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萍 胡盛然
【摘 要】近年来,常有知名媒体人转行投身教育。他们寄情高校、看破名利,怀揣着崇高的责任使命,立志从高等教育入手,从源头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为互联网+时代鱼龙混杂的传媒行业注入一股清风,最终革新新闻事业。笔者作为有着十五年传媒经验的新闻工作者,正是这其中的一员。进入高校一年来,笔者发现,从新闻业界到学界绝非简单的工作变动,如何实现从高等教育入手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本文从新老媒体之争入手,解决造成当今传媒现状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学习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着手重点探讨从业界到学界应该跨越的三条鸿沟分别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人。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高等教育 新闻学 转型发展
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正面临断崖式危机,很多传统媒体从业者感到了信仰与生存的危机。
传统媒体就真的一蹶不振、一无是处,必将走向衰亡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报刊、广电之于微博、微信绝不等同于胶片之于数码、虚拟之于数字。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媒体今天的衰败是其自身原因与社会现状二者矛盾相叠加造成的。
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部分传统媒体正逐渐失去其耐心、细心与专心的特质,也就失去了其专注新闻本身、重在深度挖掘二次消化、定位精英高质阅读的行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当下社会快速发展,一切都在提速,人们难以再有平静的内心去接收、品读、分析优质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人只一味地关注新闻的量与趣,忽视了新闻信息的内在,由此也给低俗信息、网络谣言甚至是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降低了民智,甚至对社会造成了某些不稳定的因素。由此可见,好的新闻起码不会让人蒙蔽双眼为人左右,只有守住了这条底线新闻行业才能永葆纯洁。
为此,应从新闻行业内部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两方面着手,打通新闻行业与教育体制的壁垒。从培养有着坚定信仰、高尚情怀、崇高理想并具备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功底的优秀青年入手,发展新闻事业、净化新闻系统,最终引领整个社会回归纯粹、回归专注。
在这一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具有相当新闻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的新闻从业者引入课堂,成为专职教师。但从业界到学界并不是简单的工作变动,而是有三个“鸿沟”需要跨越。
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的模式与目标有着明显区别,既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其就业提供指导,又要把正方向、鼓励创新、发散思维,注重学生性格品质的培养与个人能力的提升。
丰富的经验、专业的素养、专注的精神无疑是新闻从业人员到高校任教的优势。但也应注意到,众多新闻从业者特别是一些老编辑、老记者往往受限于时代因素,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新闻学教育,或是所学信息过于陈旧与当下课堂不匹配。这就易造成,知识体系不够完整、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滿腹经纶却无法向学生述明,诸多经验却无法得到传承的现象,这也许是大多数转型成功人士的苦恼。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从电视台转岗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后,就曾经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忙!高校教书可一点儿不比当记者轻松。做教师后我才发现,自己做媒体时候的肤浅。当我站在课堂上讲课,我才发现每一个数据都要有出处。因为你不说,同学们也会问你的,你这是哪来的数据?哪年的?哪个版本?他会把其他的数据、不同的数据拿出来,所以我觉得要做好多的功课。”
辽沈地区许多知名记者、编辑,社会经验丰富,知识面很广,但不一定是新闻专业出身,在走进课堂之后,难免会遇到理论知识不成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顺畅等问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有三点建议:
第一,集中补。讲什么课就补什么,专注什么就发散什么。先进的理论永远是对实践最好的总结,实践永远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有着相当丰富实操经验的老编辑、老记者即便没有接触过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可快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实现通过理论整合实践经验、通过实践经验发散理论思维。
第二,再学习。学习理论、学习思想、学习先进。尽管高校新闻专业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引入人才,但作为转型过来的新闻业界精英,要想成功转型、反哺教育、立足高校,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将经验与梦想传承,还是需要在学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上下功夫。需做到身处校园,心系社会;教育教学,立足发展;发散思维、鼓励创新,坚守正道。除再次进修外,还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更新思维体系、积极创新培养方法。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新闻事业先进生产力保持高度同步,与社会发展保持高度同频。
第三,回头看。“一个人不论活到多大岁数,最宝贵的在于历经沧桑仍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要始终怀有赤子之心,就要求常回头、常反思、常对照。
作为媒体人的新闻专业教师更要不时地常回头看看,及时总结,细细梳理,看看教学效果有没有达到心中预期的目标、看看教学内容是否与当初转行的期望一致、看看学生的反映是否如你所期待。
二、正确处理课程体系与个人经验的辩证关系
从新闻行业投身于教育的老记者、老编辑见多识广、身经百战、硕果累累、战绩辉煌,在日常教学中难免会将一些个人经历写入教案,融入课堂。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应控制好尺度、方式与姿态,避免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对此,笔者有些经验可谈。
第一,对讲授对象充分了解。笔者曾对2016级新闻专业的80名新生做了一个关于为什么要学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6%的同学很坚定地表示从小热爱新闻行业,是自愿选择新闻专业;64%的同学则表示是因为父母喜欢、考试成绩因素限制、上个大学就行、随便填的志愿等原因来到了新闻专业;甚至有一个同学表示“新闻专业的代码好记,我就填了”。
可见,受制于种种原因,大学的专业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存在一定偏差。一些学生对新闻行业并没有多远大的追求、多真诚的热爱,甚至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可能连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都没仔细阅读过。
我们最先所要做的不是宣扬新闻事业多么崇高,更不是宣讲自己有多么荣光,而是要努力找到与学生的兴趣契合点,引导学生逐渐了解新闻、认识新闻,从培养学生看新闻的兴趣做起。
第二,注重专业课程体系与个人经验的有机结合。新闻学的专业课程材料,熔铸了我国几代新闻人的心血、反映了世界先进的新闻思想,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与需求高度契合,是一部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即使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知识更新,但新闻业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基本没变的。我们一定要特别避免过于弱化体系、强调经验的局限,切莫因经验多而撇开教材、因见识广而小视教材,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不成体系。
唯有在尊重并坚持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在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指导之下,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才能够打造成体系、有特色、有思维、有深度的精品课程。
大谈特谈自己的经历固不可取,但如能在讲授过程中巧妙地插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具体的事例、详细的过程对知识点加以说明,将课程的内容变得具体化,易理解,则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更可逐渐引导学生明白新闻的意义、价值所在,从而使学生真正热爱上新闻行业。
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摆在突出位置
受考试机制的影响,当下我国的各阶段教育体系都呈现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初入大学的学生在思想上或许存在着这样实用主义的思维。高等教育阶段作为青少年性格品格最为重要的塑型期,需要高校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免出现老师以为学生知道、学生实际并不晓得的现象。
诚然,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众多新闻工作者见证了我国各个领域建设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更知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少数“阴暗面”。能否正确地看待一系列社会问题、能否正确地处理社会矛盾,是衡量是不是一名成熟、优秀的新闻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有着坚定理想信念、高尚职业追求,立志从教育入手发展我国新闻事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定已与自身血脉相融,因此更要将正确的思想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辨是非、识大体。
综上所述,只有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够根本实现众多新闻人的价值追求,培养养新闻人才、净化新闻体制、发展新闻事业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沈阳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0;[2]《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