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向争,李慧臻,刘 洁,王冠群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三九贴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证86例
祁向争,李慧臻*,刘 洁,王冠群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目的:观察三九贴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5年三九时节,将86例参加三九贴治疗的脾胃虚寒证患者,采用三九贴联合艾灸治疗,共治疗3次(一九、二九、三九)。一九治疗前及三九治疗后填写问卷调查表,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胃脘胀满、喜温喜按、乏力懒言、便溏症状改善明显(P<0.05)。结论:应用三九贴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证临床效果明显,简便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脾胃虚寒证;三九贴;艾灸
脾胃为阴阳升降之枢,是五脏之气和全身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枢纽。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见脾胃的元气充沛则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健康,如元气损伤,则阳气亏虚、虚寒内生,故临床常见脾胃疾病,辨证属于脾胃虚寒证者较多。
近年来,三九贴治疗虚寒证方面有一定进展。但治疗脾胃虚寒证报道尚少。本研究采用三九贴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属脾胃虚寒证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患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功能性消化不良且辨证符合诊断标准的脾胃虚寒证86例,全部患者自愿参加,治疗期间未接受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物,均采取三九贴联合艾灸疗法中医外治治疗,男37例,女49例;年龄17岁~90岁,平均(51.84±13.75)岁;中位病程4.4 a(0.5 a~40 a)。
1.2 诊断标准
参考《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1~3]。主要证候:主症:①胃脘胀满;②胃部喜温喜按。次症:①乏力懒言;②大便稀溏;③食纳不佳;④舌质淡,脉细弱。证型确定:主证符合加次证1项,舌脉具备。
2.1 三九贴治疗
利用比浊法的原理,用光密度值(OD值)的变化来判断菌株存活情况。根据朗伯比尔定律OD=log It IO=kbc,c表示样品浓度,若样品液厚度b一定,则OD值与样品的浊度相关[11]。将活化好的菌种菌液以1%的接种比例,分别加入用1 mol/L HCl和1 mol/L NaOH调pH值(3,4,5,6,7)的灭菌YPD液体培养基中,28 ℃、180 r/min振荡培养48 h后,将菌液稀释至合适倍数(使吸光值在0.1~0.8之间),在波长600 nm处测量吸光度值,每组试验做3组平行。
选穴: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穴。穴位贴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主要组成为木香、吴茱萸、丁香、苍术等。在2015年一九(2015.12.22)、二九(2015.12.31)、三九(2016.1.9)当天分别进行贴敷,留贴6 h~8 h揭下。
2.2 艾灸治疗
患者充分暴露后背,铺治疗巾。将点燃艾条放入长约32 cm,棒头直径4 cm,尾部直径2.5 cm铜质艾灸棒,待温度适宜,沿后背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滚动治疗,脾俞、胃俞、肝俞、胆俞不少于10 min,治疗共15 min,以患者皮肤温热、潮红为宜。在2015年一九、二九、三九当天分别进行治疗。
2.3 注意事项
艾灸及穴位贴敷前须评估及清洁皮肤,严重皮肤疾病、过敏体质、妊娠勿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施灸效果,根据患者耐受热程度及时调整施灸频度、部位,防止烫伤。治疗期间,饮食要清淡,忌烟、酒及辛辣、油腻、寒凉之物。局部出现红疹、水疱、瘙痒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对症处理。
3.1 数据录入
采用三九贴联合艾灸治疗,共一九、二九、三九治疗3次,一九治疗前及三九治疗后填写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前后由同一医生填写,与患者沟通症状情况时保持相同的描述语言。调查表录入Access程序,数据由2人2机分别录入,经审核校对与原始病例一致。
3.2 评分标准
参照文献[1~3],将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按无、轻、中、重度分为4级,主证分别记为0、2、4、6分,次证分别记0、l、2、3分。无:指没有任何不适;轻度:指有症状,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度:指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但可以坚持;重度:指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难以坚持。
3.3 疗效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 %≤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 %≤疗效指数<70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选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比较P值均设定为0.05,当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5 治疗结果
3.5.1 各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对比(见表1)
表1 各症状评分治疗前后对比
3.5.2 临床疗效结果
结果显示:临床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42例,无效28例,有效率67.44 %。
常见脾胃疾病中,脾胃虚寒证较为多见,且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期,此时人体阳气敛藏,气血不畅,诸多疾病易得易犯易加重。因此选在“三九”时节进行穴位贴敷联合艾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证患者,可祛除陈年积寒,调补人体阴阳,扶正固本。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调成膏状或制成饼剂,直接贴敷穴位或患处(阿是穴),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能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使脾胃功能得以尽快恢复。有研究报道,穴位贴敷疗法能改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症状及生存质量[4~5]。贴敷穴位,中脘穴是胃经募穴,天枢穴是大肠经募穴,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气海属任脉穴位,诸穴配合,合募相配,能调理脾胃,温补阳气。选用贴敷药物吴茱萸、丁香、木香、苍术等能通络止痛,温胃散寒,祛风除湿,补火助阳。艾灸选后背部脏腑腧穴,而非针对某一经穴,是考虑患者病程较久,脏腑多衰,需针对脾俞、胃俞、肝俞、胆俞等穴,温散中焦寒邪;而肺俞、肾俞、大肠俞等颈腰部亦多有阴寒之邪凝滞经络,艾灸时也要兼顾。此灸法与周楣声教授“阳光普照法”有异曲同工之处[6]。本治疗方案可顾及上、中、下三焦脏腑腧穴,则易达事半功倍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脾胃虚寒证患者并非所有症状均有改善,而是以胃脘胀满、喜温喜按、乏力懒言、便溏等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胃脘胀满、喜温喜按是主症,乏力懒言、便溏是次症。《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载:“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脾无所禀受,故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溏泻;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受内在病因影响更为突出,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纳”,受外因更多。脾阳亏虚故而运化失常,表现为胃脘胀满、喜温喜按、便溏;脾主四肢肌肉,脾虚故而表现为乏力懒言。在本次研究中,“食纳不佳”症改善不明显,考虑可能“食纳不佳”是脾虚病机与胃虚病机同时严重的阶段,也就是说,虚损要达到一定的累积量,才能有“食纳不佳”的表现,而治疗时间相对较短,对改善症状也存在影响。
根据《内经》“虚则补之”的原则,在三九时节,对脾胃虚寒证患者行甘温通补的治法,使用中医外治法穴位敷贴及艾灸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证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能否进一步改善更多的症状及远期疗效、治疗机制方面应做进一步研究。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医杂志,2010,51(10):941-944.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25(5):722-725.
[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5):345-349.
[4] 毛雪梅,罗 文,梁秀芳,等.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15-216.
[5] 潘东洪,陈柘芸,吕 艳,等.穴位贴敷联合温经姜疗治疗10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196-2197.
[6] 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周楣声教授灸法治疗经验[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4):3-5.
修回日期:2016-12-20
本文编辑:朱庆文
·启 事·
为适应广大读者、作者需求,我刊审稿定稿周期加快,最快一周内返回用修意见!欢迎广大读者、作者投稿。
《中医外治杂志》编辑部
R256.3
D
1006-978X(2017)01-0014-02
祁向争(1977-),女,2005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学历,副主任医师。现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工作。研究方向:针药结合治疗常见脾胃病。
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