三个资源相互作用,是如何在不同阶段体现阿米尔性格特点的。
四、对阿米尔性格的解读
(一)第一阶段阿米尔的性格发展
第一阶段为第二至九章的内容,讲述了阿米尔童年时期在阿富汗度过的时光,与仆人的儿子哈桑之间的揪心故事。阿米尔未能及时像哈桑次次为自己挺身而出的为哈桑这样做,致使哈桑被强暴,而他也为自己的罪行不断受到良心折磨。
对比以上三个表可以得出,在小说的第一阶段,判断资源出现频次远高于情感和鉴赏资源(显著性水平α=0.10),说明叙述者阿米尔倾向于用判断资源来评价自己及周围人的行为。
儿时的阿米尔既懦弱又不诚实。当邻居的小伙伴欺负阿米尔时,Hassan steps in and fends them off(P24)。哈桑勇敢地击退欺负阿米尔的贵族小少爷,而阿米尔却never fights back, he just drop his head……(P24)。阿米尔从父亲的口中得知了这些评价。在父亲心中,阿米尔缺失了一种叫做勇气的品质。可是,阿米尔却还不诚实。when they come home, I say to him, ‘How did Hassan get that scrape on his face? And he says, ‘He fell down(P24)。阿米尔知道自己懦弱,却像父亲隐瞒哈桑的勇敢。这些判断资源充分展示了阿米尔的缺点和弱点。也为阿米尔之后犯下的错埋下了伏笔。I ran because I was a coward. I was afraid of Assef and what he would do to me. I was afraid of getting hurt……Maybe Hassan was the price I had to pay(P84)。這些判断资源与情感资源相互作用,也反映出了阿米尔懦弱的性格特点,他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阿塞夫强暴,却选择逃避和牺牲哈桑。
(二)第二阶段阿米尔的性格发展
第二阶段为第一章及第十至十四章的内容,描写了阿米尔和父亲受战争影响而移民到了美国。原本阿米尔以为自己能将往事忘却,埋葬在过去,却发现自己日日受良心的拷问。
从以上三个表可以看出,在小说的第二阶段,判断与情感资源无显著性差异而同时与鉴赏资源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α=0.10)。再从出现平均次数可以得出,第二部分中,情感与判断资源为重点态度资源,也是分析阿米尔性格特点的切入点。
成年的阿米尔日益坚强,经常自省。父亲和妻子的坚强与善良激励着阿米尔从懦弱像坚强转变,对比父亲面对危险而临危不惧,敢于付出生命挑战强权,妻子作为阿富汗的贵族千金能在等级分明的阿富汗社会中对仆人一视同仁,教她认字写信,在同意与阿米尔结婚前,向阿米尔坦白自己曾经与一男子私奔。父亲和妻子的勇气让阿米尔反思自己,明白自己的路需要自己走,而且要勇于担当。My whole life, I had been “Babas son.” Now he was gone. Baba couldnt show me the way anymore; Id have to find it on my own. The thought of it terrified me(P189)。前两处加粗资源为判断资源,第三处为情感资源。阿米尔的前半生一直有爸爸的庇护,现在他需要靠自己了,虽然已经变得坚强些了,但还是有些害怕。
(三)第三阶段阿米尔的性格发展
第三阶段为第十五至二十五章的内容,描写了阿米尔在拉辛汗的催促下回到了阿富汗,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在保卫父亲的房子中牺牲了。拉辛汗告诉阿米尔,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是为阿米尔和父亲同时赎罪。父亲背叛了自己的仆人兼好朋友阿里,阿米尔背叛了自己的兄弟及朋友哈桑。阿米尔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
从以上三个表中可知,在小说的第三阶段,情感资源分别与判断和鉴赏资源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水平α=0.10), 而情感资源出现平均次数也远高于判断和鉴赏资源,因此,在这一阶段,阿米尔倾向于使用情感资源来评价自己的感情状态和行为反应。
完成自我救赎过程中的阿米尔勇敢又果断。阿米尔坦然面对过去,知道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在反社会分子头目阿塞夫手中后,毅然决然地与阿塞夫决斗,以救出索拉博。It hurt to laugh, hurt my jaws, my ribs, my throat. But I was laughing and laughing. I hadnt been happy and I hadnt felt better, not at all. But I did now...but I felt healed. Healed at last. I laughed (P312)。在這段描写中,阿米尔全部使用了情感资源去描写自己最终得到了心灵的自由。面对阿塞夫残酷的殴打,阿米尔感受到的是高兴,是解脱,最终内心的罪行得到了治愈。阿米尔没有畏惧阿塞夫残暴,果断接受挑战。I realized something: I would not leave Afghanistan without finding Sohrab (P276)。阿米尔果断决定,要带着索拉博离开阿富汗,这是一份两代人的罪行得到救赎的见证。阿米尔终于成熟了,勇敢了。不再懦弱,不再欺骗,而是坦然面多自己的内心。
五、结论
本文依托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对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阿米尔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以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了文学作品中主人公不同阶段的性格特点,研究发现阿米尔从懦弱到勇敢的蜕变,也以此奠定了小说的语言基调。小说《追风筝的人》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利用评价理论进行分析,有待于笔者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Martin, J. R., 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M]. London: Continuum, 2005.
[2]Hosseini, K. The Kite Runner [M]. New York: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