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立
中央电视台开年大戏选择了反腐题材历史剧《于成龙》,意味深长。该剧好评如潮,不仅在于这是一出好戏,更在于中国历史上有于成龙这样的好官,这一艺术形象精准地呼应了央视同时间播出的专题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当下我们正在进行反腐败斗争,虽然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态势,但是反腐斗争仍然艰巨复杂,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胸怀国家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对天地的“于成龙”。
电视剧《于成龙》以层层递进的叙事节奏,紧紧围绕廉吏于成龙从七品芝麻官做到两江总督这一封疆大吏的主线,表现了主人公从为百姓处理芝麻小事,到主理影响国家政局的大事国事,高举“天理良心”之正气的历程。全剧脉络清晰,剧情紧凑,高潮迭起,大气磅礴,一改拖泥带水和节奏缓慢等国产剧常见的问题。官场中的坎坷,主持公道的艰难,为民伸张正义的凶险,“待民要宽、治吏当严”的为官主張,以及家国情怀的忠贞……这些戏剧冲突都紧扣于成龙为官的生命历程、人生追求,展现了人物命运的跌宕,更突显了主人公“为政以德”的精神追求,生动诠释了他以民为本、勤政清廉、敢于担当的官德。剧的主心骨立住后,全剧又庖丁解牛般地对每一个矛盾冲突进行丝丝入扣的展开,君臣佐使,主次分明,使得整部电视剧张弛有力。
于成龙大器晚成,直到45岁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被授以广西罗城县知县。此后,他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开启了革弊风清的时代风尚。于成龙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他在价值观形成阶段所受的文化教育。剧中,于成龙告别家乡赴罗城履职的重头戏不是乡亲们的欢呼送别,而是临行前永宁书院邢先生和母亲的重托。邢先生把自己心爱的读《论语》、讲《论语》的心血所得《论语别叙》赠与于成龙,并教导他:半部《论语》治天下。要始终恪守儒家思想的教诲,事事当思为人做官之道,以仁爱之心待人。
读了近40年书的于成龙从小耳濡目染儒家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思想,释家积德行善、因果相报的信念,加之于成龙生长于国家社稷饱经动荡之时,深切忧患百姓离乱之苦,使其始终恪守“天理良心”这四个字的为官理念。于成龙改革盐务,修复城池,缉盗捕匪,平冤狱、免徭役、纳流民、开荒田,乃至创办养济院等作为,其为官的宗旨就是心系百姓,造福百姓,为民请命,面对权贵不卑不亢。于成龙的担当诠释了“廉政”一词的深刻涵义,他的“廉”不仅是自律,更是冒着丢官甚至被杀头的风险千方百计地为老百姓干事,这是有责任担当的廉,是坚信邪不压正的廉,他的廉与为官贪者、与为官“只廉不政”的明哲保身者形成了鲜明对比。时势造英雄,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出现还离不开当时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剧中的康熙,作为背景人物戏不多,表面上看是很次要的人物设置,其实是全剧隐形的关键人物。“天下廉吏第一”是康熙帝给予于成龙的赞誉。正是康熙开明治国的良好政治氛围,廉吏才能脱颖而出且被重用。
《于成龙》这部电视剧没有用天价片酬请来的当红明星,看不到剧中人物违背历史描红画眉的现代流行妆容。导演的功力与艺术自信,实力派演员的出色演技,加上先胜一筹的剧本基础,使该剧成为高水平的历史正剧。《于成龙》拒绝戏说,不刻意追求和强化人物情节的传奇性,是史传精神的一次回归,让观众感受到历史剧的一股清流。这部弘扬民族正气的历史剧用好口碑和高收视率告诉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靠历史虚无主义的戏说与消解,更不能丢掉民族文化内核而符号化地嫁接他者价值观。我们向世界输出优秀中华文化,依靠的是如《于成龙》这样充满浩然正气的优质文艺作品,而不是靠胡编乱造和粗制滥造来虚无历史。我们期待更多这样有民族文化担当、坚守艺术创作底线、弘扬民族正气的正剧不断出现。
(摘自:海外网 2017.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