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7-04-19 06:30许鸿燕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5400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广州540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7期
关键词:椎动脉通络颈椎病

许鸿燕 屈 菲.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400;.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 广州 5400



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许鸿燕1屈 菲2
1.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广东 广州 511400;2.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科,广东 广州 511400

目的:观察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给予自拟补肾通络中药方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32例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2周1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检测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全血比粘度低切、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能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椎动脉型颈椎病;补肾通络方;手法;肾虚血瘀证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小关节位移、颈部肌痉挛等因素刺激压迫椎动脉的颅外段,导致椎动脉痉挛、狭窄或折曲等改变,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1]。其治疗多采用综合疗法,尤以中医疗法疗效为佳[2]。本研究运用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治疗CSA共32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源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康复科门诊就诊的CSA患者,共64例。采用密闭信封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5.14±9.32)岁,病程0.5~38个月,平均病程(18.85±9.52)个月。对照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3.59±10.20)岁,病程2~36个月,平均病程(17.12±11.17)个月。两组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综合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及2010年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4];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进行辨证;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如已接受其他药物或疗法治疗,需停止治疗5d以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正在接受其他药物或治疗者;对中药有不良反应及高度过敏者;疑有或确诊颈椎及椎管内肿瘤、颅脑肿瘤者;严重的心、肺、脑疾病,骨关节结核及骨髓炎患者,或合并其他疾病可能影响本研究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者;妊娠、哺乳期及计划妊娠妇女;不愿意接受或不能配合临床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疗程共2周。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受试者,在不影响研究观察的前提下予以临床规范化治疗。

1.3.1 对照组 给予口服西比灵胶囊(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6084289),每次10mg,每晚1次。

1.3.2 观察组 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治疗。自拟补肾通络中药方:补骨脂15g,杜仲15g,续断15g,淫羊藿15g,萆薢30g,川芎15g,土鳖虫10g,天麻10g,黄芪30g,葛根30g。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加减,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手法治疗:手法操作以轻柔为原则。一般取坐位,操作者位于患者背后,以揉、按、搓、捏等法放松项韧带、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及上肢肌肉等相关肌群。以弹拨、点按手法按摩各椎节关节突、横突和风池、风府等穴,如触及结节,予以揉散,共持续约10 min。最后予以坐位拔伸手法。如患者头晕较甚,不能端坐,则予以卧位手法按摩及卧位拔伸。

1.4 评价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作临床疗效评价和血液流变学检测。

1.4.1 疗效判定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患者眩晕症状程度由轻到重分别评分为0~4分,计算治疗后的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愈:改善率≥90%,日常活动及工作不受影响;显效:90%>改善≥70%,日常活动及工作稍受影响;有效:70%>改善率≥30%,日常活动及工作受限制;无效:改善率<30%。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1.4.2 血液流变学 包括全血比高、低切粘度,全血还原高、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全血比粘度低切、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CSA的常见发病原因是由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压迫椎动脉引起血管痉挛、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另外,学术界对CSA的发病还有交感神经刺激学说、椎间失稳或软组织炎症直接或间接刺激神经学说等[7-8]。

CSA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国内学者治疗本病多从风、火、虚、痰、瘀辨证,而尤以虚、痰、瘀为主。《景岳全书·眩晕》言:“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灵枢·海论》日:“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气虚,鼓动无力,脉道不畅,脉络失养;瘀则经血不畅,瘀阻脉络;虚瘀共存,致清阳不升及血虚脑失所养而出现眩晕。笔者自拟补肾通络方,方中补骨脂、杜仲、续断、淫羊藿补肾强筋骨;萆薢驱风祛湿通络;川芎、土鳖虫活血化瘀通络;天麻熄风止痉缓解眩晕;黄芪补气;葛根升阳解痉。全方共凑补肾强筋骨、活血祛风通络之功。诸药合用,相得益彰。

利用手法松解颈部肌肉韧带和关节,能达到恢复颈椎内外平衡的作用。丁益群[9]认为推拿手法通过分筋理筋、推拿正骨,可以消除或减轻由颈部各种软组织病损及其引起的颈部神经、椎动脉、颈髓的粘连牵拉或压迫,恢复颈椎的稳定性和力学平衡。另外,董万涛等[10]以经筋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养精柔筋”手法治疗CSA的机制,认为手法治疗具有通经舒筋、正骨柔筋、养精荣筋的功效,可调整平衡颈椎外源性稳定和内源性稳定,从而维系动静力性平衡,改善颈椎生物力学系统功能的紊乱,消除异常应力,使颈部经筋重得阳气温养,重新建立经筋“束骨而利关节”的生理功能。手法与中药内服相配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消除眩晕之目的。正如本研究结果所示,通过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治疗,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从CSA的各种发病机制来看,其血液流变学表现异常主要以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伴频谱改变、椎动脉痉挛等为主,最终导致椎动脉系统血液流变异常,从而引起CSA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因此运用血液流变学对分析CSA的病情与临床选择诊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11]。通过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治疗,观察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全血比粘度低切、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治疗对CSA患者的血液流变异常、微循环障碍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从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发现也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本法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能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赵强,王一洲.理筋通脉调神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成本-效果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27(8):2216-2219.

[2]陈继岩,魏小明.推拿整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2943-2944.

[3]孙宇,陈琪.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4]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M].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2010:7-8.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7]苏春海,菅凤增.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9,9(2):113-116.

[8]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1,32(1):60-61.

[9]丁益群.综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80例[J].江苏中医药,2005,26(10):38-39.

[10]董万涛,宋敏,邓强.“养精柔筋”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理论探析[J].西部中医药,2011,24(9):35-37.

[11]宋敏,李泽佳,刘彦宏,等.血液流变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颈腰痛杂志,2013,34(2):164-167.

许鸿燕(198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治未病。E-mail:150423586@qq.com

R681.5+5

A

1007-8517(2017)07-0132-03

2017-02-09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椎动脉通络颈椎病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辛润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