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波动与推进新思路

2017-04-19 07:26卢有红彭迪云
金融与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离岸汇率国际化

■卢有红,彭迪云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波动与推进新思路

■卢有红,彭迪云

缘起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了摆脱长期依赖美元的困境,中国政府决定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一进程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已经具备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三重职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然而,2015年“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突然持续下跌,导致境外居民对人民币需求锐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所下降。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我国应该区分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创新思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跨境贸易结算;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贬值

卢有红(1976-),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政策;彭迪云(1963-),江西萍乡人,管理学博士,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与产业经济管理、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共经济与政策、国际商务管理。(江西南昌330031)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源起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一些周边邻国开始接受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那时学术界就展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研究,但囿于规模很小,加之人民币当时并不具备任何国际化的条件,政府部门在此方面没有任何举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元成为美国金融危机向全世界蔓延的载体,给多国造成重大损失,久被诟病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再次暴露出诸多严重缺陷,国际上要求进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也空前高涨。其实在危机爆发前,人们早就认识到了当前“一主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着不可克服的“特里芬难题”,各国随时都可能因为美国超发美元而造成损失。但现实却难以改变,一方面因为黄金数量短缺使得不可能回到金本位制时代,另一方面世界上又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与美国的政治、经济、金融实力相抗衡,于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虽早就提上日程却举步维艰。

在回到金本位制、发行全球统一货币皆不具备现实可能性的情况下,似乎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是唯一可行选择。依据经济学原理,虽然也有社会福利损失,但寡头垄断却比垄断的损失更小,可看作是具备现实可能性的最优选择。但这要求有几种货币可以与美元竞争,形成一个多方制约、均衡的体系。欧元的出现曾经被寄予厚望,诞生之初就成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占据20%以上的国际储备货币份额,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欧元需求也曾迅速增加。但近年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欧元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开始下降,只能居于从属地位。早年也曾有人提出过构建亚洲统一货币——亚元的设想,以图建立美元、欧元与亚元三方制约、均衡的国际货币格局,但亚洲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多重复杂性,注定这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更何况欧元近年一度岌岌可危。于是在亚洲最早实现国际化的日元成为最有可能代表亚洲参与国际竞争的货币,其国际化程度在1990年达到峰。可由于在国际化进程中犯下诸多错误,日元在全球国际储备总额中的占比一直在4%左右徘徊,根本无法与美元形成竞争。“一主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始终无法打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金融,也一直采取紧盯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维持出口导向型政策。虽然2005年进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开启了人民币升值通道,但升值的幅度缓慢而可控。中国政府仍没有将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放松资本管制、改革汇率制度、利率市场化、发展金融市场等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中国的金融体系,使其能更好地为经济增长服务。而中国致力于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也是为了建立更加公平的国际货币秩序,增加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金融话语权。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短期内可能还聚焦在国内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上,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打基础。但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中国和世界一时非常忧虑,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从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等国出台多项“慌乱”的政策措施中可见一斑。作为国际货币接受国、巨额外汇储备持有国、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如若美国经济长期衰退,美元长期疲软,中国不但现有的外汇储备面临贬值风险,未来的国际贸易、投资、外汇储备都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而要规避这诸多风险,让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发挥结算、投资和储备职能,是最根本的选择。2008年,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人民币被略显匆忙地推向前台,开启其漫长的国际化进程。

二、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诸多进展

一国的货币国际化进程,一般遵循“空间”(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和“职能”(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两条路径,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是从周边化和结算货币两个初级阶段开始的。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上海市和广东省的365家企业正式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几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展非常顺利,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结算、投资、储备功能兼具,国际化指数稳步提高

2009年国际化启动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只有25.6亿元,近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增长异常迅速(见表1),2010年为3501.0亿元,到2015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达7.23万亿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9.36%,占全球贸易的3.38%。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计价、结算中的广泛使用,国际金融市场的人民币规模日益庞大,对人民币计值的金融资产需求大增,人民币发挥国际投资货币职能水到渠成并大幅拓展。截至2015年末,离岸金融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4万亿元,人民币国际债券达5900.7亿元。境外央行和货币当局在境内外持有人民币资产约为8647亿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1.1%。

表1 年度经常项目人民币收付金额

短短几年,人民币就具备了贸易结算、金融计价和国际储备三大功能,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从2010年的0.2稳步增长,2015年底达到3.60,仅次于美元(54.97)、欧元(23.71)、英镑(4.53)和日元(4.29)四种货币,位列全球第五大货币。2016年10月,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纳入SDR货币篮子,将大大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声望与地位,促进更多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资产。

(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初步结合

人民币国际化是在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上推动的,2009年中国GDP总量、进出口总额均列全球第三,外汇储备达23992亿美元,而且人民币币值长期相对稳定。但也有许多条件并不具备,主要集中在金融部门,如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利率与汇率均未市场化、金融市场深度不足等,这些领域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最难深入的部分。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金融体制形成了深刻挑战,一定程度上倒逼着国内金融改革。

实际上,中国的各项金融改革一直在逐步推进。在2003年国有银行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国开始全面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三大改革。2003年、2006年分别建立了QFII和QDII制度,实现资本管制条件下,境内、境外资本市场的有限开放;2004年完全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迈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目标明确,但进展相对缓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三大改革再度滞缓。

但2010年之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增长太过迅速,这不但促使人民币几年内就具备了结算、投资、储备的功能,也倒逼着中国金融改革的加速。2010年RQFII制度建立之后,2014年RQDII、沪港通、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措施相继推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展迅速,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40个子项中37个达到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跨境资本双向流动格局已经形成;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多次扩大银行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后,决定开放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与其他两项改革相比,人民币汇率改革有较大进展,也出现了一些波折。在2012年、2014年分别将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提高到1%和2%后,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要参考上日收盘汇率,以发挥市场对汇率的主导作用。但由于触发了人民币较强的贬值,央行不得不在8月13日中止了汇改实验。2016年5月8日,形成了“收盘价+篮子货币”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人民币要国际化,中国必须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量输出人民币,这一般是通过某种逆差的方式进行的。当贸易逆差时,人民币的流出大于流入,慢慢境外的人民币累积到一定数量,就会形成离岸市场,业务规模大的就可能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是最先发展起来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经过多年的先行先试,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金融产品也更加多样,为离岸人民币业务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了更好地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加快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截至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指定了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以更好地支持当地银行处理人民币相关业务,以及与中国的人民币结算。继香港之后,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等人民币离岸中心纷纷建立,对于助推人民币的国际化大有裨益。

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立的另一大进展,是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的上线运行,采取实时全额结算方式为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高效、便捷的资金清算、结算服务。

三、汇率持续下跌导致人民币国际化出现波动

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对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进行改革,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进行报价。但人民币当天就贬值2%,8月12日开盘再次大跌,央行不得不出手干预。由此,人民币结束10年的单边升值趋势,进入贬值通道。此后一年多时间里,人民币持续贬值压力巨大(见图1)。受此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在2016年开始放缓。

图1 2013年1月~2017年1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一)人民币为什么会贬值

1.国际投机者做空人民币引发贬值

2014年,随着美国经济逐步企稳,美联储正式退出QE,全球进入新一轮强势美元周期。而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增长率下降到7.3%。两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很快在外汇市场有了反应,人民币汇率结束多年的上升趋势,对美元小幅贬值后呈现小幅双向波动。央行推出了“8·11汇改”,让人始料未及的是8月11日~8月13日,人民币连续逼近贬值2%的下限,虽然央行进行了干预,3天内人民币还是贬值了4.7%,而且巨大的贬值压力一直持续。是什么原因引起人民币汇率的突变呢?从经济增长、资本流动等方面找原因,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解释为何2015年1月~8月10日人民币汇率为何如此稳定;有人认为是汇改导致了人民币贬值,这有些本末倒置,汇改顶多只能算触发器,并不是决定汇率的根本力量。也许,我们将目光转向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找到一点线索。

近年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增长迅速,但实际上人民币收付并不平衡,每年流出的人民币均大于流入的人民币,如2014年经常项目净流出就达1.1万亿元。这是符合双方利益的,在人民币升值状态下,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币可以获取更好的收益;中国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必须输出大量的人民币。随着大量人民币进入离岸市场,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规模和品种也不断增加,而且交易机制比在岸市场更加灵活,不设置中间价和涨跌幅限制,可自由投机。这可谓给了国际投机者一个做空人民币的理想之地。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降,国际上就有投机者看空人民币,只是因为人民币资本项目是管制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又太小,无法操作而已。2015年,国际投机者可谓万事俱备。首先,QFII、QDII、RQFII、RQDII和沪港通全部开通后,国际资本进出中国的通道已经比较畅通,投机者在人民币在岸市场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其次,截至2014年末,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规模已超过2万亿元,投机者有充足的人民币来源,而且投机自由、汇率完全浮动;第三,中国经济增速继续下降且存在较高系统性风险,但上半年美元走强,各主要国际货币纷纷贬值时,人民币汇率却基本没变。“8·11”汇改是要让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却无意中成了投机者的“东风”。国际投机者同时在离岸和在岸市场抛售人民币资产,导致离岸和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同时急跌。在岸市场央行出手干预,日跌幅不会超过2%,离岸市场汇率涨跌幅无限制且投机者操作更便利。因此2015年8月后,离岸与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价差长期在400个基点以上(见图2),人民币在离岸市场贬值幅度更大。国际投机者可从三方面获利:一是通过在离岸市场做空人民币获利;二是利用离岸、在岸的汇差跨境套利;三是先在在岸市场做空人民币,然后通过离岸人民币大幅贬值引起人们对在岸人民币持续贬值的恐慌,并通过跨境套利打压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在岸人民币贬值后获利。由此可见,国际投机者图利做空人民币,引发了人民币贬值的第一棒。2015年9月起,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密集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国际投机者做空人民币,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佐证。

图2 2012年5月~2015年12月人民币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汇率的变动

2.资本外流使贬值加剧并持续

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中国人民银行一面动用外汇储备对在岸市场进行干预,一面采取措施打击投机者在离岸市场的做空。如2015年9月18日,央行严查人民币参加行购售汇业务的真实性防范跨境套利,并对跨境人民币购售业务真实性存在问题的银行进行了处罚;11月15日,央行要求内地部分人民币代理行暂停向离岸参加行提供跨境融资;12月30日,央行暂停个别外资行跨境及其参加行的境内外汇现货、远期业务。从结果来看,央行双重干预还是有一定成效的,有效打击了国际做空势力,人民币在岸与离岸汇率逐渐企稳,两地汇差也不断缩小。11月初人民币还出现了短时间的升值,小幅波动走势持续到了2015年底。但此时,境外做空已经不再是人民币贬值的主导力量,加剧人民币贬值的第二棒传到了短期资本外逃。因此,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压力巨大,预期强烈。

一般来说,跨境短期资本流动有着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当一国经济繁荣,货币升值时,短期资本会大量流入;当经济出现衰退,货币贬值时,短期资本迅速出逃。从经济基本面来说,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跌,3季度增长率跌到7%以下,为6.9%;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也跌幅明显。因此,出现大量短期资本外逃并不意外。2015年3季度、4季度资本账户逆差均超过1500亿美元,2016年1季度资本账户逆差也超过1000亿美元(见图3)。这部分外逃资本以前期人民币单边升值时进入中国进行套利的资本为主。它们有着灵敏的投机嗅觉,也有着畅通的进出渠道,如外商投资利润在人民币升值时留在国内,人民币贬值时迅速汇回;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时借入外债,转换成人民币在国内套利,人民币贬值时则提前偿还外债,将人民币换成外汇流出。另外,除了资本和金融项目,经常项目下也可能隐藏大量的投机资本外逃。巨量的资本外逃,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央行为了稳定汇率,耗费了大量外汇储备。2015年3、4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分别下降了1796亿美元、1838亿美元,2016年1季度,外汇储备下降了1178亿美元。当然,在这些外逃的短期资本中,境内居民转移资产也占了一部分,只是并非主体。从2016年2季度资本项目逆差迅速下降(见图3),可以看出此时“热钱”外流已接近尾声。如果此次人民币贬值和亚洲金融危机时泰铢一样,是由短期资本大进大出引发的,那此时人民币贬值也该暂告一段落了。但风波并未停止,令人民币贬值持续的第三棒力量正逐渐形成。

如前所述,前期外逃短期资本中有一部分是境内居民转移的资产,但并非主体。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普通居民对外汇投机没有机构那么敏感,进行跨国套利的能力也较为有限;二是2016年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房地产去库存的优惠政策,由此引起了人们一股购房的热潮,房地产价格迅速上升。境内居民购买房地产的收益比外汇套利要高得多,操作起来也容易得多,因此大量的国内资本涌向房地产市场。从这个角度讲,2016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事实上充当了人民币蓄水池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但依靠过度吹大房地产泡沫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人民币汇率,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是这种增长不可持续,二是由此产生的巨量信贷,正加速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泡沫破裂,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将是致命的。正是基于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考虑,2016年10月初,中国各地相继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一时之间,房地产交易量迅速萎缩,价格也开始出现波动。伴随着购房风潮的减退,房地产市场人民币蓄水池的功能大为减弱,境内居民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因为对经济增长信心不足,加之预期人民币将长期贬值,境内居民资本外流在2016年3季度开始爆发,4季度资本账户逆差达到1872亿美元的峰值(见图3),人民币再次大幅贬值。虽然2017年1月资本外流规模有所下降,但并不稳定,未来再次波动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人民币汇率将长期承压。

图3 2007年1季度~2016年4季度中国季度性国际收支

(二)贬值如何影响人民币国际化?

一般来说,在货币国际化过程中,升值会加快国际化进程,而贬值往往导致国际化出现波动。伴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贬值,人民币国际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复。

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较快下降

随着人民币持续贬值,境外居民接受人民币的意愿大为下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规模也不断下降,整个2016年都在低位徘徊。2017年1月,进一步下降为3224亿元(见图4)。作为度量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指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较快下降,说明人民币国际结算货币职能减弱,国际化程度正在下降。

图4 2015年5月~2017年1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与香港人民币存款额(单位:亿元)

2.境外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产锐减

人民币贬值对境外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产影响较为显著。2016年12月末,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韩国人民币存款余额合计8672.86亿元,环比下降8.2%。其中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连续两年下降,2015年下降了1525亿元;2016年12月末,人民币存款5467.07亿元,比2015年又下降3044亿元,同比降幅达35.8%(见图4)。与2014年12月顶峰时的1万亿元相比,跌幅近一半。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香港人民币点心债的发行,以此助推人民币国际投资货币职能的发挥。2007年起步的点心债,曾经增长非常迅速,2014年点心债发行量达2053亿元。但人民币贬值导致境外居民对点心债的需求急速下降,2015年点心债发行量只有1071亿元,跌幅也近一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本来就不大,人民币贬值使其规模进一步萎缩。2017年1月份,境外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仅7.8亿元。

另外,受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境外居民投资国内股票的规模同样迅速下降。据香港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15年12月沪股通成交金额为625.27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12月减少46%。

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和债券规模的下降,说明人民币国际投资货币职能也在减弱,国际化程度正在下降。

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路

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当前经济增长下行,人民币持续贬值导致大量资本外流,人民币国际化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其实也不必过于紧张。从美元、日元、英镑的国际化经验来看,出现一定的反复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是没有一点波折的。现在遇到的困难,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可以好好想想今后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应该怎么走。

我们认为,这首先需要厘清一个问题:人民币国际化是目的,还是手段?为何要进行人民币国际化呢?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本身,还是为了我们最终目的: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相信这不难选择。明确了人民币国际化是为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服务的,那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也就很清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以不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为底线。

在目的明确、原则清晰的条件下,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几点新思路。

(一)短期应以稳定汇率为主

“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持续贬值,引起大量资本外流,不但延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给中国金融运行造成了巨大风险。目前,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与预期依然非常强烈。因此,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应维持现状,暂缓推进。保持对短期资本进出的管制,可以防止短时间内国际投机资本的大进大出,引起境内居民恐慌性的资本出逃,给人民币汇率下跌造成更大压力;保持人民币汇率日波幅2%的限制,可以一定程度上稳定人们的预期。待人民币汇率逐渐企稳并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再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推行相关的金融改革。

(二)中期需有序推进金融改革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几种国际货币,均是资本部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完全浮动的。因此,人民币要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货币,也必须具备这两个条件。在中国经济金融形势逐渐稳定之后,势必要继续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市场化改革。可供选择的路径有三条:一是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后汇率完全浮动;二是先汇率完全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三是同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完全浮动。

合理的金融改革路径如何选择?同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完全浮动,需要很强的宏观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日本在能力并不具备的条件下,贸然同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完全浮动,最后引发了金融危机,可谓是前车之鉴。目前中国宏观金融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路径三是不适合的;如果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依据克鲁格曼“三元悖论”原理,中国必然面临货币政策独立与汇率稳定的冲突。中国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因此,实际上汇率稳定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路径一是不可行的。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路径应该是先汇率完全浮动,后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资本管制,先逐步放开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然后平稳过渡到完全浮动。这样既可以减轻短期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冲击,又可以让境内居民逐渐提高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耐受力,毕竟1994年以来,绝大多数时间人民币汇率都是非常稳定的。待完全浮动平稳运行一段时期之后,再取消资本管制,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三)长期要进一步夯实经济金融基础

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根本在于该国经济、金融实力。因此,保持中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个阶段,国内各项经济、金融改革是否进行,如何进行,都必须以合理的经济增长为核心,遵循一定的次序,切记不可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急功冒进。深厚的经济基础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力量,只有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才会被其他国家和地区信任、接受、使用。否则,即使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经济基础出了问题,也很可能出现倒退。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很好说明了这一点,在1990年日元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的比率达到8%,而后随着日本经济长期衰退,2008年日元占比降为3.1%,近年来日本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16年第三季度日元占比上升为4.5%。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中国具备向国际投资者提供优质金融资产的能力,使其持有的人民币能够实现保值增值。这就需要深化金融改革,发展有深度的金融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好、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目前,这是我们的一个短板,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人民币国际化。但金融市场的建立、健全、深化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1]余永定,肖立晟.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方向[J].国际金融研究,2016,(11):3~13.

[2]李艳军,华民.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前行,还是暂停推进[J].财经科学,2016,(1):13~23.

[3]张鼎立.人民币纳入SDR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与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6,(5):59~64.

[4]周宇.论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基于主要国际货币比较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6,(4):3~30.

[5]王有鑫,饶晓蕾.人民币国际化短期遇阻的表现、成因及前景研判[J].南方金融,2016,(4):48~54.

[6]李翀.论英镑、美元和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1):8~13.

[7]徐奇渊.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J].金融评论,2010,(2):114~126.

F822.2

A

1006-169X(2017)03-0073-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国际分工背景下集群企业国际化成长机制研究”(11BJL051);南昌大学应用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招标课题“深度全球化战略、金融体制变革与金融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无编号)。

猜你喜欢
离岸汇率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汇率:破7之后,何去何从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稳步前行
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越南的汇率制度及其汇率走势
离岸架构承压 税务方案再优化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当下与未来:对离岸人民币期货市场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