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看新媒体时代新闻反转现象

2017-04-19 16:25王景巍周文韬
记者摇篮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信源新闻报道受众

王景巍 周文韬

【摘 要】新闻反转,是一种失实新闻引发舆论关注,但随后被证实该新闻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近年来新闻反转现象层出不穷,损害媒体公信力、侵害受众知情权、浪费社会公共资源、滋生不良舆论。网络时代的新闻反转现象,呼唤媒体重拾新闻专业主义,维护新闻真实性。

【关键词】新闻反转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反转”一词最早出现于2013年年末,新华社盘点了当年发生的新闻反转事件,随后被多家媒体转载。从2013年起,每年年末,媒体都会盘点该年度发生的新闻反转事件。这些反转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滋生大量不良舆论。

一、“反转新闻”的报道特点

通过梳理2013年至2016近四年来媒体评选的反转新闻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反转新闻与妇女、儿童、老人、患者、访民等弱势群体有关。这些反转新闻呈现如下特点:

1.信源单一,多来自社交媒体

绝大部分反转新闻为单一信源,且信源来自社交媒体。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唯一信源为网友在论坛发布的网帖《有点想分手了》,由于这篇网帖涉及城乡差异、婚恋观等热点话题,因此被部分传统媒体报道。在专业新闻采编流程中,一条新闻需要有多个信源相互佐证,记者要对报道进行多方求证、核实,“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这条新闻信源的单一性为后来该新闻的反转埋下伏笔。

2.新闻主题具有争议性和话题性

因争议性话题具备更高关注度与点击量,因此城乡差距、社会阶层分化、医患冲突等敏感议题更容易被新媒体采用。但争议性话题本身即存在事实模糊、观点偏激等问题,新闻事件一旦被贴上具有争议性的标签,即具备了强大的传播力,在社交媒体的分享评论机制作用下实现“病毒式”传播,这种事实模糊、观点偏激的新闻报道大范围传播,极易造成新闻反转。

3.新闻事件带有人为策划特征

人为策划容易造成新闻失实,引发新闻反转。有些新闻事件本身完全由人为策划,如“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事件”就来自于雨伞厂商的人为策划。有些新闻事件确实真实发生,但记者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通过新闻策划的方式左右事实发展。如“200余村民联名驱离8岁艾滋男童事件”,这名8岁的艾滋病男童的确存在,但200余人的联名信却是记者为了引起社会关注,人为策划的结果。自媒体模糊了新闻报道和广告软文、小说故事等其他类型文体的边界,造成了人为策划类新闻事件的泛滥,损害了媒體公信力。

二、新闻反转现象的成因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的新闻阅读习惯呈现出碎片化、移动化、浅阅读的趋势。一些媒体为迎合受众,刻意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话题度,放弃“把关人”责任,通过刻板印象采写新闻,将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标签化,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同时,受众缺乏媒介素养,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客观上助长新闻反转现象的产生。

1.刻板印象造成新闻失实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类人或事物形成相对固定、笼统而概括的看法或成见。1922年,由美国记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刻板印象影响新闻报道和网络舆论的客观、公正。刻板印象简化了对新闻的认知过程,忽视单个新闻事件的鲜明个性。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如果仅凭刻板印象,忽视对新闻事实的采访求证,忽视新闻事件的个性特征,就无法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客观的报道,造成先入为主的失实新闻,为新闻反转埋下隐患。

在“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事件中,媒体工作者和公众仅凭借社交媒体中一张大妈倒地抱紧外国人腿的照片,根据以往扶老人反遭讹诈的刻板印象,主观臆断大妈也在讹诈外国人,造成随后的新闻反转。

2.媒体把关环节不严

专业媒体的新闻报道一般最少经两层把关,即记者对新闻信源和采访素材进行把关、编辑对将要发表的新闻作品进行把关,决定哪些稿件可以发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认为新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根据一定标准,对海量的新闻线索进行取舍和加工。在新闻媒体对素材进行取舍和加工的过程中,媒体是受众获取新闻的“把关人”,能通过“把关人”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新闻信息是极少的。

在反转新闻的案例中,媒体机构和记者放弃了“把关”责任,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新闻的关注度,将信源单一和容易引起争议的新闻呈现在受众面前。比如,在中国高三女生被哈佛大学录取的事件中,媒体有意忽视了该女学生优越的家庭背景,新闻报道不全面导致社会公众误读,造成了新闻反转的发生。

3.受众缺乏媒介素养,易受“意见领袖”左右

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速率加快、内容庞杂。面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受众需要专业组织和个人来帮助其甄别信息,引领舆论,以微博“大V”为代表的“意见领袖”随之产生。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意见领袖”的门槛逐渐降低,“意见领袖”群体鱼龙混杂。传统媒介组织的网络“话语权”被削弱。当前,受众的媒介素养普遍偏低,在“意见领袖”的引导下,受众通常会失去理性思维和判断力,进行盲目地转发、跟帖,甚至使用网络暴力,使得网络舆论出现“一边倒”的现象。比如,在大学生掏鸟被判刑这一反转新闻中,新闻反转前舆论普遍同情掏鸟大学生,就是因为“意见领袖”抓住了受众对大学生的同情心理,发布了“掏鸟比贪污腐败量刑还重”“鸟比人贵”等煽动性言论。

三、新闻反转现象的危害

网络新闻的时效性、碎片化、互动性带来新闻失实、浅阅读、谣言泛滥等问题。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主观的议程设置、标签化传播,以及人为编造的悲情化、戏剧化的新闻故事,容易消费公众善意、透支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侵犯新闻当事人的隐私权。“‘新闻反转剧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真实性作为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其泛滥正严重威胁着媒体的公信力、恶意消费公众的善意与信任。”

1.透支媒体社会公信力

新闻反转事件透支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公众对新闻事件进行转发、评论,正是出于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是新闻媒体立足的根本。一则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取证和深入条理的分析,同时不能夹杂记者主观的个人情感。公众缺乏调查取证就抢发新闻,造成新闻反转,透支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2.耗费社会公共资源

新闻反转事件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具有争议的新闻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对事件关注和评论,政府部门进行核实、辟谣,新闻机构进行转载、报道。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一部分的媒体资源被反复消耗。在一个时间段内,所能形成的新闻热点是有限的,而失实新闻一旦形成社会热点,引发舆论关注,势必减少其他真实新闻的社会关注度。

3.助长网络戾气

互联网的匿名性、虚拟性助长网络暴力产生。新闻传播中“沉默的螺旋”导致网民对失实新闻缺乏理性思考,人云亦云。网络成了社会负能量的宣泄场所,充斥社会戾气。在成都女司机开车被打事件中,女司机和打人者的个人信息均被网友“人肉搜索”,甚至女司机在宾馆的开房记录也被曝光,网络上充斥对女司机的谩骂。而这些谩骂无助于解决问题,只是网民个人情绪的宣泄,最终形成网络暴力。

4.侵犯公民隐私权

网络在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个人隐私泄露的隐患。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加快了新闻信息的发布、传播与接收速度,每个人都可以把新闻快速分享到社交网络。这些被分享的音视频、图片并未征得当事人的同意,造成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失实新闻中的当事人处于舆论的风暴眼中,个人信息被网友曝光,给当事人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四、新闻反转现象呼唤媒体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主张新闻报道应客观、中立、全面,新闻人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信息泥沙俱下,专业媒体机构更应该恪守专业主义,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新闻信息。

1.坚持多层把关的新闻生产流程

在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中,一條新闻的生产要经历发现新闻线索、前期采访、后期写作、编辑审稿等一系列严格的规程。记者必须把控好采访关,尽量到实地进行采访,避免采信单一信源。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新闻报道的客观全面,避免新闻报道的标签化、程式化和新闻人物的脸谱化。编辑要把好审稿关,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审核,是避免新闻反转事件发生的最后一道关口,编辑尤其要对不符合常识或具有煽动性的报道进行核实。专业媒体机构和新闻生产者只有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坚持正确的新闻伦理观念,才能通过新闻报道为受众呈现出一个相对真实的客观世界,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2.真实、客观、全面地报道

在近四年的反转新闻中,新闻价值中的时效性和新鲜性得到强化,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被忽视。新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片面强调“抢新闻”“制造话题”“快速发布”,忽略了其最擅长的对新闻的全面报道与深度挖掘。事实上,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释、客观评论要比新闻的时效性更为重要。面对社交媒体中纷繁复杂的新闻线索,拥有专业采编队伍和成熟报道技术的专业媒体机构,理应为受众呈现新闻事实真相,成为网络舆论中的稳定器。专业媒体只有发挥其自身优势,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全面上做文章,才能赢得读者青睐。

3.自觉接受受众监督,及时纠错

新闻的传受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受众既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因此,受众在消除新闻反转现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失实新闻的核实、澄清得益于受众发声。新闻事发地的受众可以对新闻现场进行还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受众可以从专业角度对新闻中的疑点提出质疑。新闻媒体要自觉接受受众监督,及时纠正新闻报道中的谬误。

4.借助法律法规和行业协会,建立惩罚机制

防止新闻反转事件发生不能仅依靠媒体从业者的自律,还需要法律法规和行业协会强制力的保障。反转新闻本质上是一种失实新闻,我国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对失实新闻进行监管。如《出版管理条例》第一条规定: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必须真实、准确、公正。失实新闻层出不穷,说明我国法律法规和行业协会的约束力量依然不够,法律体系和监管处罚制度仍然不够健全,需要建立严格的惩罚和退出机制。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峰. 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 新闻与写作,2014,05:74-76

[2]宋艺.“新闻反转剧”中的媒体责任冷思考[J]. 新闻世界,2016,04:3-5.

猜你喜欢
信源新闻报道受众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信源控制电路在功率容量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信源自动切换装置的设计及控制原理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