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霞
摘 要:随着有效课堂的推进,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到最多的知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高效课堂就成了老师们探究追求的课堂。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是我们在探索英语高效课堂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阅读课;高效课堂;措施
一、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的高效性
1.高效性定义。高效课堂的目标是有效。新课改背景下,许多关于“有效”的概念被提出来。何谓“有效”?它是一个高弹性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无效”而言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效”意思是有效果。不管什么样的课堂都会有一定的效果,对你可能无效,但对他来说,却可能有效,纯粹的“无效课堂”是根本不存在的。于是就有了高效课堂之说。高效课堂要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2.高效课堂中的几个有效。一节课是否高效,不是单单的体现在一个方面,而是要在多方面体现。在具体的课堂中就体现在有效导入、有效提问、有效引导、有效互动、有效合作、有效自主、有效评价、有效创设情境、有效作业上等等。这许多个有效放在一起就造就了高效,是我们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
三、初中英语高效阅读课的具体措施
在许多老师和学生的观念中,认为英语阅读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只要学会了单词就能阅读了。而在阅读过程中,只重视理解过程的质量和效果,结果是虽然学生接受了大量语言材料的强化训练,但是阅读能力的提升就相当的缓慢。《英语课程标准》对读的标准要求: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阅读课中,教师应当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整个的阅读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读前活动、读中活动和读后活动。现我就以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一册中Unit 6 Section A 3a-3c为例,浅谈阅读课的高效性。
1.读前活动。读前活动一般包括介绍背景知识、学习部分生词和预测课文内容等。活动形式有看图问答、游戏、观看视频等。旨在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使其大脑活跃起来,引入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接下来的阅读活动作好铺垫。
(1)背景知识介绍。这篇课文是一个背景知识丰富的文章,老师可以在全班播放《茶的起源》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茶的背景知识,这个视频里面也包含了课文中的一些内容,是很好的导入新课的题材。
(2)课文内容预测。现在的教材编写都喜欢以一种直观的视角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通常,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插图和文章题目来预测课文要讲述的内容。
此篇课文中,通过课文插图,老师可提问“What is this passage mainly about?”再通过阅读课文题目“An Accidental Invention”,老师可以提问“How was tea invented?”
2.读中活动。读中活动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及策略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目标。阅读理解能力通常包括几个重要的阅读技能:领悟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细节、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和衔接方式、揣测作者的意图和态度、进行信息转换等。阅读策略主要包括预测、略读、跳读、识别篇章结构与文本特征、推断、理解指代关系等。通常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回答问题、判断正误、选择正确答案、完型填空、填写表格、思维导图、在文段中插入合适的句子等。
(1)快速阅读概括段落大意。课文一共分为三个自然段,为了降低任务的难度,已经给出各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需要学生快速阅读,把段落大意与各自然段相匹配。快速阅读概括段落大意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学生英语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完全能够通过阅读用自己的語言表达的,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学生实际英语水平较低,英语表达上有困难,就可以选择给出段落大意,学生连线匹配的方式,这样可以降低任务难度。
(2)理解具体细节。虽说阅读应当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但各段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不一样的,要对课文进行细节的理解,可以采用分段阅读,设置不同的任务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
①回答问题。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When was tea first drunk?”和“How was tea invented?” 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Who is called “the saint of tea”?”和What is Cha Jing about? 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When was tea brought to other countries?和Who is the person best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ea?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定能对课文细节有一定快速的了解。
②思维导图。本单元要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阅读策略就是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本文可以通过两个大方面How was tea invented by accident? 和 The teas development and spread 来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降低任务活动难度,老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给出提示词,如主要动词及时间等,要求学生填空,理解文章大意。也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
3.读后活动。读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一般分为讨论与运用,是课文对学生的延伸的影响。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复述、用词造句、翻译、选词填空、思维导图、写句子、写短文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复述这种方式。
(1)根据动词复述。第一自然段中,可以根据关键的动词复述神农发明茶的故事。主要动词有boil, fall into, remain, produce, taste 等,有了这些动词,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复述出这个故事,在达到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的效果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根据时间复述。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在讲茶是如何一步步被传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发生的不同的事来复述。这些时间段分为:during the 6th and 7th centuries, around 1660, in less than 100 years, in the 19th century. 这就更要求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句子间的逻辑顺序和衔接的连贯性。
四、结语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选择活动形式时一定要慎重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如何?这节阅读课的语言知识目标是什么?如何切入教学?如何进行学习策略的有效指导?如何提升学生的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老师再来进行教学设计,一定会达到高效的要求。