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庆阳
(中法渤海地质服务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2)
尽管我国传统录井模式已经有了改变,办公应用项目和业务管理系统之间也逐渐优化,但是,系统分割问题还是较为严重,系统比较独立就造成统一化平台的建构过程受到限制,无法实现更加系统化的数据共享模型。尤其是人力资源调配系统和劳动工资管理系统等,和财务系统出现了严重的分割问题,造成财务部门要向劳动工资部门提交相应的工资表,会在增加劳动负担的同时,影响工作效率。另外,正是由于管理系统缺乏统一性,会造成信息出现“孤岛”现象,系统工具无法发挥其实际价值,就会增加管理难度和项目成本。
目前,我国传统录井模式中,应用互联网技术依旧仅仅局限在信息发布方面,然而,技术的其他优势和运行需求不能得到完全满足,也是造成系统结构价值不能完全发挥的原因。
一方面,数据远程传递时信息层次较低,只能是现场进行数据再现,其中包括随钻数据分析和曲线,相关信息没有得到处理就不能建立针对性发布结构,导致相关人员无法按照需求获取基础性信息。由于信息的不匹配,会导致整个系统和运维管理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数据分析出现偏差。
另一方面,油气数据信息存在欠缺,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油气体制问题以及录井勘探开发过程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使得录井信息更加偏重信息技术服务项目和地质油气信息等,而对于井场以外的信息则关注度并不足,就造成井场工程信息服务项目只是针对井下和管具工程进行异常报警,缺乏实效性分析和可钻性评估,甚至会导致钻井参数优化系统受到限制,信息更新和处理效果失衡。
近几年,尽管录井项目中应用互联网技术,但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研发效果和力量存在限制,就使得信息化技术研发结构和成果往往形成了共享使用的现象,导致信息应用系统和运维体系存在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正是一些低水平的重复,造成了运维管理项目的失衡。另外,在水平井地质导向系统管理过程中,录井公司尽管应用了不同的运维体系,但技术层次都存在局限性,就使得数据的新颖度和实效性并不能满足预期。另外,数据远传系统的独立开发和对外合作也存在内容相近的问题,不仅造成资金的浪费,也会对信息优化造成制约。
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企业要积极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监督管控措施,无论是企业产品的研发项目还是销售模式,都要整合互联网和科学技术之间协同性关系,确保工作模式得以优化,整体管理效果也能更加适宜。
为了全面推进“互联网+”时代传统录井模式升级转型,要对信息化进程的攻关问题给予重视,积极处理共性问题,按照相应的研发顺序有效落实具体操作,差异化录井企业也要按照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管理原则有序开展相关操作,并且完善共同组织的信息化研发水平,积极确定差异化系统架构和模块,落实优势项目的同时,也要整合统筹体系,为推广应用机制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若是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存在问题,则要保证上层部门能借助对外合作研发的机制或者是引进模式展开系统化升级处理,既有利于建立协同性统一标准,也能减少信息孤岛问题,真正践行资源节约的管理流程,保证研发水平得以全面升级。
在录井管理工作开展进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满足“互联网+”时代传统录井模式升级转型需求,就要保证录井队相关技术开发项目要结合智能远程录井技术,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有效实现信息技术升级,并且借助无线传感技术实现气体分析优化的目标,有效整合井场采集的各种工程参数和钻井液参数,也要保证气测参数的无线传输方式更加有效,真正提高井场数据中心和互联网之间的沟通水平。也就是说,将井场采集信息借助互联网的形式送达到基地,然后借助专家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报警和解释评价,最后将数据信息进行存储和分配,保证甲方、钻井队以及井场地质监理人员都能有第一手的信息,从而开展相关工作。除此之外,借助智能远程技术的开发,也能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录井模式升级转型,保证基地服务器、数据平台以及应用系统等都能发挥其实际价值,减少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装备使用率,降低项目成本、设备数量,从而整合更加完善且有效的标准化分析处理结构。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互联网+”时代传统录井模式升级转型的目的,就要对数据平台进行统一整合,改善传统生产过程、技术应用过程、经营理念以及办公管理系统相互分割的局面,建立更加协同的管控平台,从根本上减少重复录入导致的人力损耗和物力损耗,并且也能集中展现资源的应用效果和产品性状,真正完善实时管理和监控,确保风险控制水平更加有效。另外,相关部门要开展针对性的水平井远程地质导向服务,满足导向性需求的同时,也能减少导向服务的困难。例如,钻时就是辅助识别岩性的有效措施,为了完善大数据应用效果,要对技术进行全面升级,利用相关参数对滑动钻井和不同钻压钻井之间的钻时关系建立回归方程,从而及时恢复数据,保证测井和录井工作的有效性,也能有效整合随钻伽马模拟函数,完成地层之间的对比。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录井模式升级转型过程中,要结合原有情况和技术应用体系,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管控机制,提高录井信息化管理水平,也为远程采集和决策提供保障,真正发挥统一化数据平台的优势,在研发远程录井技术的同时,确保信息资源得以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服务的整体水平,实现其向数据供应商的转型目标。
•【参考文献】
[1]方锡贤,李三明,杨长欣等.“互联网+”时代传统录井模式升级转型的思考[J].录井工程,2015,26(04):1-4.
[2]向雄.物联网在录井行业中的应用展望[J].石化技术,2016,23(08):256.
[3]李想.“互联网+”时代的录井思考[J].内江科技,2015,36(11):29,54.
[4]严永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录井完井资料处理与验收[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7,30(01):51-54.
[5]崔绍凯,徐峰华,李淑惠等.“面对面”现场管理模式在录井行业中的应用[J].石化技术,2015(12):239-239.
[6]录井远程传输技术在吉林地区的应用及前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