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青海省图书馆建馆83周年。2016年正值“十三五”开局,又恰逢青海省图书馆新馆开馆之机。回顾8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艰辛、坎坷和辉煌并存。随着省图书馆新馆建设的顺利进行,标志着青海省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收藏者和传播者,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正接受着挑战和变革。此外,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青海省图书馆新馆落成启用,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得以更新的同时,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作为图书馆人在新的任务和历史使命面前,我们必须要不断追问和解决三个问题:图书馆“是什么?”图书馆“怎么做?”图书馆“实现什么样的新目标?”以多元办馆的新模式,以功能的拓展打造读者与馆员的精神家园,这必将成为省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一、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职能转型
青海省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与旧馆相比,新增服务职能和高科技数字化内容近百项。新馆共5层,外形呈L型,将旧馆围拢其中贯通融合。新馆(A区)一层是综合服务大厅;二层是少儿图书馆,设有图书借阅区、亲子阅览区、科技体验区、才艺展示区、小小手工坊、小小植物园等;三四层为读者服务中心,设有读者沙龙便于交流互动;五层为数字图书馆,设有大型信息数据中心机房、裸眼3D新视觉体验区、高保真影音体验区、数字阅读体验区等。新馆建设期间,对旧馆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新旧馆舍总建筑面积达到24000平方米,规划总开放面积约20000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优秀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而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读者的满意度则是图书馆的灵魂。过去,图书馆作为图书典藏与图书借阅以及公共阅读的专门机构,馆员也只是协助读者完成图书借阅的基础性工作任务,重点发挥了较多的阵地服务和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图书馆职能也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向信息与知识的提供机构,向全民阅读和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变化,从纸张走向数字与纸质并重变化,由群体化服务向“个性化”定制服务变化,由坐等读者上门的阵地服务向走出馆舍深入基层、社区的流动服务相结合的变化,由单一向全方位服务的变化。这就是社会的发展变革所需而带来的图书馆职能的变革。
二、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目标
服務性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在信息化时代,这个属性日趋明显。当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全民阅读呈现出“碎片化”“随身化”的大趋势。为满足广大受众群体对数字化阅读的需求,促进全民读书热情,提高阅读率,让广大受众全方位、多渠道地使用公共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我们提出未来青海省公共图书馆“五个转型”的服务目标:{1}从图书典藏与图书借阅机构,向信息与知识的提供机构转型;{2}由公共阅读机构,向全民阅读和推进“书香社会”建设转型;{3}从纸张走向数字与纸质并重转型;{4}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转型;{5}逐步实现由群体服务向“个性化”定制服务转型。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多元化服务,通过搭建独特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推送平台,把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揭开我省全新的数字化影音科技新的一页,并使其成为有效推进我省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渠道。全面实现“图书流通率高、延伸服务广,多元化服务形式宽泛,咨询参考领先,数字资源全覆盖,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的发展方向。从而巩固图书馆工作的基础性和文化主导性地位,通过努力,实现“大文化立馆,新理念办馆,数字化强馆”的新目标。
三、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建设重点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办好图书馆应“以人为本”,这种思考不仅自觉呼应了中央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而且,符合广大读者的精神需求。省图书馆定位应该放在文化上,要树立文化立馆,要有大文化办馆的理念,自觉呼应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的趋势,积极主动在微观领域探索公共图书馆转型与实践,从转型实践中寻找新的发展生机,这也与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相契合。
尤其是当前,“书香社会”“全民阅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图书馆毫无疑问将肩负起全民阅读主阵地的重任。推进全民阅读工作要重点抓好图书馆主体职能的发挥,从读者需求出发提供服务,提升读者广泛参与意识。今后省公共图书馆职能延伸要认真研究并做好导向职能的延伸、服务职能的延伸、服务理念的延伸、服务层面的延伸、教育职能的延伸等方面的谋划和推进工作。此外,还要积极培育并发挥本馆专家型团队的优势和智慧,借鉴先进的兄弟馆办馆经验,来推动青海省图书馆事业发展。2015年4月至11月,青海省163名图书馆员赴苏州参与了“换脑筋、转观念”的培训工程。此次培训在青海文化工作培训史上为首次,共举办了6期培训班,覆盖了本省各级图书馆近60%的工作人员。培训包括了理论授课、实地考察、经验座谈、培训心得分享等环节。此次培训大力提升了青海全省各级图书馆馆员的职业技能,丰富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青海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方式
一流的图书馆需要一流的馆员,一流的馆员来自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来自创新机制,拥有专业技能才能做到专业服务。好的图书馆除了出色的服务,还要拥有好的管理体系和创新机制,要有出彩的学术成果,要拥有自己的专家学者团队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其中,关键在于全面实现科学用人和完整配套的制度体系。
图书馆人要在新的发展时期转变观念,树立全局意识,形成合力。我们长期身处体制内,养尊处优已使得大家想当然的萌生了一些惰性思想,不知不觉中成为“牙膏式”的群体,这些陈旧观念和做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对此,我们越要强化建章立制工作,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执行一整套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带出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讲规矩,立章法。
进一步推行新的更加符合公共图书馆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切实把我们的服务搞上去,我们必须走创立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发展之路。当前,越是处在现代化高科技领域下,我们越要深入研究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现代公共图书馆必须不断完善更新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准。除了强化“硬件”建设外,强化人的管理必须提到首要位置来加强。
基于这些思考,下一步省图书馆需要在服务职能延伸上下功夫。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特别是新馆启用,把图书馆的职能推向不断演变的状态中,因此,图书馆管理要与时俱进,在变中求思考、求发展、求创新,彻底转变“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只有创新才是图书馆发展进步的大趋势、大方向,只有站在全社会角度思考读者需求,超前思维、超前谋划,才能满足社会进步对我们工作提出的全方位要求。
(三)以需求为导向提供服务
公共图书馆要注重需求导向,不断思考基于读者、为了读者、让读者充分参与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还要满足不同群体读者的特殊需求。在为青少年阅读服务方面,尝试开办优秀的讲座、少儿志愿者服务等,重“教”更重“育”,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办成小朋友们追捧的品牌活动;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加强信息开发,为政府机关等提供内参及定题服务等;为残障人士服务方面,开展“残疾人读书会”“盲人视障服务”“残疾人培训班”等。
公共图书馆服务还应走出馆舍范围,创建更多服务阵地,为无法到馆的更广范围内的读者提供有效服务。这一点对于地广人稀的青海省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在建设文化服务阵地方面,结合青海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要多建一些延伸服务点,盘活现有的服务点,使其充满活力,充分发挥作用。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青海作为“三江之源”,多民族聚集地,具有多元化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应围绕民族特色文化可提供的讲座和培训服务,包括“青海湖讲坛”“青海文化大讲堂”“城市热读”“信息咨询”“少儿才艺培训”“企业管理咨询系列讲座”“健康服务”“书法绘画摄影讲座”及利用虚拟演播室自创数字多媒体“微视”教学课件等。在青海我们还要十分注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环保知识普及等方面特色讲座以及更广泛地资源搜集储备等,使之成为百姓关注和喜爱的文化品牌。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元化服务,真正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市民大书房”“百姓教育的大课堂”。
四、新時期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一)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省图书馆新馆开馆后,还将逐步启动馆藏数字资源建设及服务,实现移动、电信、联通、广电四网并行的“网络+服务”模式,除了线上线下为社会全方位提供服务外,以多媒体出版形式推广自创数字资源到全省各州县乡村基层图书馆(站)和文化室,乃至与全国各地图书馆进行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知、共享,从而提升青海省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深度传播。
在网络消费全面兴起和现代高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效整合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实现“四网合一+数字出版”,无疑对促进和优化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与数字化出版业发展的融合,拓展馆藏资源与数字出版渠道来提高我省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补短板、强实力,搭建起一条互利共赢的桥梁,成为多方位、多领域,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长期可持续走高的催化剂,打通图书馆全方位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最后“一公里”。图书馆不断创新的新业态,无疑可创新符合新形势要求下的传播形式,最终探索形成最具主流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成熟的“图书馆+数字出版”新模式。使其成为我省数字化建设领域互为补充、合力助推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创新亮点。
(二)推进“总分馆”体系建设
“十三五”期间,省图书馆还要在“总分馆制”这种新型发展建设体系方面下大力气做研究,积极借鉴“苏州模式”“呼市经验”,推进公共图书馆与基层政府等机构合作的职业创新。通过“动态资产权”实现全省文献资源的统一采编调配和通借通还,通过由总馆向分馆直接派遣工作人员实现紧密型的统一管理,通过“孵化式培训”提高了馆员职业素养进而保障省、州、县三级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致,从而实现总分馆服务的方便快捷和经济高效。充分利用在总分馆建设和发展的研究成果,遵循总分馆本身的客观规律,结合各地的实际,设计一个既适应青海实际,又符合客观规律的总分馆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使其符合规律、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经济高效,从而保证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全覆盖、服务的普遍均等,保障群众的基本阅读、信息获取、文化活动、终身教育等基本权利的制度。
今天,图书馆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已经深入人心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不仅信息资源发生了变化,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而且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大趋势要求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和研究大文化目标下的公共图书馆多元服务形式及手段的多样性。青海省图书馆应从转型实践中寻找新的发展生机。因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嫁接而呈现更为多样性的服务和表现形式,我们期待着在数字化时代下更好地实现数字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手机图书馆、音像图书馆新目标的实现而做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青海百余图书馆员“东部取经”服务本地公共文化建设[EB/OL].[2017-02-08]http://www.nlc.gov.cn/
newtsgj/yjdt/2015n/11y_11629/2015
11/t20151127_109562.htm
[2]刘正伟,黄淑君,谢平.青海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4).
(作者简介:张景元,男,青海省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