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甜
黄梅戏,旧称采茶戏或黄梅调,发源于皖赣鄂三省交界地区,发展演变至今成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中国戏曲艺术界占有一席不可替代的显赫地位。黄梅戏发源于田埂间,壮大于传唱间,是广大普通劳苦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需要她,甚至曾经离不开她。当岁月沉淀下黄梅文化本身的魅力,我们不禁会慢慢地感受到那些创造她,一度让她辉煌地存在着并繁衍至今生生不息的家国力量,以及她的一颦一笑中传达给世人当世及现世的思考,这些力量指引着我们去找寻黄梅人眼中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不比昆曲的“阳春白雪”,黄梅戏展现更多的是草根与底层文化,在一路披荆斩棘直至最后“梅开三度”的过程中,黄梅戏挖掘出了人性深处最根本的存在和人人最真实的向往,留给后世的,是对黄梅人身处其中的那个时代无穷无尽的思考,或许,这就是黄梅人眼中值得我们回味的属于他们的“小家”与“大家”。
一、细品黄梅寻“小家”
“细品黄梅,犹如品得人生”,这是很多黄梅人的心声。黄梅戏的魅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元素,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了现代的城市和现代的生活。回观历史,不难发现,黄梅戏的产生与迅速发展,从采茶戏,到黄梅调,最后成为口口相传的黄梅戏,不仅有赖于其明快上口的曲调与淳朴真挚的唱腔,更归功于其背后的力量,因为黄梅来自人民,且点滴回归人民。曾经不止一次地踏上过安徽安庆的土地,无数次走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清晨,傍晚。我执着于捕捉身边的每一个场景,空气中的每一个音符,公园中,街道旁。慢慢地,开始察觉到每一次的吻合,竟如此相似,那么熟悉。每个角落似乎都充满着同一种旋律,我开始寻找,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城市如此立体地感染着并且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个眼神中。终于,我找到了原因,一切的来源,原来就是黄梅戏。我惊叹于这一种文化的力量,竟已化为元素渗透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也开始思考,究竟是这个城市创造了她,还是她创造了这整个城市。
回归黄梅,才能品味黄梅。黄梅戏孕育于中国古代千百年的农业传统,发源于田埂间,茶园里。几乎所有的经典传统曲目都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造就了黄梅戏浑然天成的乡野文化特征和与劳动人民的血脉相融。仿佛安徽西南山水间孕育的生灵,黄梅戏的清雅风格也完全不同于其他剧种雍容华丽的外向,她清新脱俗,而又不失端雅。在经典剧目《夫妻观灯》中,乡气与雅气就在那个人山人海的元宵佳夜,巧妙舒畅地融为了一体。“不觉来到柏子桥,柏子桥子造得好。乌木栏杆两边造,中间搭起个娘娘庙”,这是他们的生活,“抬起头来看花灯,东也是灯,西也是灯”,这也是他们的生活,简简单单却又那么容易幸福,一朝丰收归家去,万担烦忧何处来。“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就是黄梅时代人们的“小家”,很容易满足,哪怕“寒窑”穷破,山水无常。他们乐于捕捉生活的丝毫乐趣,也享受着思考的人生。《打猪草》的“郎对花姐对花”中,陶金花和金小毛教会世人“长子打把伞,矮子戴朵花”的莲蓬花,以及“红杆子绿叶,百花黑子”的荞麦花,这就是他们的学问。黄梅时代中国人眼中的“小家”就是这么简单,来自于田间荷塘的瓜香果甜,回归于家庭夫妻的寒暖关切,只要能够“夫妻双双把家还”,一切足矣。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穿透力与价值所在,也是千百年来的普遍认知与追求在黄梅戏文化字里行间中的悄然跃现。
二、再品黄梅读“大家”
可是,回归黄梅时代的社会本体,我们能发现什么?“画中人影舞婆娑,愁眉长锁时光错”,终究存在着让人不知所以的困惑与不安,是什么阻隔了“绿水青山”的笑颜,又是什么始终無法成全“鸳鸯鸟”的“比翼双飞在人间”?经典曲目《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纱帽罩婵娟”的背后,是一个社会施加给劳苦大众无穷无尽的剥削与挣扎。现实塑造了各个阶级不同的价值观,也造就了许多不得不发生的改变,这或许就是黄梅时代中国人眼中的“大家”——牺牲小我以成全大我。因为一个人永远无法改变自己所存在的任何一个时代,向往的一切在很多“不得不”的关头,终究被放弃。
黄梅戏中,女驸马的诞生是偶然,也是必然。冯素贞与李兆廷的爱情是美好的,可是现实那么残酷,冒死救夫便成为必然。可是细观这其中,其实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结局:花烛之夜冯素贞陈词公主,如果不被原谅呢?不等素贞化险为夷李兆廷就陨名于权贵呢?这些都是在那个时代下存在的各种可能,可是黄梅人选择了最温暖圆满的结局,这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心之所往。中国人自古受儒学熏陶,“重道安家”,“人伦为上”,个人价值会在第一时间屈服于群体价值,这就是中国人的“大家”。“大家”形成于“小家”,也囊括了“小家”,所以“为救李郎离家园”后,“中状元”却发生得如此意料之外,而做这一切冒死之举的目的,却也仅仅是为了“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可见在对“大家”与“小家”的权衡中,人们哪怕牺牲自我,也要顾全自身“小家”,看似矛盾却又情理之中。同样,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以王母娘娘为首的封建力量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可是她所做的一切却又真实无虚地使牛郎与织女天人永隔,这就是封建落后力量在当时的不可抗性,哪怕有牛郎的老牛,哪怕有一年一度的鹊桥,社会这个“大家”终究无法抗拒。所以,戏剧毕竟是戏剧,表露的是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渴求,却往往不被一个时代所接受,这或许也是另一个层面上,中国人的“大家”——明知无法改变,却又如此希望从己所愿,哪怕只是想想,哪怕牺牲了自我。“小家”在心间,“大家”莫强求。
黄梅戏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而她不绝的生命力,也正是人们赋予她的力量所在。黄梅戏在成长,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黄梅戏文化日益饱满丰富的如今,黄梅魅力也在人们心间生生不息。细品黄梅,我们也能在一点一滴中,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邵敏. 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江淮论坛,2013.1.
[2]曹爱娥,胡建国.《黄梅戏跨文化传播的 SWOT》分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1.2.
[3]邵敏. 论文化空间视界下的黄梅戏传承与 保护.江淮论坛,2015.3.(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