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提升数学教学效益的策略

2017-04-18 22:01易明成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动口动脑动手

易明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更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益呢呢?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谈谈做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注重以人为本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并不取决于教师反复地讲解, 而取决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及其自主学习的程度。精设导语, 在课堂教学中能起着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 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去主动探索。从而能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负担,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学会创造, 真正地实现数学教学“以人为本”、 “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知道许多数学书本中的知识是抽象的, 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往往源于现实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所以从学生熟知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导入, 不仅能使学生感知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他们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同时, 由于数学知识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以旧引新”导入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导入新课时可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和猜想, 这样的导入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对旧知的深与新知的诱发。

二、践行合作学习,培养探究思维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喜欢死记硬背, 也不喜欢乖乖地听老师讲授, 他们都爱动手操作, 爱自己发现、探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平台,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做一做, 从中探索发现规律, 并与同伴交流, 达到学习经验共享的目的。这样探索、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就能更快的得到培养与提高, 而且给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动手实践平台:将学生每 4 人或6人一组进行分组, 以组为单位按要求动手操作:制作等腰三角形纸片, 标上顶角、底角、腰、底边;把制作好的纸片对折, 让两腰重叠在一起;提出问题, 你们能发现什么? 讨论你们的发现, 写出结论。此要求提出后, 学生有做纸片的、折纸片的、度量的、议论的等等汇集成一片, 整个课堂的教学都呈现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热烈气氛。他们纷纷展示各自的成果:两个底角相等;两腰相等;折痕是对称轴,折痕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 角的平分线;折痕把底边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但对“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知识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且还能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探索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来, 亲身获得数学知识,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 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切实做到“四到”, 发挥主体作用

只有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 才能使课堂上的 40 分钟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 动脑、动口,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鲜明的表象, 是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一种教学手段, 巧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直接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工作, 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对有关实物、图像等形象的感知和对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的领会, 在大腦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 然后通过表象中介作用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在数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是解决教学中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 在课堂上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 是学会思考, 要善于从个别到一般, 从现象到本质, 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 遇到问题后, 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思考, 才能会说, 也才能会学。跟到, 是要善于观察, 观察教师的表情和手势, 这是因为数学上诸多抽象的概念理论, 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会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 只有仔细观察才有助于理解与记忆。耳到, 是要学会听, 要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 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 旧知识要耐心听, 新知识要仔细听, 听完一节课, 概念实质要明确, 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 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场作, 掌握技能;二是学会记笔记, 根据教师讲课的特点和板书习惯, 抓住中心、实质, 记下重点、难点, 有时教师解题的思路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要点等都可记下来, 技能的掌 握必须新手操作才能创新形成怎样在教这的各个环节中让学动手、动脑、动口呢?在为新课的辅垫中, 教师要选择有趣新奇的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我们在讲授新课之前, 要根据教学内容, 用简单的方式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气氛, 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意识,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了结论,便于记忆和灵活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引课, 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 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 用学生急需和感兴趣的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讲授新课中, 教师要选择直观、具体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教师在讲授新内容时尽量从操作直观起步, 引导学生凭借操作中获得具体形象和表象及时展开抽象思维。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学生大脑, 促进了大脑的积极活动, 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在练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 选择能加深学生认识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课堂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巩固所学的知识, 还要继续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设情境, 充分发挥它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

四、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益

幻灯、多媒体制作使数学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而天空教室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平台, 互联网则为数学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资源和舞台, 也提供了一种更为简洁的学手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使用,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对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运用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学习“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时,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 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 横格纸中的线。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这样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学实效显著。

五、客观评价学生,注重激励赏识

数学课堂要注重评价过程, 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应着重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不但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评价的内容要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 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多肯定他们, 表扬他们。

猜你喜欢
动口动脑动手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肯动脑就会成功
动手动脑多快乐
动脑填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