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渊 施莉杰+韩娜
摘要:专业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国内部分财经类院校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本文立足于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着力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构建了“研究—训练—评价—实践”培养体系,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会计学;实践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引言
截至2016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过了4500万,各所大学专业设置也朝着综合类方向发展,会计学专业成为大多数大学关注和设置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根据麦可思咨询公司对近年来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92%的学生在工作一年之后,认为在校的实習和实践环节不够,导致学生工作后几乎不了解就业岗位所需要技能。学生实习时间较短,80%学生是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68.7%学生实习过程是在没有或很少监督下完成的,学生认为实习与所学专业和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目前,国外高校强调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学,通过见习、合作教学,增加选修课,让学生充分自学、思考和参与社会实践和实验活动来实现。国内关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和专业实习等方式。大学如何培养出既不缺乏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立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二、实践目标
1.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会计学是一门独立的应用性经济管理学科,必须紧密联系和贴近会计实践,只有通过课堂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彻底地掌握会计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在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对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强化,既是培养学生实际技能的需要,又是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更是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2.重视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会计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学会计学教育目的是培养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和精英会计人才,需要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会计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精神。对学校而言,必须改革会计专业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通过大学生会计创新项目、实践项目和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践过程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引入“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与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对接,开设《科学工作原理》专业选修课,建立科学工作体验系统、科学工作训练系统、科学工作评价系统,构建了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研究;二是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与学院实验教学体系对接;三是共同培养学生导师对学生专业能力训练和实践进行指导;四是参加学生实践能力比赛。学生通过圆通制工作能力训练和评价后,迅速掌握专业课堂与知识的学习,使知识尽快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工作经验,工作经验转化为工作能力,使自身专业素质、实践素质得到了综合提升。
(一)进行圆通制工作标准体系研究
圆通制是在解剖经验、研究经验和大量统计调查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工作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合作研究方式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提高工作效率的体系,圆通制内容包括:圆通会计工作标准软件、圆通会计工作标准训练平台、圆通会计工作标准教材、学生个人实习计划、训练中心工作内容、训练方案、管理标准体系、成功案例等。圆通制涉及财经类专业岗位7大类26个岗位,行政管理类11大类32个工作岗位,法律专业8大类30多个岗位,人力资源管理类6大类15个岗位,教育类9大类20多个岗位。
1.科学工作行为训练。掌握工作主观率—工作过程中脑力劳动的科学循环系统,即接受工作、解释工作、准备工作、安排工作、请示工作、跟踪工作、汇报工作和评价工作。
2.社会工作标准体系分工训练。工作标准体系就以工资标准为基础,明确岗位工作目录,指导岗位设置,科学成立机构进而建立科学量化考评机制。
3.工作标准训练。工作标准的训练采用工作标准训练平台摆放,工作标准软件操作和传统课堂教学三种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圆通工作标准训练软件,建立学生工作的思路、工作方案、工作计划。
4.对口单位参观验证。校外工作标准参观验证基地,组织学生参观验证工作标准,使学生将训练过的工作标准内容与实际结合,真实感受实际工作的氛围。
(二)与学校实验教学体系对接
与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对接,开设《科学工作原理》专业选修课,建立科学工作体验系统、科学工作训练系统、科学工作评价系统,举办岗位兴趣班和精品班,搭建“一对一”实习实训平台,形成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工作技能-工作经验”相互转化、互为依托、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1.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实验室。建立了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实验室3个,分别是科学工作能力体验室,面积约50平方米;科学工作能力训练室,面积约100平方米;科学工作能力评价室,面积约50平方米。训练岗位涵盖了工商管理类7个专业。
(1)科学工作能力体验室。科学工作能力体验室主要借助科学工作体验系统,通过实际体验和老师对岗位进行讲解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工作岗位认知。
(2)科学工作能力训练室。科学工作能力训练室通过“圆通工作标准训练引导系统”和“工作标准训练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和岗位训练。
(3)科学工作能力评价室。通过使用计算机圆通工作能力等级评价系统软件和评价工作标准数据库对参加训练和实训结束的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内容模拟,测评学生实习效果和工作经验值并鉴定结论。
2.与实验教学体系对接
(1)与课程实验对接。主要通过岗位兴趣班形式,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转化为岗位知识,让学生认识岗位必备知识与教材知识的关联度和结合度。开设“财务经理岗位、会计经理岗位、审计经理岗位、人事经理岗位、营销经理岗位”等五个岗位兴趣班,新生从入学起,就鼓励参加圆通岗位兴趣班,培养他们对岗位的认知和熟悉度,解决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窘态和困境。
(2)与综合实训对接。与综合实训对接主要依托我校教学实践周(我校从2010年起各专业普遍开设独立实验课平均3门以上,实验实训课时达到600学时左右,主要通过每学期两周教学实践周,主要检验教学理论和工作实践联系和结合能力,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进行实践论文创作),推荐和组织学生进入圆通工作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训练,对学生全程跟踪,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岗位實践进行指导和实践论文指导,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3)与毕业实习对接。学生毕业实习主要分为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中实习是由学院统一安排学生在大四年级第二学期由专业任课老师带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主要掌握基本工作流程、工作技能,转化专业知识与实践联系;分散实习是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下学生在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从2011年起,在传统实习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开设了会计类专业岗位精品班,精选部分毕业生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参加专业强化训练,熟练掌握所选岗位设置结构、岗位目标、岗位职责、岗位流程等,并在学生训练后进行能力等级测试,并获得等级合格证书。
(三)共同培养学生导师
1.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依托圆通教学实践基地,从去年开始每年组织学生到圆通实践
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我校老师为校内导师、圆通基地老师为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工作实践,实现能力提升,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计划。
2.双方教师互相学习和交流。互派老师到对方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实现双方教师教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双向补充和交流,弥补双方教师在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方面各自的缺陷。
(四)参加实践能力比赛。2014年,我校和中国标准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圆通制学生实践能力比赛,全国六十余所高校参赛。我校学生获得由优异的成绩,多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2015年,我校再次参加该项比赛并获得佳绩;同时,近几年连续参加“新道杯”等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均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多项。
四、实践效果
(一)专业实践对比成效
在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验证和对比实验:一是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检验方。2013年7月,从800余名参加训练的学生中抽取了120名学生进行房产企业税务稽查岗位训练,并从中抽取12名学生以房产企业税务稽查工作经验积累为实习内容,到税务稽查局实习(传统实习模式)和按照工作标准训练后到稽查局进行实习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实践能力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效果优于传统实习模式。二是会计实践能力对比实验方面。2014年3月,抽取了会计1102、会计1207和会计1208、会计1311,人数分别为40人、80人、12人进行了三组对比试验。对比结果显示:学生接受圆通制实践能力训练后实践能力显著优于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
(二)学生就业质量提高
近五年来,商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整体就业水平大幅提升,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3.88%,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由2012年的84.77%提升至2016年的93.88%。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重点大学深造,50余名学生到欧美等国高校留学,约500余名毕业生就职于省内外等装备制造业企业,近百名学生进入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和选择自主创业。
(三)补充实践教学不足
专业教师通过研究、合作和联合指导学生的方式对实践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进行补充,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展新时期大学生会计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理念,强化了校企合作方式,拓展了学生专业实习视野的广度与深度。校企合作双方导师合作共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实践论文撰写,提高学生实践论文的层次与质量。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通过会计实践教育和培养,对会计核算工作、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经营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培养了学生对大数据时代会计工作、创新创业背景下会计工作的思考和探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总结
培养较强会计专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一般普通高等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基本目标,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需从学校、学生、第三方搭建一个科学的平台。当然,现阶段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资金投入、仿真性实验室开放程度、教师实践指导能力、校企合作的方式以及学生自身对实践能力的认知等问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仅影响学生就职后的工作能力,还关系到社会对培养院校的评价。因此,培养院校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学生必须提升对会计专业实践的认识,培养自身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计划、分阶段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学校必须通过强化校企合作方式和深度,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孟雪.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04).
[2]何玉润.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4(03).
[3]杨亚西.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财会通讯,2012,11.
[4]金树颖.全面提升大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09).
[5]高秀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财会通讯,2011,10.
[6]田高良.以圆通会计工作标准为抓手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J].中国总会计师,2013(02).
[7]俞军,魏朱宝.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思考[J].财会通讯,2010.
作者简介:郭文渊(1983-),男,陕西府谷人,博士研究生,西安财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韩 娜(1983-)女,陕西府谷人,武警工程大学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施莉杰(1971-),女,江苏南通人,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师,主要从事统计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