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青舒
那年我十七岁半,凌晨一点多在高考志愿查询页面看见被W大学录取的时候,赤着脚从床上蹦起来。
但当我实实在在坐在外语学院的课堂里那一刻,看着英国外教刻板严肃的脸,困惑地听着他的指令开始操作语音教室的计算机,茫然地听着语速为每秒160词的BBC News的时候,我才开始怀疑:我面对的到底是一场成真的美梦,还是刚刚开始的恶魇。
对,初高中时代我是长达六年的英语课代表,但是在W大外院全英文授课的课堂里,我只是一个仅能听懂老师三分之一授课内容的慢半拍少女。恐慌从学业蔓延到生活里,我迅速发觉自己正在被一群怎样的人包围着——班里的William,据说高二词汇量就达到两万,能无障碍通读《简爱》的英文原著版;班里的Lula,小学在美国读了六年,口语地道流畅,爸妈都是W大经济学院的教授。
我变得很不开心。铺天盖地的自卑感席卷而来,我每天早上起床,望着镜子里的自己,都觉得她又变讨厌了一点。我看各种励志文章,给自己换着法子打气,很希望某一天早晨睁开眼就在镜子里看见一个崭新的自己。她语音标准,优秀从容,她得天独厚,应有尽有。
但无论我怎么用尽全力召唤,那个自己,始终没有出现。
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那段濒临崩溃的日子里,我每天都在尝试和自己和解。我试着把那个闹着别扭的小姑娘的肩膀掰过来,试着告诉她:她确实尽力了。
人生不要活在攀比里,因为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人会把我們对比成一条咸鱼。
但生活不因为你变成了咸鱼而停止,那些考验依然会像鞭子一样落下来。而行走世间,却再也没有什么,比体贴自己更重要。
十七岁半以前我对自己非常严苛,忍受不了任何瑕疵和平庸。但十八岁以后我学会的新技能,居然是学会哄自己开心。在那无数个黯淡又孤独的日子里,我每天刷牙的时候,都能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眨眨眼,说一句漂亮话。
比如,“你穿蓝白色的裙子很好看”和“你这个月又有新过稿啦”。然后高高兴兴地去上课。我不再逼着自己用力奔跑了,我知道自己语音不够标准流畅,但也愿意试着去组织句子表达观点;我知道自己词汇量匮乏得可怕,但拿着那五千词汇量读着英美幼儿读物《小王子》的时候,我也是实打实地开心过。我愿意诚实地照镜子,捕捉那些真实的动人,而不沉溺于和自己作无尽的对峙,来回拉扯,互相憎恨。生活的考验还是像鞭子一样继续落下来,可在那些进退躲闪之间,我终于笑着和自己握手言和,闭上眼睛,吹灭了二十岁的蜡烛。
那些年里的鸡汤文,其实压根没停息过;公众号新媒体,个个都忙着教我们做人,鼓励你“活出一个更好的自己”。可我总想起那句话——倘若你连原本的自己都不喜欢,更好的自己,也未必能获得你的拥戴。
那是真的。
弹幕:
长歌行:这样的情况我也曾遇到过。曾经我一直为自己的数学成绩感到骄傲,低于130分就会被老师当堂点名批评,但是在高一那年惨遭滑铁卢——每天上课像是在听天书,做作业就一脸茫然,书本上的课后习题(对!就是例题后那种超级简单的练习题!)老师和同桌给我讲了五六遍我还是没明白到底该怎么做……那时候简直觉得天都塌了……后来,我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开始写稿投稿,并且过稿了。那一瞬间,忽然觉得:“没关系啊!就算我失去了曾经的优势,我还能从别的领域补回来,我依旧是那个出色又骄傲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